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光贊般若

光贊般若經 佛經名。10卷。西晉竺法護於泰康七年(286)譯於長安。譯出後一直湮沒於涼州,90多年後經東晉名僧釋道安表章,遂行於世。 該經為《大般若經》第二會之別譯,主要宣揚一切現象「性空幻有」的道理,並以佛自舌根放光照三千世界,光中生蓮華,華上諸佛出現,稱讚佛教「般若」智慧,故云光贊般若。 

《光贊般若波羅蜜經》,十卷,西晉竺法護譯,又稱《光贊經》《光贊般若經》或《光贊摩訶般若經》。相對於小品般若經初譯本《道行般若經》,本經是大品般若經的初譯本,相當於梵本二萬五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即唐三藏法師玄奘所譯《大般若經》)第二會八十五品中的最初二十七品, 也相當於無叉羅所譯《放光般若經》二十卷、九十品中的最初三十品,及鳩摩羅什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卷、九十品中的最初二十九品。本經梵本於西晉太康七年(286),由于闐沙門只多羅持來,竺法護於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譯出。本經共分二十七品,始自《光贊品》,終於《雨法寶品》。關於本經經名,是因佛自舌根放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光中生出蓮華,蓮華上復出現諸佛,稱揚讚嘆此般若故稱《光贊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

竺法護

竺法護西晉高僧。法護祖先為月支人,世居敦煌。八歲出家,師事竺高座,遂以竺為姓。性純良而好學,每日誦經數萬言,博覽六經,涉獵百家。當時中原地區雖然禮拜寺廟、佛像,然而大乘經典未備,法護立志西行,遍通西域三十六國語文,泰始元年(265)攜帶大批經典返回東土,居於長安、洛陽,專事譯經,精勤行道,廣布德化,時人稱為月支菩薩、敦煌菩薩。 太康六年《正法華經》問世之後,國人始知觀音之名。據《出三藏記集》所載,法護譯經共有《光贊般若》《普曜》《大哀》《度世品》《持心》《首楞嚴》《賢劫》《維摩》《無量壽》《正法華》等大乘經典凡一五四部、三○九卷。 《歷代三寶紀》依諸經錄而增列法護譯作為二一○部、三九四卷,《開元釋教錄》則刪減為一七五部、三五四卷[1]

參考文獻

  1. 光贊般若,搜狗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