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克里米亞韃靼人

克里米亞韃靼人(克里米亞韃靼語:Къырымтартарлар 或 qırımtatarlar,土耳其語:Kırım Tatarlar 或 Kırım, Kırımlı, 俄語:крымские татары,烏克蘭語:кримськi татари, кримці)或稱「克里米亞人」(Къырым qırım, Къырымлы qırımlı),是原定居於克里米亞半島的突厥語民族,他們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斯基泰人、希臘人、哥德人、東斯拉夫人、羅馬尼亞人與切爾克斯人時期。後來,威尼斯人及熱那亞人與突厥特別是匈人、阿瓦爾人、保加爾人、可薩人、佩切涅格人及欽察人混血,形成克里米亞韃靼人。他們是最早宣傳泛突厥主義[1]的民族。與伏爾加韃靼人不同,他們受到烏古斯人影響比較大,在金帳汗國時代已經被伊斯蘭化。雖然克里米亞韃靼人被稱為韃靼人,但其語言實際上與伏爾加韃靼人的語言相差較遠。

目錄

分布地區

他們分布在克里米亞半島、土耳其、羅馬尼亞、保加里亞、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與北美、巴西及西歐,也有分布在北歐(芬蘭)。

歷史

他們以前是奧斯曼帝國販奴活動的中間人,諾蓋人捕奴後交給他們,送到奧斯曼帝國(直到18世紀初,克里米亞韃靼人在某些時期幾乎每年到俄羅斯和烏克蘭進行頻繁的毀滅性襲擊,稱為草原民族收成,有些研究人員估計,15至18世紀合共超過300萬斯拉夫人出口土耳其)。他們有自己的汗國(以克里米亞為中心,以北的草原至北高加索,他們好戰,土耳其人有事也找他們幫忙),先是土耳其人的臣民,他們的汗是拔都的兄弟禿花帖木兒的後人,家族名是格來。克里米亞韃靼人主要生計就是靠襲擊別國。

18世紀被俄羅斯帝國吞併,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指與納粹德國勾結,被蘇聯領導人斯大林集體流放中亞和西伯利亞。雖然赫魯曉夫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後開始允許被流放的少數民族返鄉,但由於克里米亞的戰略地位導致蘇聯政府遲遲不允許克里米亞韃靼人返鄉,直到1990年,時任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鮑里斯·葉利欽才允許克里米亞韃靼人返回故鄉,但地方已被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填補(他們曾經過二次流亡,第一次是克里米亞汗國亡國流亡土耳其,第二次是斯大林硬送他們到烏茲別克哈薩克斯坦)。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爆發時[2],許多克里米亞韃靼人發起聲援基輔政府的示威遊行,並且拒絕參加克里米亞舉行的歸屬公投。克里米亞宣布入俄後,克里米亞韃靼人在巴赫奇薩賴召開臨時代表大會,要求建立克里米亞韃靼族民族區域自治的政治法律程序,不久,立陶宛發起聯合國安理會非正式會議討論克里米亞韃靼人的人權問題,但遭到俄羅斯的抵制。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接見俄羅斯聯邦韃靼斯坦共和國總統魯斯塔姆·明尼哈諾夫時聲稱他將派人研究為克里米亞韃靼人恢復名譽的問題。2016年,克里米亞韃靼人的最高代表機關「克里米亞韃靼人民族議會」被俄羅斯禁止。

視頻

克里米亞韃靼人 相關視頻

克里米亞議會表決一致同意加入俄羅斯
高曉鬆口述:克里米亞戰爭,當時創下了無數個世界記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