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免疫缺损

免疫缺损是指肿瘤患者因为疾病或者经手术、放化疗等理化因素刺激,致使机体免疫活性细胞代谢异常,造成免疫功能降低或者丧失,使机体反复感染,肿瘤难以治愈。

目录

基本内容

主要临床表现

1、 新发肿瘤患者,病情发展迅速;

由于严重的免疫缺损,造成患者营养吸收差,消耗大,身体虚弱,一旦确诊,病情发展快,难以承受一系列正规治疗。

2、患者术后体质极度虚弱,伤口愈合难,出现各种并发症;

由于免疫功能缺损,使肿瘤切除手术病人的自身修复功能减弱,加之手术病人的营养元素供给及吸收不足,难以满足伤口愈合的需要,所以导致伤口愈合困难,更容易出现感染等各种并发症。

3、放化疗患者毒副反应严重,难以完成全部治疗;

l 由于人体对放化疗药物有较强敏感性,因此大多数病人都存在放化疗后恶心、呕吐等现象,使患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l 放化疗会造成人体内的免疫监视细胞数量大量减少,机体内环境失衡,抵抗力大幅度降低,导致病人更容易受到细菌或病毒的侵袭。

4、康复期患者出现转移、复发;

患者不注意日常保健和锻炼,导致免疫功能长期得不到恢复,免疫缺损现象长期存在,体内残余肿瘤细胞得不到有效控制,最后导致肿块复发或其他脏器转移。

5、晚期患者恶液质,生活质量差;

如果免疫缺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和控制,使患者免疫缺损更加严重,从而导致患者极度消瘦,疼痛加重,各脏器功能逐渐衰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

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病毒。1981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国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感染)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型(感染)在2B类致癌物清单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直径约120纳米,大致呈球形。病毒外膜是类脂包膜,来自宿主细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与gp41;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并与gp41通过非共价作用结合。向内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质(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锥形衣壳(Capsid),衣壳在电镜下呈高电子密度。衣壳内含有病毒的RNA基因组、酶(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以及其他来自宿主细胞的成分(如tRNAlys3,作为逆转录的引物)。[2] 作者:艾就一个滋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9660595/answer/78286428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