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清代採石場
內湖清代採石場,乃臺北城築城之官方採石場,位於台北市內湖區環山路136巷底,於清代及日治時期被稱為北勢湖採石場。
目錄
歷史概述
評定特色
開採概況
- 臺北盆地鄰近蘊藏優良石材,包括八里的觀音山,內湖的大金面山與小金面山。 清末光緒年間興築臺北府時, 開採內湖及大直山區所產的石材作為城牆建材,亦為民間建材來源之一, 今日金山南路電信局旁舊監獄圍牆, 尚可發現臺北城牆的舊石料。
- 近年為自然生態保護,石場已廢棄,現場尚存當年開鑿遺跡,與石料從山上運出專闢滑下斜坡道。
- 內湖清代採石場開採的方法, 可能是將山石鑿孔再進行裂解, 包含粗解(鑿洞與劈開),細解後再以槽狀重力滑落運送下山,抵達基隆河岸碼頭後,以船運至台北城鄰近碼頭上岸利用。
- 今日內湖清代採石場古蹟範圍,只為昔日北勢湖採石場之一部分,日治時期北勢湖出產之石條用途,主要為下水道側石、障壁及石垣。
- 而後臺北城壁拆除的石材轉作他用,城為公共建築物的石基、下水道石垣、鐵道橋梁的石材、碼頭石材使用及家戶民宅牆壁。
- 1996年元旦在大金面山南側山腰, 因為烤肉不慎引起的火燒山, 而使內湖清代採石場重見天日。
奇特地質
參考文獻
- 書目
- 李乾朗《台北府城牆及砲臺基座遺址研究》 1995年
- 蘇秋金《近代八里觀音山石傳統打石業之發展》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
- 蔣秀純《耆老個別訪談紀(之一)》 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