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内湖清代采石场

内湖清代采石场

中华民国台湾)文化资产

图片来自exploretaiwan

基本资料

等级    直辖市定古迹

公告日期  1998年5月4日

登录类别  遗址

地理位置  台北市内湖区环山路136巷

建成年代  大清光绪8年(1882年)

内湖清代采石场,乃台北城筑城之官方采石场,位于台北市内湖区环山路136巷底,于清代及日治时期被称为北势湖采石场

目录

历史概述

  • 创建年代为光绪八年(1882年),为供应台北城建设城墙之需求而开发,出产石英砂岩石材。
  • 日治时期及战后还有零星开采,以供应当地民生建设为主,现已停止开发。
  • 1998年5月4日 台北市政府公告指定“内湖清代采石场”为市定古迹。

评定特色

因其乃台湾惟一因采石兴建台北城壁而被指定为古迹之案例,具相异于一般古迹的独特性。 [1][2]

开采概况

  • 台北盆地邻近蕴藏优良石材,包括八里的观音山,内湖的大金面山与小金面山。 清末光绪年间兴筑台北府时, 开采内湖及大直山区所产的石材作为城墙建材,亦为民间建材来源之一, 今日金山南路电信局旁旧监狱围墙, 尚可发现台北城墙的旧石料。
  • 近年为自然生态保护,石场已废弃,现场尚存当年开凿遗迹,与石料从山上运出专辟滑下斜坡道。
  • 内湖清代采石场开采的方法, 可能是将山石凿孔再进行裂解, 包含粗解(凿洞与劈开),细解后再以槽状重力滑落运送下山,抵达基隆河岸码头后,以船运至台北城邻近码头上岸利用。
  • 今日内湖清代采石场古迹范围,只为昔日北势湖采石场之一部分,日治时期北势湖出产之石条用途,主要为下水道侧石、障壁及石垣。
  • 而后台北城壁拆除的石材转作他用,城为公共建筑物的石基、下水道石垣、铁道桥梁的石材、码头石材使用及家户民宅墙壁。
  • 1996年元旦在大金面山南侧山腰, 因为烤肉不慎引起的火烧山, 而使内湖清代采石场重见天日。

奇特地质

  • 内湖清代采石场位于金面山一带, 乃二千多万年以前所形成的‘木山层’, 由石英砂岩所组成,在阳光照射时会发出闪闪动人的光彩, 故有‘金面山’之美名。  
  • 此处含石英结晶的砂岩,一般用来盖房子、修步道或为玻璃原料, 而台北城墙“灰黑色的石英砂岩”的基石,即采自大金面山一带。 [3] 此处所产北势湖石的矿物组成, 石英83.0%, 长石4.0%,岩屑8.0%, 胶结物占5.0%。[4]

参考文献

书目

相关条目

外部连结

参考文献

  1. 内湖清代采石场.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 内湖清代采石场,台北市内湖区公所,107-04-12
  3. 台北市政府产业发展局《基隆河畔“内湖庄”的崛起 》. [2015-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李干朗《台北府城墙及炮台基座遗址研究》 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