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高粱紅(劉麗華)
作品欣賞
八月高粱紅
高粱,看似簡單而又普通,卻為我兒時提供了一種現在並不多見的美食——烏米;讓我們每天都要光着小身子在它的上面躺着睡覺,早晨起來後背和屁股蛋上印滿了炕席花兒;讓我們在幾乎快被餓死的時候,度過了艱難的歲月;讓我們在品嘗粘豆包的時候,想起了當年的席織簍,想起了當年的糧食帘子、涼帽、醬缸帽子……
進入八月高粱剛抽穗時,我們常到高粱地找尋高粱「烏米」。烏米是一種生長在農作物頂部的真菌,顏色多為灰黑色。幼嫩時可食用,味道鮮美,營養價值較高。一般生於高粱、玉米、谷糜等黍類農作物上。採摘下來的烏米,把外面破皮剝開,生着即可食用。高粱穗又稱高粱頭,有的在沒放倒杆棵之前,先把高粱頭用鐮刀削去,有的是放倒之後削。高粱梢部分有大約兩尺長的一段莖杆,粉筆粗細,截下保存好,用來扎家家使用的蓋簾、乾糧筐或笤帚。
高粱稈,我們都稱其為「秫稈」。秫稈作用很大,一是可把其洇濕用來捆割下來的苞米稈棵,秋天的時候捆剩下的白菜幫子,很規矩地碼在鹼土房頂,曬乾凍透,冬天的時候用熱水燙一下,用來蘸大醬吃,也是一道很下飯的蘸醬菜。秫稈的第二個作用是用來編炕席、帘子、席織簍、人戴的涼帽、醬缸帽子等日常生活用品。把秫杆用水洇濕幾天,把上面的葉子剝去,用「秫稈破子」(一種木製的三棱刀具)把秫杆破成三瓣,用挎刀把上面的瓤兒挎去,剩下的部分稱「席糜兒」,可以用它編織炕席等一些生活用具。秫稈的第三大作用是用來做棚蓋房子。用秫杆做棚的房頂,如果房蓋不漏雨,裡屋秫稈棚還能多挺個十年二十年的,時間長了黑黝黝地發着亮光,像是刷上了一層黑油漆一般。但做飯的外屋,因為煙燎氣熏的,秫稈就易爛,儘管如此,挺個十年八年也都不成問題。
那個年代家家餐桌上最常見的主食是小米飯、苞米碴粥、苞米麵大餅子,還有就是高粱米飯。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在最艱苦的困難時期,能吃上高粱米飯或喝上一碗高粱米粥,那都是一種享受了。
高粱是生產白酒的主要原料。高粱白酒以其色、香、味展現了東北酒文化的深厚底蘊。高粱燒之辣、香、純、甘、冽原味,由舌尖入喉,真實原味、清香恣意散發,豪情的純飲將能品酌出東北高粱酒的道地風味。
「高粱葉子窄喲,苞米葉子寬。看不盡那羊腸小道能有幾道彎;苣賣菜兒苦喲,野葡萄酸(那),看不完(那)日出日落一天又一天……」一杯辛辣而又甘醇的高粱燒,酡紅了東北漢子的豪爽、大氣,點燃了東北娘們的野辣和風騷,使得文明在廣袤的高粱地里得到了代代傳承。一杯高粱老燒淋漓地滴灑在歲月的祭壇上,讓我們想起了逝者躺在高粱秫稈之上,安詳進入天國的情形;想起了故人墳頭三根秫稈上那微風吹拂的三枚銅錢,那種親密而厚重的留戀、古樸,那種辛辣而沉着的張揚、大氣,油然而生,久久不能釋懷。
作者簡介
劉麗華,必讀社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