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八達嶺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1],世界文化遺產[2]、國家5A級風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萬里長城的組成部分[3],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也是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首和北京旅遊的「世界之最」[4]。 八達嶺景區以八達嶺長城為主,興建了八達嶺飯店、全周影院和由江澤民主席親筆題名的中國長城博物館等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旅遊服務設施。主要景點有岔道城、敵樓等。八達嶺地帶的長城建於明代,是長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段,現為遊覽勝地,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牆體由巨大整齊的條石築成外壁,平均高7.8公尺,寬5.8~6.5公尺。城上有磚砌女牆和垛口,每隔半里至一里,設有敵樓、烽火台

八達嶺
八達嶺
原文名 Badaling s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大事記關係表城市百科中文名稱 八達嶺地理位置 北京市延慶縣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景點級別 AAAAA級名景點 岔道城、敵樓所屬國家 中國適宜遊玩季節 3月-5月和9月-11月 外文名稱 Badaling section of the Great Wall開放時間 旺季06:30~19:00 淡季07:00~18:00門票價格 旺季40元 淡季35元 學生半價建議遊玩時長 3-4小時所屬城市 北京東經 116°65』展開目

目錄

大事記

1987年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八達嶺長城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991年 人類文化遺產證書 1991年8月,八達嶺作為萬里長城的精華,在北京故宮博物館,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人類文化遺產證書。

1992年 北京旅遊世界之最 八達嶺長城1992年被評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中的第一名。

1995年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5年八達嶺長城被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查看更多

基本概況

  八達嶺  Pa-ta-ling,亦作Badaling。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是明代长城的精华,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和杰
 
 出代表。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

  八達嶺景區除了長城外,還有長城碑林、五郎像、石佛寺石像、金魚池、岔道梁、戚繼光景園、袁崇煥景園、長城碑林景園、岔道古城等景點。現在,八達嶺初步形成以長城開放地段和中國長城博物館、長城全周

 影院为主体,三个免费景园为辅助,残长城、岔道古城两个附属景区为补充的层次感较强的游览体系。

  八達嶺地理環境優越, 自古以來就是通往山西、內蒙、張家口的交通要道。八達嶺的年平均氣溫比北京低3℃以上,成為「夏都」延慶的旅遊龍頭。1961年就被國務院發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八達

 岭万里长城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1991年,在全国名胜四十佳评选中,八达岭名列榜首。2007年,由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名稱由來

  由「八大嶺」諧音而得名。因這一帶山巒層疊,地勢險峻,據說所建的長城在這裡要轉八道彎,越過八座大的山嶺,當年興建這段長城很艱難,工期遲遲完不成,曾先後有八個監工為其而死。最後通過仙人的點化,採取「修城八法」,即「虎帶籠頭羊背鞍,燕子銜泥猴搭肩,龜馱石條兔引路,喜鵲搭橋冰鋪棧」

  ,才把建築材料運送到山上。所以人們就把這段長城稱為「八大嶺長城」,後來地名就諧音成「八達嶺」。

  由「巴達嶺」諧音而得名。相傳元代有一位叫「巴達黎黎」的皇帝到此,見這裡關山險峻,崇巒疊翠,於是龍顏大悅,給此處賜名「巴達嶺」,後訛傳為「八達嶺」。但查閱《歷代帝王錄》、《中國皇帝大事年表》等史料,均查不出元代有過叫「巴達黎黎」的皇帝,卻有一位叫愛育黎拔力八達的,他就是元代第四位皇帝仁宗。據傳他出生在八達嶺所在的延慶縣內。

  由「把韃靼」諧音而得名。據傳明代時,八達嶺一帶曾一度成為防守滿族軍隊的前沿陣地,因明時漢人把東北方的滿族人稱為「韃靼」,所以有人認為八達嶺是「把韃靼」(意為把守韃靼之嶺)的諧音。

  由「八道嶺」諧音而得名。傳說明末李自成率起義大軍征戰到此,受阻於長城之外,李自成心急如焚。這時探馬來報,說前方還有八道險關。李自成聽罷長嘆一聲:「這裡的八道嶺實在是難以越過,看來強攻是不

 行!”于是命令起义大军改道而去,后来这里被称为“八道岭”。

  以上四種說法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難以考證。其實最可信的說法,應是《長安客話》中的解釋:「路從此分,四通八達。」因為八達嶺是居庸關的外口,北往延慶、赤城、蒙古,西去張家口、懷來、宣化、大

 同,东到永宁、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区,可谓是四通八达,所以它是古代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称。

歷史沿革

 

 

 明代《长安客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

  八達嶺這名,最早時見於金代詩人劉迎的長詩中《晚到八達嶺下,達旦乃上》和《出八達嶺》。元代,這裡稱「北口」,是與南口相對而言。南口在北京北郊昌平縣境內,從南口到北口,中間是一條40里長的峽

 谷,峡谷中有万里长城的著名关口“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叫“关沟”。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其险要。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瓴,如窥井。“古人
 
 有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一向驻以重兵把守。八达岭成为军事战略要地,可追溯到春秋战国。

  據《史記》記載和文物工作者普查,都證明八達嶺一帶在戰國時期築有長城,而今仍見殘牆、墩台遺存,其走向,與今明長城大體一致漢習記載:曾設軍都、居庸兩座關城。北魏《水經注》說:「居庸關在居庸

 界,故关名也,南则绝谷,垒石为关址,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其水历山南,迳军都界……,”因此,有专家认为汉置居庸关,关址在八达岭。“居庸”之名从何而来?是秦始皇筑长城,从南迁徙一批贫苦农民
 
 和囚徒,到军都山妫川小盆地定居,称为庸徒居处。汉武帝时,妫川置居庸县(仿延庆)。《水经注》所记载的关址地形地貌和山水流势,与八达岭的地理环境相同。

  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曾在八達嶺一帶修築長城。據《魏書世祖本紀》記載,北魏拓跋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國都平城(今大同)以北,修築長城,名叫「畿上塞圍」,東起上谷軍都山(即八達嶺一帶),

 西至黄河岸。后来到北齐王朝天保六年(555年),又修筑长城,西起大同,经军都山东去,把长城延长到了海边。

  八達嶺長城在明朝重新修築。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城牆在軍事上的重要,當了皇帝後,即「高築牆」,設防備戰,其時各州府縣,也紛紛興築城池。朱元璋派大將軍徐達、馮勝等率軍在北方築關制塞,修築長城,加

 紧练兵屯田,以防元残余势力南侵。

  1403年,明王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即位。

1420年,他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朱棣決心統一中國,先後五次御駕親征,大軍深入蒙古高原,最遠到達現在蘇聯境內的鄂嫩河附近。1488年以後,才開始進行浩大而全面的修築長城工程。經過270年的漫長歲月,先

後共有18次大規模的修築工程終於建成一道高牆,東起遼寧省的鴨綠江邊,西止於甘肅省嘉峪關以西的布隆吉,這便是我們通常說的現在還能看到的萬里長城。明長城全長14600多華里,經過我國北方七個省、市、自治

區。無論從工程技術水平和設防的嚴密程度,都是以前的長城無法比擬的。在此意義上,可以這樣說:我們看到的萬里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連結於秦始皇時期,完善於明王朝。

  明代萬里長城,再不是單一的一道高牆,而是修築成「層層布防」的縱深防禦體系,重點地區還修築了多道城牆、關隘。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地,都修築了長城複線,山西設置的長城複線就有四條這多。在

 重  的交通军事要地,修筑多座关城和多道较短的墙,如雁门关的十里山谷,有28道石墙,可谓“寸土设障,步步为营”。      
      明长城的八达岭段是长城建筑最精华段,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       
       1953年修复关城和部分城墙后,辟为游览区。经多次整修,可供游览地段达3741米,其中南段1176米、北段2565米,共有敌台16座。
       1961年3月国务院确定八达岭关城和城墙定为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倡议下,古老雄关更换新颜,先后修复敌楼19座,城墙全长3741米,使游览总面积达到1.9万平米。
       198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首、新北京十六景之一。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91年8月,八达岭作为万里长城的精华,在北京故宫博物馆,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文化遗产证书。
       1991年12月,在珠海举行的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评选活动揭晓命名大会上(全国候选景点94个,回收有效选票48万张),八达岭因其景点著名,以37万张的绝对多票数,成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首。
       1992年被评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中的第一名;
       1995年八达岭长城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8年,八达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交通十分便利。明长城全长8851.8公里,是世界上古老的伟大建筑之一。
       2000~2009年,共有500余名世界各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执政党领袖登上过八达岭长城。
       2007年5月8日,八达岭长城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 

八達嶺秋景第一位帝王秦始皇東臨碣石之後,從八達嶺取道大同,再駕返咸陽,而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元代皇帝每年兩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間、明朝帝王北伐、清代天子親征……八達嶺都是必經之地。到於歷代

皇親貴族、文人墨客吟誦八達嶺的詩文更是數不勝數,最早留下詩章的是唐代詩人高適,他詩中寫到「絕坡水連下,群山雲共高」。至於在那些民族紛爭、金戈鐵馬的歲月,八達嶺上更是上演過一幕幕恢宏的史劇。而

今,舊中國的苦難,兩千年的歷史諸侯爭霸,朝代更迭的往事,都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長城十萬里,文化五十年,時代賦予了八達嶺長城以新的使命。它像一座寶貴的歷史豐碑,矗立在萬山之巔,閃爍着中華民族文

明和智慧的光彩,也現出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百折不撓的偉大品質和精神。它成為聯繫我國各族人民、海外僑胞、國際友人的友誼紐帶。它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地理位置

  中國軍都山山峰之一。位於北京市西北延慶縣南部,南口西北的居庸關附近。層巒起伏,群峰疊嶂,雄偉壯麗的八達嶺萬里長城屹立在崇山峻岭上。中國長城最早修築於西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代,後歷代都有增建。

 八达岭地带的长城建于明代,是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段,现为游览胜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墙体由巨大整齐的条石筑成外壁,平均高7.8公尺,宽5.8~6.5公尺。城上有砖砌女墙和垛口,每隔半里至一里,
 

設有敵樓、烽火台。八達嶺長城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長城。

  長城是世界聞名的奇蹟之一,它像一條巨龍盤踞在中國北方的遼闊的土地上。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徵和中華民族的驕傲。


  長城始建於秦始皇時期,經過歷代的增補修築,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長城幾乎都是明代所建。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這裡是長城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達1015米,

 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八达岭长城,极目远望,山峦起伏,雄沉刚劲的北方山势,尽收眼底。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更加险峻。

  "不到長城非好漢",到北京不登長城,猶如到上海不游城隍廟一樣,是不可想象的。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爾夫人等在內的三百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達嶺一覽這裡的山河秀色。

  如今的長城早已失去軍事價值,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廣大中外遊客,成為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隨着旅遊業的發展,長城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徵,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遺產,會煥發出新的生機。

  向遠處看,可以發現這裡的長城分為南、北兩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龍騰虎躍、氣象萬千,景色十分壯觀。往下面看是有兩個門洞和U字形的城牆緞怕讞瓮城。在瓮城牆上內外兩面都有垛口牆,四面拒敵。倘若敵人

 攻破关门涌入城内,会受到四面守城围歼,敌人如落瓮中。瓮城是长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都建在地形险要的交通要道上。八达岭的瓮城也不例外。建在山脊上,受地形限制,依山就势,东低西高,东窄西
 
 宽,仅有5000平方米。瓮城内无井,水源缺乏,平常驻兵不多,守城部队驻在西北三里的岔道城。瓮城中原有一座“察院公馆”,是供皇帝路过驻跸或官员停留住宿的。瓮城两门之间相距63.9米,西门楣题额“北门
 
 锁钥”,它的用意我在前面已经讲过。城门洞上,古进安装有巨大的双扇木门,门内安装有木顶柱和锁闩。平时,大门敞开,行人商旅自由出入;战时城门紧闭,严实坚固;一旦发出反击号令,城门洞又是千军万马
 
 发起冲锋的出口。瓮城的东门楣题额为“居庸外镇”,修建于明嘉靖十八年。在“居庸外镇”关城的城台上,原来嵌有一块石碑,为明朝万历年间刻制。从碑文可以看一带长城,先后经80多年时间才完成。这碑中还
 
 记录着修筑长城的时间、长度、主持官和管工头、烧头、窑匠头、泥瓦匠头和名字,以明确责任。站在城上向下看,我们中以看到来往不断的车辆和从门洞穿过的游人。这里不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关口,而且也
 
 是交通要道。从这里南通昌平、北京,北去延庆,西北往宣化、张家口,“路从此分,四通八达”。八达岭也因此得名。


八達嶺景區導遊圖

  往右下方看,在登城口的南側陳列着一門大炮,名為「這時威大將軍」。這門炮炮身長2.85米,口徑105毫米,由於大炮身上鑄有「敕賜神威大將」而得名。它最大的射程是500多米,可見當時的軍工業是比較發達的。

  北8樓是八達嶺長城海拔最高的樓,高達888.9米,建築也很有特色。原來還可登上敵樓觀山望景,但為了保護文物封了樓門。

  從關城城台到南峰的最高處南4樓,城牆長685.8米,高度上升142.4米,特別是南3樓至南4樓之間,山脊狹窄,山勢陡峭,長城逶迤400多米。城頂最險處,坡度約為70度,幾乎是直上直下。南1樓和南2樓,都沒有

 修复二层,从南3楼遗存的柱础看,原来也有铺房。

  南峰長城以南4樓地勢最高,海拔803.6米。登樓眺望,長城自西南向東北蜿蜓于山脊之上,宛如蒼龍,宏偉壯觀。使人不由得想起我國著名的長城專家羅哲文先生登臨八達嶺長城時詠的詩;千峰疊翠擁居庸,山北

 山南处处峰。锁钥北门天设险,半哉峻岭

  走長龍。從南4樓到南7樓,高度逐漸下降。南5樓與南6樓之間在長城的內側距城牆30米的山脊上,聳立着一座白色的小亭,這就是1987年6月落成的「貴州省修復長城紀念碑亭」。南6樓是一座鋪房,鋪房建在上層

 的顶上,面阔三间,硬山顶,红柱子,灰色瓦,小巧玲珑。这大概是当年“千总”的指挥所。

自然環境

氣候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依山傍海,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非常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各具特点。年平均温度为11.8℃,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4.6℃,最热为7月份,月平均为26.1℃。北京春秋季较短、冬季稍长,年均降水量644毫米,无霜期为180天。北京虽冬天较长,但室内取热设备甚好,温暖如春。由于室内外温差很大,冬季到北京旅游,毛衣、棉大衣还是需要带上的。

地勢

       八达岭长城典型地表现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气势极其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确切的概括了八达岭位置的军事重要性。

旅遊景區

 

八达岭原为隘口,后建关城。明隆庆三年(1569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在各口修建障塞,并在各口两侧的山上建起边城、梢墙、挡马墙等,后来逐渐增建为长城,并修筑敌楼、墩台。起自川草花顶,经石佛寺口、

青龙桥东口、青龙桥西口、王瓜峪口、八达岭口、化木梁口、于家冲口、黑豆谷口至石峡峪,全长约12千米。八达岭长城、关城、城墙、要塞及关沟中部的居庸关构成明代北京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景點保護

       八达岭长城是中国5A级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岔道城

  在八達嶺火車站附近,有一座氣勢雄渾,

建築堅固的大城堡,這就是「北門鎖鑰」關城的前哨指揮部——岔道城。據《居庸志略》載:「八達嶺為居庸之禁扼,岔道又為八達嶺之藩籬」。當時設有「把總」三名,駐兵八百員,在八達嶺長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軍事防禦作用。

古炮

  陳展於八達嶺關城內登城入口處的馬道旁,共有五尊鐵炮,為當時的

先進武器之一。其中最大一尊炮筒長2.85米,口徑105毫米,射程達千米以上,威力甚大。炮身上刻有「敕賜神威大將軍」字樣,為明代崇禎十一年(1638年)製造。該炮是1958年從八達嶺東十餘里的張堡地方運來的。

另外四尊牛腿小炮,為1957年整修長城時的出土文物,同時還發掘出數百枚炮彈,均為明朝製品。據《武備志》記載:「古代以機發石,其機之木架,形如虎蹲。後來使用火炮,炮身短而粗大,以發開花彈者,名虎蹲

炮,俗稱田雞炮」,由此可見當時武器情況之一斑。

關城

  八達嶺關城東門外有一座廟,名望京寺,內有石岩鑿成的大悲佛像;西門外立有牌坊,橫額書「驅胡萬里」。弘治十八年(1505年)經略邊務大理寺少卿吳一貫修建關城時,廟及牌坊皆拆毀。關城設東、西關門,

 西城墙下部用10余层花岗岩条石垒砌,上部砌大城砖。墙宽20余米、厚17米、高7.8米;顶部为长方形城台,长19.8米、宽14.15米,面积280.17平方米,四面筑宇墙垛口。城台两侧30~40米处,各建敌楼1座,以墙连
 
 通,与关城构成犄角之势。西城墙两侧连接有南、北两道城墙,两墙均建于山脊之上,东低西高,成U字形,在东门相遇。城墙厚3.3米、周长2070米、高7.6米。东西门相距63.9米,城内面积约5000平方米。嘉靖十八
 
 年(1539年)立东门,门额书“居庸外镇”;万历十年立西门,门额书“北门锁钥”,均保存完好。

城牆

  八達嶺長城城牆高6~9米,平面呈梯形,

白雪下的八達嶺底寬6.5~7.5米、頂寬4.5~5.8米。大部牆頂寬闊平坦,可以「五馬並騎、十人並行」;青龍橋一帶,山陡坡險,牆頂較窄,最窄處僅2米多。城牆中線偏於外側,外側牆高,內側牆低。牆兩側用花崗岩

石條包砌,石條寬0.5米、高0.4米、長0.8~1米不等,最長石條達3.1米,重1.5~1.7噸。無論陡峭山坡或平緩地段,石條均逐層水平壘砌,縱橫交錯,橫架豎壘,咬合成一體,合縫處灌以灰漿。牆體內填泥土、石塊,

用夯砸實。牆上體為3~4層城磚,用石灰膏粘接灌縫。城面上用牆磚鋪砌,使牆頂平整。牆磚長0.4米、寬0.2米、厚0.1米,每塊磚重15千克,在坡度較大的陡峭地段,築成梯道,便於上下。牆頂兩邊有磚砌矮牆,外側

叫雉堞或垛牆,內側叫宇牆或女兒牆。垛牆為迎敵面,牆高1.7~2米,便於掩護人體,一般在人體胸部高度開始築垛口,垛口之間距離約1米。垛口的磚是特製的,一邊為斜邊,碼在口上,呈扇面狀,外寬內窄,觀察面

大。擋垛上部設有瞭望孔。牆下部砌有射孔,用以射箭投石。部分射孔和瞭望孔的磚面上雕有圖案花紋。內側宇牆高約1米。垛牆和宇牆都用城磚砌成,牆頂用一層脊磚。脊磚兩邊低中間高,或內側高外側低,便於排

水。城牆頂部形成有牆的巷道,在兩邊牆根砌有小水槽,積水沿水槽流到較低處的宇牆下部,經出水孔把水引至牆外的吐水嘴上,瀉流城牆外。吐水口是1米多長的石槽,在長城內側,伸出牆體以外。每隔一定距離,城

牆下部即開有一個登城口。口為券門洞,高1.8米、寬0.8米,門框用4塊規格一致的石料組裝,門內有石階,通向城牆頂上。城牆在跨過溪流、沙河的地方都用磚砌成水門,有的大如城門,如石佛寺水關;有的較小,像

一座橋,城牆從橋上經過。城牆經過小路時留有一個過門,平時可以出入,戰時堵塞。

敵樓   八達嶺長城共有敵樓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邏放哨用的牆台,也有上、下兩層的敵台,上層周圍設垛口和射洞,下層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資的房舍。台堡的距離根據山勢和地形而設。一般敵樓為兩層,高10米、長寬均10米。全部為磚石結構,第一層和第二層頂部做成許多拱券,有梯道上下。兩層均有射擊口、瞭望口和吐水嘴,樓上有垛口,台突出牆外,收牆於台內。已修復南四樓、北四樓及北五樓等16座敵樓。

  ①南、北四樓。位於關城南、北兩峰上,南、北各有4座敵樓,是最早開放遊覽的地段。兩峰相對高差大、坡度陡,敵樓由低處向高處依次峙立,南北遙相呼應。從關城到南四樓,城牆長685.8米,高度上升127米,平均每6米即上升1米。三樓與四樓之間,山勢陡峭,城牆逶迤約500米,最險要處坡度達70度。從關城到北四樓,城牆長767.5米,高度上升155米,比南峰距離長,但較南峰平緩。過第三樓呈馬鞍形,先下到鞍座部再往上登第四樓,此段有100餘級台階。這8座敵樓與敵樓之間的長城於20世紀50年代修復。北峰4座敵樓本為兩層,只恢復了3座,第三座的上層未恢復;南峰第一、二座的上層也未恢復,南三樓上原有鋪舍,柱基依在,未復原。每座樓原來都有記載修築經過的題名石碑,已無存,只留碑座。有的敵樓券門的門樞臼和放門槓的孔眼依稀可見。

  ②北五樓。券洞最多的敵樓。樓長9.25米、寬9.34米,上下兩層。從券門進入一層,內有許多券洞,每面4行磚垛,每垛之間都用券頂拱連,共30餘個券洞托起第二層的地面。

  ③北六樓。面積最大的敵樓。樓長12.6米、寬8.5米,底層面積約100平方米。長面7行磚垛,寬面4行,垛頂發券,形成四方廊形券道,中間留空,成為長方形天井。可從天井登梯上到樓頂。

  ④北八樓。海拔888米,為八達嶺長城海拔最高的敵樓,是俯瞰長城最佳之處,故又名觀日台。樓內兩層,有梯可上。一層迎敵面有6個箭窗,其數目之多居敵樓之首。關城平台到北八樓長城相距1500餘米,相對高度228米。

  ⑤建有鋪舍的敵樓。新修復的敵樓中有兩座建有鋪舍。一是北十樓,一是南六樓。鋪舍是建在二層樓上的小屋,硬山頂,雕窗紅柱。

墩台

  又稱烽火台。八達嶺長城外的東、西山上,各有一座墩台。墩台高均五丈,周圍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設懸樓壘木,下設壕塹吊橋,外設塌窖陷阱;門道上置水櫃,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台階,以繩梯上下;每台有火銃、火炮2門,有守卒10人,由附近城堡駐軍防守,與城堡組成一個縱深防禦網。明成化二年(1466年)規定舉烽辦法,即敵人來百人以上一烽一炮;五百人以上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

城台

  又稱牆台。指稍高出長城牆頂,四周砌有堞牆、垛口、射洞等平台型建築。此是古代士兵們的巡邏放哨之處,以及發生戰爭時進行據守防禦的地方。例如八達嶺關城門頂的平台,即為城台。

戰台

  修築於長城沿線的交通要道或地勢險要之處,為碉堡式建築,有一、二、三層之分,規模大小不一。內可儲兵器、彈藥及其他戰略物資,作用大於敵樓。據明代劉效祖所著《四鎮三關志》記載,在戚繼光的規劃和督辦下,從山海關至北京的長城沿線,共築敵台、戰台一千二百座(原計劃要建三千座)。當遇戰爭爆發之時,在敵台上可「從上臨下,用火器、佛郎機、子母炮更番擊打」,「器用盡以火炮代之」。一個戰台一般需30人守台、30人守垛,分6伍,備火藥300斤。此外,在戰台上還存有神箭、鐵棍,以及數以千計的大小石塊,同時還儲備一個月的口糧和用水等。這種「製作久而彌精,心思熟而愈巧」的戰台設施,既可出擊,又可據守,並可與長城上的城台、敵台(敵樓)等軍事設施密切配合,以組成密集的火力網,大大地增強作戰威力,有效地阻擊敵騎進攻,在軍事防禦上起着十分重要的戰略戰術作用。

長城全周影院

  八達嶺長城全周影院: 八達嶺長城全周影院 八達嶺長城全周影院 北京長城全周影院有限公司位於八達嶺長城旅遊景區,主營業務是放映環幕電影。環幕電影採用先進技術,立體聲音響,在360度的環型銀幕上展現六千多公里長城古蹟、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以及有關長城的歷史故事(秦始皇登基、孟姜女傳說)、戰爭場面,向遊客介紹長城的歷史和現狀。(可放映英語或日語專場)

  容納人數:每場可容納600人

  放映時間:一場17分鐘

  營業時間:每日上午8:00——下午5:00

  票價:成人32元/人學生17元/人

  地址:北京八達嶺長城旅遊景區

  六郎像

  磨刀石以南百餘米,公路東側有個小山包,山上亂石縱橫,其中有一塊表面光滑的巨石,上雕着一個盤膝而坐的人像。像上方有人字形屋頂,這就是六郎像。

  ===五郎像===

  從彈琴峽隧道南口的停車場旁,登上新修的60級石階,

在一處平台前的石壁上,浮雕着一尊兩米多高的佛像,民間傳說是五郎像。楊五郎在金沙灘大敗脫身後,到五台山當了和尚,因而有身着袈裟的形像。但是,細緻一瞧,就會發現傳說與石刻不符,佛像的「印契」(即

法界的德行)表明是阿彌陀佛。佛像結跏趺坐,兩腳壓腿姿勢叫「吉祥坐」;兩手平置腿上,兩手手指交叉,大拇指對頂,食指彎曲作「上品上生」手印。這是阿彌陀佛九個手印中最高的手相,他是「西方極樂世

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的人去「西方淨土」。

  這個地萬為什麼要刻阿彌陀佛呢?古時,這岩坎下臨溪谷,是關溝大道中最險要的地段而且有傳說的「五鬼頭」作祟,於是刻下阿彌陀佛,來往行人受「菩薩保佑」,而一路平安。

  觀音閣

  在彈琴峽石壁上,有一小山洞,洞原為一個廟。顧炎武說:彈琴峽「水流石罅,聲如彈琴,上有佛閣。」如今佛像已無,只剩洞口門楣。

  彈琴峽

  從彈琴峽隧道北口下到小溪旁,只見崖壁陡峭,向東不遠,石崖題

刻有「彈琴峽、五貴頭」六個大字,這裡原是關溝著名景觀:「彈琴峽」。古時,這兒峰迴路轉,山清水秀。兩山相峙,石壁相對,清溪中流。溪水從緩坡瀉下,淌流在石罅之間,淙淙有聲,兩岸的石壁為之共鳴,悠

揚婉轉,如彈琴聲清脆悅耳,故名「彈琴峽」,元朝詩人陳孚到此,曾寫詩「月作金徽風作弦,清聲豈待指中彈?伯牙別有高山調,寫在松風亂石間。」清代詩人魏源描寫這一勝景是:「無復戰場悲,但尋響琴

峽。」修京張鐵路時,曾把東北面小山和峽谷削為平地,修八達嶺公路,開山鑿洞的泥沙石塊,填平了溝谷。如今石壁題字依存,溪水旋盪於峽谷的優美聲音再也沒有了。

  ===奇景===

  2009年10月14日下午16時30分,一場小雨不期而至,八達嶺長城景區北四樓上空烏雲密布,宛如一塊大幕展開,而西側的陽光卻已經照射出來。16時40分左右,一明一暗兩條彩虹橫跨長城。偶遇這奇妙的自然奇觀,遊客紛紛拿出相機拍照。5分鐘後,最上方較暗的一條彩虹褪去,17時,天空逐漸放晴,長城與一抹彩虹均現於陽光之下,10分鐘後,彩虹完全消失。

  據專業氣象人士介紹,八達嶺景區三面環山,一面臨水,長城又處於東側山脊之上,因此下午驟雨初晴時,陽光從西側照射,出現彩虹幾率較大,但同時出現兩道彩虹是近十年來的第一次。

旅遊指南

  景區分類

  人文景觀

  最佳時間

  北京的春秋不冷不熱,氣候適中,是理想的旅遊季節,尤其是秋季天高氣爽,氣候宜人,是為中外遊客所稱道的'金色北京'。全年最好旅遊月份,是4、5、9、10月份。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依山傍海,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非常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各具特點。年平均溫度為11.8℃,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為-4.6℃,最熱為7月份,月平均為26.1℃。北京春秋季較短、冬季稍長,年均降水量644毫米,無霜期為180天。北京雖冬天較長,但室內取熱設備甚好,溫暖如春。由於室內外溫差很大,冬季到北京旅遊,毛衣、棉大衣還是需要帶上的。

  北京的報紙、電台、電視台都有天氣預報欄目和解說,請注意收看。也可以撥電話859,它以漢、英兩種語言提供當天和次日的天氣預報。

  不過,北京的遊覽節目多是人文古蹟,名勝建築,民俗風情,這些項目不受氣候影響,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來北京旅遊。冬季,北京的旅行社和飯店,都提供淡季價格,能節省很多。

  溫馨提示

  可以避開假期遊覽長城;前來遊覽儘量乘坐919公交車或火車;遇到與家人走散、摔傷等緊急情況可與民警聯繫。 長城部分地段坡度很大,最好穿旅遊鞋,女士不要穿高跟鞋。

門票信息

  旺季門票 45元;淡季門票 40元;學生(含研究生)25、老年證半價;1.2m以下兒童免費。(乘八達嶺纜車來回程60元。)

交通說明

  汽車

  八達嶺位於北京西北方向的延慶縣境內,距離市區約80公里

。從市區到八達嶺有高速公路。乘旅遊專線車一小時可以到達。旅遊專線車每天早晨在市區的前門樓東側發車,車票價:往返人民幣90元/人。

  德勝門乘919路可達八達嶺長城。

  登八達嶺長城的最便宜的汽車乘車方式,是在德勝門乘919路公共汽車直達八達嶺長城腳下,普通車每人7元,快車每人12元,車次頻密,比旅遊車要便宜許多,又方便。乘游1、游2、游3、游4、游5、游8路或從西直門乘郊區車可到達。

  線路 運營時間  發車地點

  919路 6:40-18:30 德勝門

  919直達快車 6:00-12:00 德勝門

  919大站快車 6:00-18:30 德勝門

  自駕:自駕車可從北三環馬甸橋上八達嶺高速公路,八達嶺高速公路從北京至八達嶺長城只用一個小時時間

  ===火車===

  在北京北站有開往八達嶺的柴油動車組,乘車環境好於公交車,價格二等座14元,一等座17元,車程為一個小時多一點,到達八達嶺車站,下車約有七八百米到達八達嶺長城登城口。根據季節不同每天有往返五至六趟車(旺季周末有加車),可以在北京北站直接買好往返火車票。

  該線路運行於城鐵S2線,也是由詹天佑設計的中國第一條自主設計、建造的鐵路——京張鐵路。在旅途中,可以欣賞到著名的關溝風景區、居庸關長城,百年京張鐵路中的著名的人字型鐵路,回程時在青龍橋車站還可遙望到詹天佑的墓和塑像。

  ===交通近況===

  2011年,八達嶺過境線正式竣工通車,半個世紀以來大貨車、旅遊車頻繁穿行八達嶺長城核心景區的歷史宣告結束。同時,八達嶺景區所在的延慶縣八達嶺鎮規劃建設的3條道路也在2011年10月底前通車,當地的交通擁堵問題會得到徹底解決。

歷史文化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的郭沫若同志提議修復八達嶺長城,接待國內外遊人。

  清代以來,八達嶺長城已日漸荒廢。關城西邊「北門鎖鑰」的城台,殘毀過半;東邊「居庸外鎮」城墩搖搖欲墜;長城城牆的牆身、宇牆、垛口、牆台、敵樓等已是斷壁殘垣。國務院作出修復的決定後,有關部門立即行動,爾後又曾進行多次修繕。

  白雪下的八達嶺


1961年,國務院確定八達嶺關城和城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在鄧小平同志「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倡議下,古老雄關更換新顏,先後修復敵樓19座,城牆全長3741米,使遊覽總面積達到1.9萬平米。1986年,八達嶺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1987年,聯合國接受萬里長城為「世界文化遺產」。1991年8月,八達嶺作為萬里長城的精華,在北京故宮博物館,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人類文化遺產證書。1991年12月,在珠海舉行的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評選活動揭曉命名大會上(全國候選景點94個,回收有效選票48萬張),八達嶺因其景點著名,以37萬張的絕對多票數,成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首。

  八達嶺長城馳名中外,譽滿全球。它是萬里長城向遊人開放最早的地段。「不到長城非好漢」。八達嶺已接待中外遊人一億三千萬,先後有尼克松、里根、撒切爾、戈爾巴喬夫、伊麗莎白、希思等372位外國首腦和眾多的世界風雲人物,登上八達嶺觀光遊覽。這種情況,在世界風光名勝景點中,實屬罕見。八達嶺長城給來訪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無窮的回味。

  八達嶺長城,作為萬里長城的精華,正以古老而年輕的雄姿,迎接慕名而至、紛至沓來的天下遊人。登過長城的人,莫不嘆為觀止。

  非遺辦會和八達嶺景區合作,在長城腳下共建非遺展演基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的布老虎、天津的楊柳青年畫、河南的泥咕咕、北京昌平的米上刻字……來自全國各地的20餘項非遺項目,在八達嶺長城腳下的望京石廣場上,一字排開,分為織造、雕鐫、編扎、漆藝、剪紙、畫繪、料器等單元,邊展示邊現場製作。

重要事件

種仿真樹

     八达岭长城 种仿真树2014年8月,八达岭长城保护段将种上“松树”,这些高达15米的大树实为仿真树,它的真实身份是“避雷针”。
     据八达岭特区办负责人介绍,此种仿真树共有12棵,既能保护爬“野长城”旅游免受雷击,也可保护长城原有风貌。[2]
     八达岭长城特区办文物管理科丁海涛介绍,“长城墙体上既不能打钉,也不能凿洞!”种仿真树“一方面是为了防止‘驴友’来爬长城时,出现雷击事故,另一方面为了维护长城景观,特意设计了‘仿真树’避雷针,每棵价格20余万元”。

視頻

北京八達嶺長城景區介紹片

北京游第五集《八達嶺長城》

從北京市區去八達嶺長城旅遊, 你需要知道的交通攻略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