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豬籠草
原圖鏈接

公仔瓶 又名豬籠草,豬仔籠[1]、食蟲草、公仔瓶、招財進寶、袋袋平安等,是豬籠草屬全體物種的總稱。

屬於熱帶食蟲植物, 原產地主要為舊大陸熱帶地區。

其擁有一個獨特的吸取營養的器官——捕蟲籠,捕蟲籠呈圓筒形,下半部稍膨大,籠口上具有蓋子,因其形狀像豬籠而得名。

公仔瓶葉的構造複雜,分葉柄、葉身和卷鬚。

尾部擴大並反捲形成瓶狀,可捕食昆蟲

公仔瓶具有總狀花序,開綠色或紫色小花,葉頂的瓶狀體是捕食昆蟲的工具。

瓶狀體的瓶蓋復面能分泌香味,引誘昆蟲。瓶口光滑,昆蟲會被滑落瓶內,被瓶底分泌的液體淹死,並分解蟲體營養物質,逐漸消化吸收。

公仔瓶屬植物共有野生種約170種,中國廣東地區僅產一種,另外有園藝種超過1000種。

公仔瓶雖然在廣東的三嶺山雷州等地有野生分佈,但很少應用。直到20世紀90年代以後,引進中國豬籠草的優良品種才主要用於花卉展覽。

目錄

植物學史

學名來由

公仔瓶屬的學名首次見於1737年卡羅勒斯·林奈(Carolus Linnaeus)的著作《克利福特園(hortus cliffortianus)》中。

來自了荷馬的《奧德賽(Odyssey)》中的一段話。其中,埃及女王給了海倫一瓶名為「Nepenthes pharmakon」的藥水。

而「Nepenthe」的意思為「沒有悲傷」(「Ne」表示沒有,「penthos」表示悲傷),在希臘神話中,

「Nepenthe」是一種可以讓人遺忘所有悲傷的藥物。林奈說到:

「如果這不是海倫的'忘悲水',那它將是所有植物學家的。

若在長途跋涉後發現這種美妙的植物,定會為之嘆服,所有的不快都會忘記,並感嘆大自然怎麼會如此的神奇。

(翻譯自哈里·維奇(Harry Veitch)的拉丁文著作)」

林奈描述的豬籠草是來自斯里蘭卡的滴液豬籠草(N. distillatoria)。

在1753年,在林奈的《植物種志(Species Plantarum)》中正式的公佈了對豬籠草屬的命名。[2]

那時起「 Nepenthes 」便成為了豬籠草屬的正式名稱。滴液豬籠草(N. distillatoria)也作為了豬籠草屬的模式種。

研究歷史

關於公仔瓶最早的記錄可追溯到17世紀。1658年,

法國殖民總督艾蒂安·德·弗拉古(Etienne de Flacourt)在他的開創性著作《馬達加斯加島的歷史(Histoire de la Gra nde Isle de Madagascar)》中,

對公仔瓶進行了第一次描述,他寫道:  

這種植物高約3英尺,葉片長約7英寸,在葉片的末端有一個類似果實或花朵一樣的帶蓋的花瓶狀結構。

這些籠子有黃色的也有紅色的,黃色的較大型。這個國家的人都不會去摘這些籠子。

因為他們認為如果有人摘它們,那麼幾天內都不會下雨了。

而我和其他的法國人摘了這些籠子後也應驗了他們的說法,果真沒有下雨。雨後這些籠子裡都會裝滿雨水 )。」

接著弗拉古就以當地俗名將其命名為「Amramatico」,一個世紀之後,這個物種被正式命名為馬達加斯加豬籠草(N. madagascariensis)。

之後,在斯里蘭卡發現了第二種豬籠草——滴液豬籠草(N. distillatoria)。

公仔瓶的兩種形態

除了風鈴公仔瓶(N. campanulata)之外,大部分公仔瓶會產生兩種形態的捕蟲籠。

這種差異有時會非常的巨大,如萊佛士豬籠草(N. rafflesiana)的上位籠和下位籠。

地表的節間距未增大的莖會產生下位籠(lower pitcher),而上部節間距已增大的莖會產生上位籠(upper pitcher)。

下位籠外形較胖、較圓且較大。上位籠則較長、較細、偏向於漏斗狀。

大部分豬籠草的上位籠的顏色都比其下位籠來得淺,且花紋少。

下位籠和上位籠的顯著差異是為了吸引和捕食不同類型的昆蟲而準備的。

有些籠子的形態處於下位籠和上位籠的中間型,則稱之為「中位籠」 。

形體

有些公仔瓶的籠子最大可高達50厘米,寬達25厘米,大小相當於一個10 L的家用水桶。

籠身可為綠色、橙色、紅色等顏色,部分會具有塊狀或帶狀的斑點,

顏色有褐色、紫色、黑色、白色等。這些斑點在某些豬籠草身上有特別的作用。

如馬兜鈴公仔瓶(N. aristolochioides)和克洛斯公仔瓶(N. klossii)的上位籠具有白斑,

使得陽光可以照入捕蟲籠內。

這樣從捕蟲籠的內部看,唇和籠蓋的部分就會顯得很黑暗,而籠身上的白斑就會顯得很明亮,

飛蟲在捕蟲籠中就會誤以為白斑處是出口而困在捕蟲籠內,最終筋疲力盡落入消化液中。

引路蜜腺

在葉片兩面和莖上都均勻的分佈著引路蜜腺。

正如其名,這些蜜腺分泌的蜜液起到了為昆蟲帶路的作用,

特別是螞蟻這種爬行類的昆蟲。

沿著這些蜜腺的引導就會不知不覺的來到籠口,最終落入籠內。

其分佈於植株的葉片、葉莖和捕蟲籠上。

莖部

公仔瓶為多年生的藤本植物,其莖較粗,通常直徑為1 cm。

有些種的會更粗,如二齒豬籠草(N. bicalcarata),成年後其莖的長度可達10~30 m。

公仔瓶可攀附旁邊的灌木喬木,也可以在地面上匍匐生長,或作為一種附生植物附生於樹幹上。

芽點

公仔瓶的莖上,在每一個葉柄的腋處都會含有一個芽點,呈現一個並不發育小突起。

這是因為植株的頂芽具有頂端優勢(apical dominance),會抑制其下端側芽的發育。

如果因為意外的損傷或是人為的修剪,使豬籠草失去頂芽,則最靠近頂芽的側芽就會開始發育、生長。

若上部的側芽發育得夠大,則下部還未發育的側芽便會再次受到抑制,停止發育。

這整個過程受生長素濃度的調控。

節間距

公仔瓶的莖會因其處於不同階段而表現出不一樣的形態。

在豬籠草植株的幼年蓮座狀時期間,莖只能產生下位籠,且其節間距很短,上下的葉片幾乎貼著一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