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公服

公服是从北魏北齐至明朝的品官在公事、常朝、谒见、婚礼时所穿的一种汉服,服色有紫、朱、绿、青四等,相当于现在公务人员所穿的制服。由于省略了朝服许

多繁琐的挂佩,所以公服又有“从省服”之称。如公服即比朝服少蔽膝、剑、绶诸

物。明代由右衽圆领袍、纱帽幞头、束带组成,公服制度被日本、朝鲜等汉文化圈国家普遍采用。

释 义 官吏的制服[1]

组 成 3部分

外文名 Public service

别 名 从省服,常服

材 质 绫绢

目录

目录

简介

来历

记载

竹林七贤

品级

唐宋公服

明代公服

朝鲜公服

日本公服

越南公服

历史

北魏北齐时期

隋唐时期

明代

用途

早晚朝

公服婚礼

简介

北史·魏孝文帝纪》:“(太和)十年,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四年》胡三省注:“公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

绯、绿、青。”隋唐以下,有朝服,有公服。

朝服亦称具服,公服亦称“从省服”。见《隋书·礼仪志七》。《新唐书·车服志》:“从省服者,五品以上公事朔望朝谒,见东宫之服也。亦曰公服。”

来历

记载

中国官吏穿着专门的公服坐堂办公,大约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此以前,似乎还没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从有关汉代服制的著作,如《汉官旧仪》、《独断》、

《汉礼器制度》、《后汉书·舆服志》等书中,可看到大量关于祭服、朝服的记载,

但其只有在魏晋以后,这方面记载才逐渐多见。如《世说新语·伤逝》记谓:王浚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

嗣宗共酣饮于此垆……今日视此虽近,邈如山河”。

竹林七贤

王浚仲即王戎,三国西晋时文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尚书令,司徒等职。嵇叔夜即嵇康;阮嗣宗即阮籍,都是三国时著名文人,也是“竹林七贤”中的

人物。根据这一记载,公服的出现,当在三国至西晋时,最晚不会晚于晋永兴二年,即公

元305年,因为这年是王戎的卒年。但是,也有另外的说法,如宋代学者认为,公服的出现是在北朝。

《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四年》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辛酉朔、魏始制五等公服。”元胡三省注:“公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绯、绿、青。”和齐时并存的

魏,为北魏,辛酉年,即齐建元三年,北魏太和五年,也就是公元481年,比公元

305年晚了170多年。不管怎么说,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出现了公服制度,这是可以肯定的事实。照胡三省的说法,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以公服上的不同颜色来区别职官

身分等级了。

品级

唐宋公服

一至五品官公服,以单衣、白裙襦、革带、假带、方心、纷、鞶佩和乌皮履等组成;六品以下,则不用纷、鞶是“从省”,和朝服相比,也无非是省去了蔽膝、佩绶佩

剑等物。

自唐代始按一定的服色区别贵贱。《宋史·舆服志》:“凡朝服谓之具服,公服从省,今谓之常服。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

上服青。”在款式上,宋代公服与唐代稍有一些区别,如虽然同用圆领,而宋代

公服多用宽袖。宋元丰年间更定服制,公服只用三种颜色,四品以上用紫,六品以上用绯,九品以上用绿,取消了青色。宋代承袭唐制,大体为三品以上官员公服用紫

色,五品以上用朱色(即绯色),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用青色公服。唐太宗

贞观四年定三品以上紫色,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黄色。宋因唐制,公服以紫、绯、绿、碧分品秩。

宋代公服其时常称为常服,形制为圆领的大袖袍衫,下加横襴,腰束革带,与幞头、靴等物相配穿用。地位较低的官吏,其衣袖较窄。所持笏板亦须与服色相配,服绯

色公服者用象牙为笏,服绿色公服者用槐木为笏。

明代公服

亦为袍式,以袍的颜色,袍上绣花之花径大小以及腰带的质地分辨品级。这种服制为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用纻丝或纱罗绢制作。袍服颜色,一至四品为绯色,五至

七品为青色,八至九品为绿色。按品级绣织各种大小不同的花纹。八品以下官员

的公服没有纹饰。穿公服时,头上须戴幞头。

品级 服色 公服(展脚幞头) 文官常服(乌纱帽) 武官常服(乌纱帽)

一品 绯 大独科花,径五寸 仙鹤 狮子

二品 小独科花,径三寸 锦鸡

三品 散答花,无枝叶,径二寸 孔雀 虎豹

四品 小杂花纹,径一寸五分 云雁

五品 青 白鷴 熊罴

六品 小杂花,径一寸 鹭鸶 彪

七品 鸂鶒

八品 绿 无纹 黄鸝 犀牛

九品 鹌鹑 海马

朝鲜公服

朝鲜公服继承了明朝的公服制度。整套公服包括袍子﹑带子﹑纱帽﹑木靴。袍子两腋有袵。双鹤纹样用于堂上官(正三品以上的官员)级别的文班。双虎胸背用于正三品

级以上的堂上官武班。原来只有三品以上文武官可以佩带胸背(因为朝鲜是郡王

级属国,比中国低两等,最高官员只有三品)。弘治——正德时期,1~9品官员都可以佩戴。到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文官堂上官开始佩戴绣有云和鹤的“云鹤胸

背”,堂下官佩戴绣有白鹤的“白鹤胸背”。此后的清同治10年(1871年),文

官堂上官的胸背定为双鹤图案,堂下官为单鹤;武官堂上官的胸背定为双虎图案,堂下官为单虎。这种制度一直实行到1910年。

官服的头饰是纱帽,其具有前低后高的双层结构,后侧有两翼,用竹丝和马尾毛勾勒出形态后罩上薄绸缎制作而成。犀带是正一品级的官员才能使用的官带,由水牛角

制成。正二品用级金,从二品用素金,正三品用级银,从三品以及四品用素银,

五品以下黑角带。

日本公服

日本公服被称为位袍。自奈良时代日本仿效唐代制度设公服,根据《养老律令·衣服令》,天皇上朝以及大小诸会,服黄栌染衣。日本皇太子服黄丹衣,亲王紫衣。诸

臣一位至八位依据唐宋公服制度,分别衣紫、绯、绿、缥。中世以降日本世族最

贵者黑色。而余皆红色。幕府时代,公方四位以上黑袍,五位绛袍,配黑罗冠。

品级 表衣 中单 下着

四位以上至公爵 缝腋袍黑平绢唐草纹 红绫中单 藤丸紫袴

五位 缝腋袍赤绫 红绫中单 平绢紫袴

六位以下 缝腋袍绿绫无纹 红绫中单 白或浅黄平绢袴

无位 缝腋袍黄平绢无纹 红绫中单 白布袴

越南公服

越南官服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世祖实录》记载:“嘉隆五年(1806年)四月、定文武品服。诏曰:大朝品服、自一品之上至正七品,文阶冠并用圆幞头样、武阶并用方

幞头样。 …… 一品之上、文武并用蟒袍紫色。自正一品至从三品、文武并蟒

袍、青绿蓝黑诸色随用。正四品、从四品文武并花袍、青绿蓝黑诸色随用。正五品、从五品文武并纱缎、青绿蓝黑诸色随用。补子文绣云雁、武绣文豹、并红地。正六

品、从六品袍并同五品、补子文绣白鹏、武绣熊、并红地、正七品袍同六品、补

子文绣鸳鸯。红地带身并红色。”明命帝、绍治帝、嗣德帝在位期间正值清代道光年间,越南官员仍以乌纱帽、圆领袍、角带为常服。

历史

北魏北齐时期

公服形制可追溯到汉晋时代的曲领白中衣,长至膝盖。《晋书》:“朱衣绛纱襮,皂缘白纱,其中衣白曲领。”北魏始制五等公服。五等:朱、紫、绯、绿、青。公

服的形制,多做成单层,是一种单衣。另外,两袖都比较窄小,这也是它有别于祭服、朝服的地方,或许是出于方便公务考虑。当时将这种衣式称之为褠·礼仪志》

记:北朝时,“流外五品已下,九品已上,皆著褠衣为公服。”同书自注:褠衣即单衣之不垂胡也,袖狭,形直如褠内。从史书记载来看,直到隋代,官吏所穿的

公服,仍作这种样式。

隋唐时期

唐中书令马周上议:“《》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襕、袖、褾、襈,为士人上服。开骻者名曰缺骻衫,庶人服之。”隋唐士人遂以圆领襕衫为

上服。隋唐时期的公服形制,已采用袍制,两袖仍然做得比较窄小。至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定公服颜色,共分为四等:一至三品服紫,四品至五品服绯,六品至七

品服绿,八品至九品服青。

紫袍是唐代官吏公服中最为贵重的一种,因此后来就将达官贵人的服装泛称为“紫袍”。唐元稹有一首名谓《自责》的诗,其中这样写道:“犀带金鱼束紫

袍,不能将命报分毫。”意思说虽然受命于朝廷,担任着要职,但是却没有尽力报效。这里

的“紫袍”,几乎成了显官要职的代称。后世的文学作品中仍有这样的说法,如元代无名氏《失题》诗:“系一抹吕公绦,挂一个许白瓢,不强如乌靴象简紫罗袍?”

绯袍即红袍。在南北朝时,不分贵贱都可穿著。如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记:“旧北齐则长帽短靴,合胯袄子,朱紫玄黄,各从所好。天子多著绯袍,百官士庶同

服。”从唐代起,被定为四、五品官吏的公服,从此不准庶民穿著。白居易《行次

夏口先寄李大夫》诗:“假著绯袍君莫笑,恩深始得向忠州。”说的就是这种服装。绯袍在唐代又被称为“绯衣”或“绯衫”。诗人元宗简官任京兆尹,然品级却一直

位于六品,得不到升迁的机会,平时坐堂只能穿著绿袍,心中不免有些忿懑,于

是作诗叹道:“凤阁舍人京兆尹,白头犹未着绯衫!”

绿袍是六品及七品官的公服,唐元稹《酬翰林自学士代书一百韵》诗:“绿袍因醉典,乌帽逆风遗;”韦庄《送崔郎中往使西川行在》诗:“新马杏花色,绿袍春

草香”;都是对这种官服的形容。青袍也称“青衫”,它是唐代官服中最低卑的一种服装。因此多被用来比喻品级低微的官吏。如杜甫《徒步归行》诗:“青

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即作者本人,当时白居易因为上表请求革除暴政而得罪

权贵,从长安被贬到九江,任九江郡司马,这是一个徒有虚名而无实权的闲职,所以诗人以“青衫”一词来形容自己沦落天涯的处境。

唐代虽然将公服制度定得等级分明,但也有变通的时候,一些身份不够格的官吏,如果有特殊需要,像奉命出使等。经过批准,可以穿戴比原来品级高一等的服色,即

不到三品者可以著紫,不到五品者可以著绯,俗称“借徘”。任期一满,如果没有得到升迁,则仍旧恢复原来的服色。紫、绯、绿、青四种服色。虽然可以将官服

分成为数等。但区分得并不严格,同样是穿绯袍的官吏,可能身为四品,也可能是五品。安史之乱之后,朝廷又颁布了新的服制,在原来的服色上分出深浅:四品用深

绯,五品用浅绯;六品用深绿,七品用浅绿;八品用深青;九品用浅青。三品以上仍旧用紫色。宋代承继唐代之制,也以服色来区分官阶,由于当时官吏所戴的梁冠已

将等级划分得十分鲜明,所以公服颜色不再分出深浅,何用紫、绯(宋代也称"朱")、绿、青四色。

明代

元代沿用元丰之制,百官公服也用紫、绯、绿三色。但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最大的特点是在公服上绣织以纹样,如一至五品,虽然同为紫衣,但一品饰大独朵花,

花径五寸;二品饰小独朵花,径三寸;三品饰散花,径二寸,无枝叶,四、五品饰小杂花,径一寸五分。六七品衣用绯色,皆饰小杂花,径一寸;八、九品衣用绿色,

素而无纹。穿公服时,一律戴漆纱制成的展角幞头。

明代公服与常服分制,公服用苎丝、纱、罗等材料为之,制为袍式,盘领右衽,袖宽三尺,所用颜色和元代稍有差别。如一至四品,不用紫色,而用绯色,五至七

品,通用青色,八至九品,则用绿色。袍上的纹样则和元代完全相同。根据规定,这种公服专用于奏事、侍班、谢恩及见辞之时。仅次于朝服。至于常朝视事,即在自

己的馆署内处理公务,则穿常服。

常服以乌纱帽、团领衫、革带三部分组成。革带上的銙饰,是区别尊卑等差的一种标识,如一品用玉带銙;二品用花犀带銙;三品用金银花带銙;四品用素金带銙;五品用

银(金+及)花带銙;六品、七品用素银带銙;八品、九品用乌角带銙。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朝廷定职官常服使用补子,即以金线或彩丝绣织成禽兽纹样,缀于官

服胸背,通常作成方形,前后各一,文官用禽,以示文明;武官用兽,以示威武。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身份等级。如《明史·舆服志》记:“公、侯、

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

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明代,受有诰封的命妇—即官吏母、妻,虽然不代坐堂办公,但也备有补服,通常用于庆典朝会。所用纹样可按照其丈夫或儿子的品级而定,如一品命妇,可用仙鹤,

二品命妇则用锦鸡,以下类推。凡为武职之母、妻,则不用兽纹,也用禽鸟,和文官家属一样,意思是女子以闲雅为美,不必尚武。

用途

早晚朝

公服用于早晚朝奏事、侍班、谢恩、见辞等,以后改为常朝时穿常服,只在初一、十五朝参时穿公服。

公服婚礼

唐宋制度,庶人以绛公服婚。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中日韩都延续了唐宋传统。

明代庶人可以穿八品常服,凤冠霞帔

参考资料

  1. 公服,搜狗, 2009-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