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公陽鄉
[ 原圖鏈接]

中文名: 公陽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

面 積: 20平方千米(2017年)

人口數量: 2165人(2017年)

公陽鄉是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轄鄉,位於嶨口南面,東至平和,南界平陽曉坑,西鄰周山,北連嶨口,面積20平方千米(2017年),轄有公陽,鹿堡、水碓宅、上岳頭、朱山坑、馱尖、金嶺、垟彎、沙了、朱山垟、岩下山、白石坑、毛園13個行政村,分90個村民小組,散居46個自然村。[1]

目錄

區域概況

有人口1537戶,6541人(男3558人,女孩子95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乾部和居民118人。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357人。住民有漢、畲族。據1980年調查漢族在農業人口有16姓5985人。附各姓人口數:

葉4312、陳1054 、施 261 、林90、 張43 、胡42 、宋42、 黃41 、秦26、 王18、 鄭 14、柳13 、孔8、白8 、徐5,畲族在農業人口有2姓146人,鍾138 、蘭8。

2165人(2017年)。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2165人(2017年)。

歷史沿革

鄉境在明、清時屬嘉嶼鄉五十三都,民國二十年建公南、公北、悟革3鄉,民國二十四年並3鄉為公陽鄉,民國三十五年與雙桂全並為桂陽鄉。設縣時仍分為2鄉,屬大嶨區。1950年劃出養根等地設養鳳鄉,1952年公陽分為公陽、陽東2鄉,歸嶨口區。1956年陽東併入公陽鄉,1958年改為公陽管理區,1961年成立公陽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公陽鄉。駐地公陽村,距縣城13.3公里。

2011年,撤銷公陽鄉併入嶨口鎮,設立公陽社區,下轄公陽、上岳頭、水碓宅、白石坑、馱尖、金嶺、鹿堡行政村。

2016年,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批覆文成縣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方案,文成縣從「9鎮1鄉」調整為「12鎮5鄉」,

公陽鄉恢復鄉建制,鄉駐地公陽村。

各行政村

公陽行政村

公陽行政村位於積穀山腳,由公陽、派門夅、陳公坑3個自然村組成,分12個村民小組,有192戶,796人。耕地465畝,1980年產糧40.30萬斤。村委會駐地公陽街。

公陽街:在公陽溪支流小坑旁,故又叫「旁坑」。據民國二十年調查,街長150丈,寬7尺,房屋45座,商業10戶。今為鄉政府駐地,設有供銷社、衛生院等單位。村內住民葉姓,有166戶,678人。

派門夅村:在公陽村北。住民有葉、秦、王三姓,秦遷自平陽,有6戶;王分自附近村有1戶,共13戶,58人。

陳公坑村:在公陽北面。住民有葉、王二姓,王分自附近村,有2戶,余為葉姓。共13戶,60人。

鹿堡行政村

鹿堡行政村位於公陽街南,由中村、寨鯉、鹿堡、燈壟4個自然村組成,分7個村民小組,有195戶,814人。耕地429畝,1980年產達36.88萬斤。村委會駐地中村。

中村:在公陽南,隔條小溪坑,有橋相通,地處當中,故叫「中村」,為鄉校所在地。住民葉姓,屬老葉派下,後遷入施姓15戶、陳姓2戶、胡姓1戶,共患67戶,267人。

寨鯉村:在中村南。住民葉姓,分自中村,有24戶,98人。

鹿堡村:地形像鹿,似地保,故名。住民葉姓,後遷入陳姓2戶,共12戶,57人。

水碓宅行政村

水碓宅行政村位於公陽東面,由水碓宅、三條田、保岙、水濟灣、旁岸5個自然村組成,分9個村民小組,有170戶,773人。耕地419畝,1980年產糧43.71萬斤。村委會駐地水碓宅。

水碓宅村:在公陽隔溪對面。明時葉永東在此造水碓舂米,後住上人家,村名就叫「水碓宅」。住民葉姓,有19戶,98人。

保岙村:在水碓宅東。住民葉姓,有19戶,93人。

水濟灣村:在水碓宅東。住民葉姓,後遷入胡姓2姓、王姓一戶,有19戶,71人。

旁岸村:在水碓宅東北。住民葉姓,後遷入西垟徐姓1戶,共62戶,272人。

上岳頭行政村

上岳頭行政村位於公陽南面,背靠紫華山,由上岳頭、上塘垟、旁岸三坦屋、岩頭亭4個自然村組成,分8個村民小組,154戶,621人。耕地402畝,1980年產糧38.33萬斤。村委會駐地上岳頭,2009年朱山坑村移民至上岳頭村。

上岳頭村:原叫「象鶴頭」,因村後有山像白鶴的頭,與中村隔溪相望。住民陳姓,遷自卓岙,後遷入葉姓20戶、施姓5戶、孔姓遷自平陽。共83戶,316人。

上塘垟村:在上岳頭南。住民有陳、葉、施三姓,施姓4戶,陳、葉姓各9戶,共22戶,95人。

旁岸上三坦屋:在上岳頭隔溪對面。初建三座屋,故名。住民陳姓,後遷入林姓氏1戶,共35戶,132人。

烏岩亭村:在上岳頭東北山坳,為公陽、平各交界地,也叫「岩頭亭」。住民陳姓,分自上岳頭,有14戶,78人。附氏族祖源:

朱山坑村:先為朱姓人住,村在坑邊,故名。住民陳姓分自上岳頭,後遷入葉、胡各2戶,戶口詳行政村。

陳氏:始祖陳知事於元末明初由卓岙遷居公陽柏岙(即象鶴頭)自始遷祖至「家」字行,已傳23代。

附排行:知明克存子惠朝廷孔一國世安邦奕啟承永振丕芳家傳巨獻學肇正匡侯維論元宰式領從」。

馱尖行政村

馱尖行政村位於馱尖山下,由馱尖、岩頭2個自然村組成,分4個村民小組,有59戶,248人。耕地132畝,1980年產糧達11。78萬斤。村委會駐地嶺頭村。

馱尖村:在馱尖東山坡,為本鄉最高村莊。住民鍾姓遷自平陽,32戶,138人。

岩頭村:在馱尖村下。住民葉姓,後遷入平陽白姓2戶、附近村施姓1戶,共34戶,150人。

金嶺行政村

金嶺行政村位於公陽領頭,由領頭、黃嶺宅、牛溪彎、金瓜堂、坳山5個自然村組成。原叫「嶺頭大隊」,1981年改「金嶺」。分10個村民小組,有164戶,714人。耕地455畝,1980年產糧39。21萬斤。村委會駐地嶺頭村。

嶺頭村:在公陽嶺頭上,有葉府基。住民葉姓,分自公陽,後遷入陳姓2戶,共61戶,259人。

黃嶺宅村:在嶺頭北,村在橫路山下。住民葉姓,分自嶺頭,有14戶,66人。

牛溪彎村:在桐油壟後山。住民林姓,後遷入鄭姓1戶,共15戶,72人。

金瓜堂村:在嶺頭南石牛山下。地多奇岩怪石,有岩象南瓜,俗稱「金瓜」,故名。住民陳姓,有55戶,217人。

坳山村:在嶺頭南,村在山坳下,住民葉姓,分自嶺頭,有19戶,100人。

垟彎行政村

垟彎行政村位於嶺頭東面,由嶺頭尾、三路口、下垟、馱彎4個自然村組成,分8個村民小組,有108戶,452人。耕地239畝,1980年產糧22。48萬斤。村委會駐地嶺頭尾村。

嶺頭尾村:在嶺頭坳下。住民葉姓,分自嶺頭,有24戶,106人。

三路口村:在嶺頭,即三岔路口,住民葉姓,後遷入瑞安宋姓10戶,附近村林5戶,鄭姓1戶,共35戶,125人。

下垟村:在嶺頭尾北。住民葉、陳二姓,陳姓15戶,余為葉姓,共35戶,146人。

馱彎村:在嶺頭坳下山彎里。住民葉姓,分自附近村,有14戶,75人。

沙了行政村

沙了行政村位於公陽西北,由沙了、開林、馱山、際下坑底4個自然村組成,分6個村民小組,有66戶,280人。耕地157畝,1980年產糧15。16萬斤,村委會駐地沙了村。

沙了村:原名「沙壟」,後變音叫「沙了」。村中辦有地磚廠。住民施姓,23戶,94人。

開林村:在沙了與下垟之間。葉氏祖先住此伐樹林,故叫「開林」。住民葉姓後遷入蘭姓2戶,共9戶,40人。

馱山村:在馱山下。住民施姓,分自沙了,有6戶,30人。

際下坑底村:在際下坑底面。住民葉姓,後遷入施姓2戶,共28戶,116人。

朱山垟行政村

朱山垟行政村位於公陽東北,由朱山垟、蘭鳳田、朱台彎3個自然村組成,分6個村民小組,有71戶,317人。耕地167畝,1980年產糧達14。12萬斤。村委會駐地朱山垟村。

朱山垟村:先為朱姓人住,故名。住民葉姓,後遷入施姓6戶,陳姓1戶,共25戶,98人。

蘭鳳田村:原是爛腐田,改叫「蘭鳳田」。住民葉姓,有23戶,106

朱台彎村:在朱山垟東。住民葉姓,後遷入施姓2戶,共23戶,113人。

岩下山行政村

岩下山行政村位於白石坑南,南岩下山、張地、馱夅3個自然村組成,原叫「白一大隊」,1981年改「岩下山」。分5個村民小組,有51戶,226人。耕地115畝,1980年產糧達13。06萬斤。村委會駐地岩下山村。

岩下山村:在白石坑南,住民葉姓,後遷入胡姓3戶,共28戶,115人。

張地村:在岩下山西。住民葉姓,分自岩下山後,有8戶,35人。

馱夅村:在岩下山北。住民葉姓,後遷入鄭姓1戶,共15戶,76人。

白石坑行政村

白石坑行政村位於岩下山北九溪南山上,由白石坑、城門、百步3個自然村組成。原叫「白二大隊」,1981年改「白石坑」。分6個自然小組,有89戶,401人。耕地296畝,1980年產糧20.62萬斤。村委會駐地白石坑。

白石坑村:在公陽與九溪之間。村後有個白岩際,村前是條象游蛇的山坑,故叫「白蛇坑」,後改「白石坑」。住民葉姓,後遷入張姓10戶,黃姓6戶,盧、施各2戶,共71戶,202人。

城門村:村有岩門似城門,地人即以「城門」為村名。住民葉姓,有11戶,61人。

百步村:村前有百步嶺,故名。住民葉姓,後遷入宋、胡各1戶,38人。

毛園行政村

毛園行政村位於白石坑西面,由底毛園、外毛園、豬欄團3個自然村組成,原叫「白三大隊」,1981年改「毛園」。分4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0人。耕地78畝,1980年產糧8。17萬斤。村委會駐地底毛園村。

底毛園村:葉家祖宗由公陽初遷此地,見土地貧瘠,認為是不好的園地,叫它「毛園」,故名。住民葉姓,後遷入馬嶼黃姓4戶,共16戶,59人。

外毛園村:在毛園外村。住民葉姓,分自底毛園,有2戶,8人。

豬欄團村:過去是關豬的地方,也有人說地形象豬欄團,住民葉姓,後遷入葉山柳姓3戶,共28戶,125人。

本鄉地勢,東南西三面高山,中為小盆地,水自南向北流下九溪,高程自白石坑海拔約150米到龍井山1098米,年均氣溫攝氏16度,境內較高山有:

積穀山

在公陽後山,地人叫「寨坪」,高826。6米。其山麓為紫華山,即郭氏、葉氏住地,高465。3米。

九峰山

在馱尖東南,上有九峰,屏障公陽南面,為文成與平陽交界山。高峰有979。3米、928。2米、933。1米,劃歸山華林場。

龍井山

在朱山坑後山,高1098。5米,上有龍潭。,山下有九星宮,高657。6米。

雙尖山

在龍井山東南,高1079。7米,比龍潭稍低,在秋高氣爽萬里無雲時,登山巔可遠望平陽外東海各島嶼。

雷公寨

在烏岩亭南山,高754。7米,北坡為白石坑。

雞冠坑瀑布

在九峰山腳下,瀑布高50米左右,春多雨季溪水向下傾瀉時,瀑面極為壯觀。

公陽溪

水以公陽溪為主,發源於龍井山、九峰山,經朱山坑、寨鯉、公陽、白石坑匯集多條山澗水流出九溪入飛雲江,長約12公里。山澗有:

雞冠坑

發源九峰山和馱尖,經寨鯉、鹿堡流入公陽溪。有自然景觀多處。

上塘垟坑

發源於雙尖,經上塘垟、鹿堡流入公陽溪。

積穀山坑

發源於積穀山,經嶺頭、中村流入公陽溪。

保岙坑

發源於岩頭亭,經保岙、水濟彎流入公陽溪。

白石坑

發源於白漈岩北坡,經白石坑流入公陽溪。

在公陽水口,建於1970年,裝機50千瓦,供本鄉工農業及照明用。

西山背水庫

在水碓宅,1976年3月建。庫容量1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50畝。

水口外水庫

在公陽村,1970年7月建。庫容量1。2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0畝。

公陽東行經烏岩亭到平各;南行經九星宮、雙尖出平陽;西南行經九峰山到平陽曉坑;西行經嶺頭到雙桂或周山;公陽北行經白石坑、九溪到嶨口或新聯。

公路

公陽至九溪,長10公里,1980年動工修建,1993年通車。

橋樑

有高樓、中村、嶺頭、石坦等橋。

高樓橋

上岳頭,有橋樓,長7。5丈,寬1。2丈,高1。5丈,為木建。

中村橋

在中村與旁岸交界處,長2。2丈、寬9尺,高1。2,石建平橋。

石坦橋

在石坦頭,建於民國5年。長1。8丈,寬5丈,高6丈,石建三孔平橋。

嶺頭橋

在嶺頭,長5丈,寬1.1丈,高1。5丈,石建單孔拱橋。

特產

本鄉特產柿餅,為村民家庭付業,利用本地紅柿,在半熟時,削皮曬熟,壓扁生霜,能久藏不壞,味香甜可口。有滋陰、益肺、健脾功能,為老幼咸宜果品。

公陽紅柿素以味甜、無核、少水份聞名,近年已引起政府重視。1986年5月間,省林業廳范福生同志親自來實地考察後,定省級水果試驗基地,選擇紅柿、黃桃、楊梅等六水果,利用封山地、溪邊地、屋角地先發展6萬株。

各高山產金銀花、山楂等藥物。

歷史人物

宋朝

葉奎 公陽人,名「悌十六」,月份宋時國子監進士。

葉養直 公陽人,宋嘉定丙子科鄉試經魁,授迪功郎,號「黎莊先生」。

元朝

葉葵 公陽人,字叔向,世居紫華山,贈奉政大夫。元時講學龍泉匡山書院,著有《鏡清紀搖》、《隨寓吟稿》、《白石陶詠》千餘章。卒年七十,學者私諡「繼道先生」。

明朝

葉鼎 公陽人,字思尹,葉葵之子,明洪武以明經

甲子科鄉試舉人,授魯府長史,歷任國子監司業,禮部郎是等職。

葉蕃 公陽人,明時舉人。

中華民國

葉祖義 公陽人

郭公祠

在公陽。《瑞安縣誌》載:「郭公陽神,唐末人,郭令公裔孫,逸其名,官閩守。避黃巢亂,徙居紫華山中,賊至,率眾立屯堡,設方略,擊殺數十人,遂解圍去,後歿於此,鄉人皆德之,為立祠,其地命名「郭公祠」。

社會建設

一是利用公陽的地理特點,大力發展農業來增加農民的收入。公陽鄉地處文成南部的偏遠山區,幾乎沒有工業發展可言,但這裡有豐富的土壤資源,大力發展了茶葉及加工廠、柿子及合作社、楊梅等。正在公陽小流域治理,完成後將為全鄉的農產品增收。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來優化發展環境,活躍農業經濟工作全局,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增加人民群眾收入。

二是做好「民居」文章,讓群眾住有所居。進一步做好下山移民工作,08年已完成838人下山移民,09年將加大步伐,全力推進毛園、保岙、金嶺的下山移民點工作,改善人民群眾的居住環境。我們還要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加快公陽村的自來水、文化站等項目建設步伐,爭取九溪到公陽路線改造儘快開工。

三是做好「民智」文章,讓群眾學有所教。我們要進一步加大農村中小學改造力度,鞏固「兩基」達標成果,提高全民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同時保障經濟困難家庭接受義務教育,重點發展遠程教育、素質教育工程,加強學校安全管理,加大危險校舍改造力度,加強食品衛生安全監管。

四是做好「民健」文章,讓群眾病有所醫。積極採取措施推進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工作,參保人數在原來的基礎上超出800多人。新的衛生院已經竣工,搬進新院區後將加大醫療設備投入力度。進一步擴大新農合覆蓋範圍,提高合作醫療的辦事效率,最大限度地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參考來源

  1. [ ], , --

[[Categ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