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角樓
六角樓,樓閣名,原名"太宇亭",本是甘棠崔家鎮守月彎河風水的村口亭,配有鎖橋、鑰橋各1座,並有鐵鏈和石樁栓鎖。
崔姓歷史上多出高官,內供魁星菩薩(即文昌帝君),以期族中子弟承續祖風而點斗中元,故又名「文昌閣」,成為文人聚會之地。又是風景亭,與甘棠老街鱗次櫛比的坊、廟、祠、樓毗連,成為崔家古典建築群的「龍頭」。
坐落於黃山市(原太平縣)村口太平大道旁,又是摯友敘闊、親朋話別的場所。是樓典雅而瀟灑,華美而宜人,透射着古典文化凝重而柔和的內涵。[1]
目錄
建造歷史
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崔憲按參加北京皇宮修建的太平藝師畢昌帶回的圖樣捐資修建,八角;17塊青石浮雕則出於青陽—藝師之手。因毀於火,明崇禎四年(1631),崔應兆重建,改為六角,俗稱「六角樓」。清嘉慶八年(1803)、光緒八年(1882)、民國初年均重修。
1981年、2001年安徽省文物局和黃山區人民政府撥款大修。
1984年7月黃山市(原太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結構
六角樓是一座重檐圍廓式樓閣,3層,通高23米。台基高1.68米,直徑10米,占地70平方米。全樓以木構為主,不施斗拱,利用梁頭加斜撐承挑檐檁。
樓門東向。第一層外門為柵欄式,9級石階,一對石獅守護邊旁。柵門兩側嵌「八駿圖」青石浮雕。檐角下6根花崗石方柱間嵌有其餘15塊浮雕,為「太白訪賢」、「喜鵲登梅」、「松鶴延年」等。圖案古樸生動,雕刻圓潤流暢。
柱與牆體圍成回廓。柱間小額枋可掛宮燈,牆上沿砌有內額枋,畫有荷花、魚、龍、丹鳳朝陽等圖案,其下開有圓形字窗。進密門,迎面為木製照壁,照壁柱直貫樓頂。
第一層由花崗岩砌成台基,高1.68米,四周石欄嵌有17塊青石浮雕,有山水人物、飛禽走獸,圖案極為工致。樓身由花磚牆和圓形於字磚窗組成,每面牆上有磚砌彩繪假梁,圖案為荷花愛黃、丹鳳朝陽等。二、三層均有木雕花欄杆。二層小迴廊長22,、米,寬0.58米。有四個長方形窗和一個月門,月門四周彩繪福壽雙錢角花:三層樓頂有藻井,彩繪牡丹、福祿、花卉疏果和龍。樓頂為釉陶製葫蘆瓶,高2米,三層六面屋脊共有72隻脊獸。每層檐角懸掛風鈴。
照壁後有19級木梯上通第二層。二層東面圓門,門兩側繪有福壽雙錢角花,西為照壁,其餘四面牆開有4扇長方形窗。回廓圍以「田」和「工」字花形組成的木製欄杆,照壁後20級木梯通向三層的小門。三層東為正門,西照壁,門兩側上方懸裝掛落,其餘三面牆開有三扇長形方窗。回廓圍有菱形花紋木製欄杆。樓頂藻井繪雙龍戲珠、蝙蝠、花卉等圖案。
全樓外觀挑角飛檐,漸高漸收。3層18條脊飾有麒麟、天狗、天馬等瑞獸,翹角嵌鴟尾,懸有風鈴。樓頂裝1米多亞葫蘆形陶剎,直插蒼穹,與全樓形成展翅沖天,直干雲霄之勢。 樓上每層樓門原均懸有匾額。第一層「雲衢直上」,祝願青雲平步;第二層「更上一層」,祝願步步高升;第三層「拱秀」,飽覽滿眼秀色。頂層照壁上有「光照微垣」紙貼橫披,下供魁星,祝願前程遠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