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利號航空母艦
蘭利號航空母艦(英文:USS Langley,CVL-27)為第六艘獨立級輕航空母艦,從1943年至1947年在美國海軍服役。1951年移交給法國海軍,改名為拉法葉號(La Fayette,R96),並服役至1963年[1]。
目錄
歷史
蘭利號是以克里夫蘭級輕巡洋艦法戈號(USS Fargo,CL-85)的艦體改裝而成。原名王冠點(USS Crown Point),為紀念被日軍擊沉的水上飛機供應艦蘭利號(AV-3),遂於1942年11月13日改名為蘭利號,「王冠點」則由CV-32繼承。原始分類為艦隊航空母艦,編號為CV-27,1943年7月15日艦級重分類時改稱為小型航空母艦(small aircraft carrier,一般稱為輕航空母艦 ),改編號為CVL-27。蘭利號於1943年5月22日下水,由羅斯福總統——的特別助理哈利·霍普金斯(Harry L. Hopkins)——的第三任妻子路易絲·霍普金斯(Louise M. Hopkins)擲瓶。8月31日服役,首任艦長為威廉·迪倫(William M. 「Gotch」 Dillon)上校。
經過在加勒比海地區的試航後,蘭利號於12月6日離開費城,並於次年1月19日抵達珍珠港。蘭利號被編入第58特遣艦隊(Task Force 58),並立即參與馬紹爾群島戰役(又稱為燧發槍行動,Operation Flintlock)。蘭利號上的飛行大隊從1944年1月29日到2月6日負責攻擊沃傑(Wotje)與馬洛拉普(Maloelap)的日軍機場,以支援美軍在瓜加林島(Kwajalein)的登陸行動。接着再從2月10日至28日,支援並掩護艾尼威托克(Eniwetok)的登陸行動,並攻擊馬里亞納群島。經過短暫的休息保養之後,蘭利號隨TF 58從3月30日至4月1日,廣泛地攻擊了加羅林群島上的日軍基地。4月21日至24日,蘭利號前往新幾內亞以支援聯軍攻擊荷蘭地亞,並攻擊了特魯克島。
6月7日,蘭利號從馬約羅環礁(Majuro Atoll)出發,參與馬里亞納群島行動。行動中,蘭利號上的飛行大隊除了參與對塞班島與泰尼安島(Tinian)的攻擊外,也參與了菲律賓海之役。8月29日,蘭利號離開艾尼威托克,與TF 38(海爾賽已於8月份接管艦隊指揮權,第五艦隊改稱第三艦隊)於9月15日至20日一同攻擊了培里留(Peleliu)與菲律賓,10月份參與了的對沖繩島、呂宋與台灣的攻擊,以及雷伊泰登陸行動。在10月24日至25日的萊特灣之役中,蘭利號參與了對栗田健男的中央部隊(西布延之役)與小澤治三郎的北方部隊(恩干諾角之役)的攻擊。11月份,蘭利號持續支援美軍攻擊菲律賓的行動,直到12月1日,該艦才回到烏利西環礁(Ulithi Atoll)整補。
1945年1月,蘭利號隨TF 38進入南中國海,支援仁牙因灣戰役[2],並攻擊了台灣,中南半島與中國沿海的日軍基地。2月10日到3月18日,接着從3月23日到5月11日,該艦則分別攻擊了東京與琉球,以及支援沖繩島的登陸行動。蘭利號結束沖繩島行動後,就回到舊金山進行整修,8月8日回到珍珠港,並在當地直到日本投降。戰後,她完成兩次「魔毯行動」以載運太平洋戰區的美軍返回美國,11月15日起,又進行兩次類似的任務,以載運美國駐歐洲的陸軍部隊返美。1946年5月31日,蘭利號被編進大西洋後備艦隊(Atlantic Reserve Fleet)的費城群(Philadelphia Group),然後在1947年2月11日除役。
視頻
蘭利號航空母艦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美國蘭利號航空母艦,搜狐,2015-04-20
- ↑ 1945年1月9日盟軍艦隊炮轟日本帝國在仁牙因灣之據點:仁牙因灣戰役 ,世界歷史網, 201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