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小景素描(楊建增)
作品欣賞
蘭州小景素描
稍加注意你就會發現,各地風景點布局基本上大同小異,要麼依山取景,要麼順勢造形,不論亭台樓閣,還是水榭迴廊,總拘泥於一種模式之中,給人一種似曾相識之感。也許是出於對文化的偏愛,在蘭州的日子我特意避開那些泛眾化的景區,而去尋覓那些更具內涵的小眾景點。
知道蘭州水車還是在讀中學時,記得曾有同學為我寄來一張印有蘭州水車圖案的明信片,自此探尋蘭州水車便成了我一直未遂的心愿。
為詳盡了解水車的構造和原理,不喜熱鬧的我,頗費了一番周折,也做過多次的拍客。因時代變遷老水車早已蕩然無存,水車園現有的兩輪水車也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重新仿建的,它極像一個自行車的軲轆,工作原理也基本類似,只不過一個是用鏈條驅動滾輪轉動,而另一個卻是用水力推動葉片翻轉。
自行車的輻條在軸心兩兩相對,到邊緣鐵環的凹槽處則斜交到一條線上,而水車兩邊的輻條是分開延伸的,車輪半徑長達八米多。輪輻中心是被稱為「千轉木」的大輪軸,它是水車結構的核心部件,長約兩米,直徑約為一米左右。輪軸用厚實的貴重木板做成筒狀,中間灌上起潤滑作用的清油,然後把「千轉木」插入中間,再把十六對輻條鑲嵌其上。 這時的水車只是固定了一端,只有經過多次固定才可使用。先在離輪軸三四米處用榫卯套上木條把每面的輻條相連,遠遠看去像用木條挽就的一個圓圈。正中又用木條把相對的輻條隔一米分兩次連接,像一個踩爬的梯子。在頂端處又把它們縱橫相連,並裝上刮板,這樣水車就有了基本的雛形。
但水車最複雜的構造就在離頂端的四五米處。這時要把四面相鄰的輻條連接成一個整體,用豎條和橫條套成一個個的四邊形。因頂端弧線較長,間距較大,因而裝不了幾個水斗,於是匠工們又在每個弧度的輻條間插入兩排平行的橫木,一頭和頂端相連,另一頭套在靠中輻條的豎木上。然後每兩檔分為一組,每組裝有一個長方形水斗,水斗斜掛在四邊形的對角上,這樣便於舀水和倒水,頂部流水槽在那邊水斗口就朝向那邊。輻條盡頭相連處裝有一塊刮板,大約六七十厘米寬,主要是用水力推動刮板轉動,以達到讓整個水車轉動的目的。
水輪下面兩側築有石槽,以便固定架設水車的支架和向水車下面聚引河水。在石槽兩側分別築起一個兩米多高的石墩,水車軸就架在其上的弧形木墩上,當水到達頂部斗口翻轉向下時,水便倒入木槽流向田間。如不澆地時則用一根橫木插在輻條之間就可起到阻擋作用。
據說蘭州水車由曾任雲南道御史的明代蘭州人段續所創,他在出任雲南道御史期間,對當地的筒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就派人繪成圖樣,保存在身邊。回鄉後他借鑑雲南筒制水車的原理加以改進,歷經多年日臻完善,長期灌溉着附近六百多畝菜畦良田,「水車園」的地名由此而來。
歷經四百多年的沉澱,這一文化遺產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目錄,作為蘭州小眾景點的代表吸引着無數的遊人。如果你以獵奇的心態去看,它僅僅是一輛舊水車,但你從創造的角度去審視,相信你會被它深深地震撼。
作者簡介
楊建增,男,滿族,1970年生,祖籍河北省涿鹿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