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市新圩鎮
興寧市新圩鎮隸屬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位於興寧市南部寧江下游。鎮址距興寧市區21公里,離梅州市區34公里,離五華縣30公里,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15°87',北緯24°05'。東鄰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北連永和鎮、徑南鎮,西靠坭陂鎮,南接水口鎮和五華邊境,全鎮總面積為101.92平方千米(2017年)。截至2016年,新圩鎮轄19個行政村和1個居民社區,鎮政府駐新圩鎮社區,新圩鎮聚居者皆為漢族民系客家人,全鎮總人口31534人(2017年)。1949年5月18日興寧解放,21日由共產黨游擊隊員劉方先、劉槐光等人接管新圩國民黨新興鄉公所,6月中旬宣布新圩區人民民主政府正式成立,1983年11月改變「政社合一」體制,撤銷公社設新圩區公所,1989年冬改新圩區公所為新圩鎮。新圩鎮處於亞熱帶氣候區,雨量豐富,氣候適宜,無霜期長,光照充足,四季宜耕宜牧,具有發展農、林、果、牧、漁等各業的有利氣候條件。2017年,新圩鎮工農業生產總值5.98億元。境內有廣梅汕鐵路橫貫新圩鎮東南部;興畲高速公路橫貫新圩鎮西北部,過境主幹道有S225線、S226線、新畲公路、梅華公路等,已實現了道路水泥硬底化「村村通」工程。新圩鎮是「廣東省經濟特色鎮」、「廣東省生態鄉鎮」、「梅州市平安法治鎮」。[1]
中文名稱: 新圩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
下轄地區: 19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
政府駐地: 新圩鎮社區
電話區號: 0753
郵政區碼: 514583
地理位置: 興寧市南部、寧江下游
面 積: 101.92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 31534人(2017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雞鳴山
車牌代碼: 粵M
生產總值: 5.98億元(2017年)
目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圩鎮位於興寧市南部寧江下游,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15°87',北緯24°05'。東鄰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北連永和鎮、徑南鎮,西靠坭陂鎮,南接水口鎮和五華縣邊境。全鎮總面積101.92平方千米(2017年)。
地形地貌
新圩鎮東部為山丘地帶、西部是寧江平原。
氣候
新圩鎮處於亞熱帶氣候區,雨量豐富,氣候適宜。年平均氣溫介於19℃-20℃。年平均降雨量1518.3毫米,但雨量年分配不均,大部分集中在4-9月,占年雨量的77%。
水文
新圩鎮共有小型水庫六座,茶亭下水庫、大草壩水庫、茶仔塘水庫、大蕉坑水庫、黎陂寨水庫、低坑水庫。寧江河流經新圩鎮長達7公里。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新圩鎮總面積101.92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21358畝,其中水田17038畝,旱畲地4320畝,林地97963.5畝。
森林資源
新圩鎮省級生態公益林達20032.5畝,全鎮森林覆蓋率達86.73%。
礦藏資源
新圩鎮有瑩礦、稀土礦、花崗石資源。
人口民族
新圩鎮總人口31534人(2017年)。新圩鎮聚居者皆為漢族民系客家人。
歷史文化
人文環境
客家,是歷史上從黃河流域漸次南遷,後大部分聚居於閩、粵、贛邊境,操客家語,有着相似民俗文化的一支漢族民系。興寧市新圩鎮現境域,古為百越諸族居地。秦漢以降,中原漢族漸次南遷,與當地原居民融合。千百年來,客家先民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披荊斬棘,艱苦創業,繁衍生息,在客居地的漫長歲月里,將中原文化與嶺南古文化熔於一爐,形成具有興寧新圩特色的客家文化,融鑄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精神。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又稱為圍龍屋、圍屋、轉龍屋、客家圍龍屋等,是漢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狹義的圍屋指的是圍龍式的圍屋,而廣義的圍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圍樓或圍屋。廣義上的圍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圓形、半圓形和方形三種,此外也有前方後半圓形、八卦形、橢圓形等形狀的。圍屋結合了漢族古樸遺風以及南部山區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新圩鎮傳統特色古民居為「廳堂式」圍龍屋,代表是新北村的「新林老屋」(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出過武進士陳椿標、近代有駐金門馬祖兵團司令陳兆方)和虎洞村的「黃豆排」(始建於清朝末年,出過原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委書記處書記伍晉南)、「泰山下大夫第」(始建於清朝)等。
歷史文物
1984年3月27日,在新圩鎮大村村古樹窩崩崗處,發現了春秋戰國(公元770——221)編鐘六個,這是廣東省境內已發現的編鐘中最完整,音量音色最好的一套。它的發現,也說明了秦漢之際興寧地方已有南遷漢人的足跡。
天子印傳說
「天子印」山勢走向像一個「天」字,位於興寧市新圩鎮的東南方。傳說宋末元初,這裡出了個異人,自封天子,想與當朝爭皇位。此人日習剪紙,剪了紙人馬、兵器,藏在櫃裡。某夜,當其完成了許多紙人馬兵器的製作之後,甚覺睏倦,便將幾櫃「兵馬」用「天子之印」封好,叫其姐守護。並叮囑其姐,待矮凳子上壁,石豬兜過河之後再叫醒他。其姐守至天亮前亦十分睏倦,便將房裡石豬兜搬出門外,試着將矮凳子掛到牆壁,誰知那矮凳子果真能在壁上放穩了,便叫醒其弟。其弟見矮凳子已上了壁,石豬兜也不見了,以為時機已到,走出門外,向着京城方向猛力射出一箭,然後揭開印封,打開木櫃,見那些紙兵馬尚未開眼,方知為時過早。那支神箭崩了皇宮的一角,皇帝召問國師,占卜得知新圩鎮有妖人作怪,便令國師帶了兵馬,前往剿滅。這異人自知做不了皇帝,早已逃脫。國師抓不着異人,便派兵在其屋後龍山頸項處,用鋤挖斷,方敢帶兵回京。今「蠻塘坳」有一大崩崗,傳說就是當年國師所挖斷的龍頸處,天子印前面一口大塘,傳說便是當年異人姐姐搬出來的石豬兜所圍成的。
經濟
綜述
2016年,新圩鎮工農業生產總值5.76億元,比增5%。人均純收入8318元,比增10.3%。財政總收入1973.83萬元,比增31.3%,其中本級財政收入176.18萬元、上級補助收入1728.55萬元,完成財政稅收176.19萬元。2017年,新圩鎮工農業生產總值實現5.98億元,比增3.8%;人均純收入8817元,比增6%;公共財政總收入2143.88萬元,比增8.61%,其中本級財政收入179.25萬元、上級補助收入1964.63萬元,完成財政稅收179.25萬元。
第一產業
2016年,新圩鎮落實基本農田保護資金、種糧直補、良種補貼以及大型農機具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推廣水稻新品種、「三控」施肥和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提高了農業種植技術和機械化生產水平。全年糧食種植面積4.14萬畝,糧食總產量1.9萬噸。廣東寶興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發展「豬—沼—林—漁」資源循環型生態畜牧業,全年存欄種豬2920頭,全年上市商品豬及二元雜種豬90000頭。2017年,新圩鎮農業總播種面積62868畝,糧食總產量達19352噸,比增1.7%。
第二產業
新圩鎮是省級工藝專業鎮、興寧市工藝基地鎮、廣東省的「經濟特色鎮」,工藝生產歷史悠久,素有「工藝之鄉」的美譽,早在20世紀七十年代,廣東省工藝進出口公司將製作禮品項目引進興寧山區時,這裡的人們便開始和出口工藝產品加工打上了交道。不少農民都會利用農閒時節將原材料領回家中來進行產品粗加工。2000年被興寧市人民政府評為「工藝基地鎮」;2004年被省科技廳授予「廣東省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單位」。註冊工藝企業有17家,並成立了新圩鎮工藝企業協會。截至2016年,在圩鎮北郊建有占地100餘畝的工藝工業園。有鴻興、東興、興達、步東、建明等14家工藝企業,初步形成以藤、竹、木、鐵、塑料為原料,花色品種近百萬種的工藝產品,產品遠銷歐美、中東、香港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2016年,全鎮工藝總產值為1.66億元。2017年,新圩鎮工藝總產值達1.55億元。
第三產業
新圩鎮商業主要有生活用品、建材、工藝品等商品交易。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4年,新圩鎮實施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成功舉辦「三八婦女節」文藝演出和寧江風情新圩專場文藝匯演。籌資180多萬元興建了占地面積約100畝,集休閒、娛樂、健身於一體的企崗嶺森林休閒公園。採取「以獎促干」的激勵機制,推進一村一文體活動中心建設,全鎮共有14個村順利通過市級驗收。2017年,新圩鎮建成船添村天子印農村文化俱樂部,居委、藍布、石崖、大村村被評為興寧市「十佳百好」村文化活動中心,全年送戲下鄉6場,送影下鄉240場,為鎮級文化站新增圖書5500本。
教育事業
新圩鎮在教育文化衛生方面,20世紀70年代起村辦小學興起,最多時全鎮有23間農村小學,基本達到了讀小學不出村。2011年末,保留有一所新圩中學(初中)、一所新圩中心小學、四所農村小學(官峰小學、大村小學、藍布小學、石崖小學)、一所新圩中心幼兒園,全鎮中小學教育機構較為齊全,基本可滿足中小學教育的要求,初中普及率為100%。2017年,新圩鎮創建「廣東省教育強鎮」並通過省級複評初檢驗收,投入49萬元完善新圩中學、中心小學、中心幼兒園及大村、雙頭、藍布教學點升級改造,投入25.4萬元購置教學平板4台、教師計算機20台和圖書800冊,投入28萬元改造中心小學足球場,新圩中學2017年共有17人考上興寧一中。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新圩鎮有一所衛生院,各村均設有村級衛生站。2016年,新圩鎮投資495萬元建設新圩衛生院住院綜合大樓及相關附屬配套設施。投資69萬元建設完善19個村級衛生站。2017年,新圩鎮投入約250萬元完成新圩衛生院住院綜合大樓建設,順利通過梅州市「衛生兩基達標鎮(示範鎮創建單位)」驗收。
社會保障
2017年,新圩鎮完成2018年度城鄉居民醫保繳費工作,入保人數達3.4萬人;全年醫保報銷總額約320萬元;全年城鄉養老保險入保人數約4400人,全鎮領取養老金人數約5400人;全年共為632戶低保戶發放低保補助資金368萬元,為850位殘疾人發放殘疾護理補助168萬元,為91人發放大病醫療救助資金42萬元,為902名高齡老人發放高齡津貼9.6萬元;群眾自發自籌6萬元為80戶貧困殘疾孤寡家庭開展慰問,投入20多萬元完善船添村幸福居家養老院。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全鎮70多位孤貧兒童分別得到了市婦聯、葉劍英基金、雲香基金、愛心父母等的結對幫扶資助。
基礎設施
新圩鎮解放前只有20來間店鋪和一間當鋪,街道成為「T」字形,建築面積約為500多平方米。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新圩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圩鎮規劃總面積達1.8平方公里,可容納人口20000多人在圩鎮生產生活。圩鎮區域功能定位是以工藝產業為主導,以物流業為補充的山區生態型城鎮,是全鎮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功能布局分為北部工業片區、中心綜合服務片區、西南部沿江生活片區、東部生態休閒片區等。2017年,新圩鎮投入2000多萬元的水系連通治理項目官峰河段現已進入收尾階段;投入1300多萬元的崇上村中型電排站已完成基建工程;投入40萬元對船添、蓮塘等5個村的山塘水庫河堤進行除險加固;投入約300萬元對雙頭、石崖等9個村共44.6公里的水渠進行三面光改造和疏通修理;投入1000多萬元對雙頭、船添等10個村共30公里的道路進行水泥硬底化;投入24萬元對藍布、步東等村的橋樑進行改造;投入97萬元新增石崖、大村、船添等村共290盞路燈設施;投入12萬元改善曹田、崇上等3個村辦公環境;投入76萬元新建新豐村文體廣場和官鋒村文體活動中心;投入57萬元完善新北、新里等4個村文體廣場配套設施;投入45萬元對大村、船添、藍布等村實施沿河及鄉道綠化美化工程;建設公共智慧wifi熱點3個,開放公共服務平台免費wifi,發放原中央蘇區農村超高速無限局域網路由器10791台,實現行政村光纖全覆蓋。
交通
新圩鎮境內有廣梅汕鐵路橫貫新圩鎮東南部;興畲高速公路橫貫新圩鎮西北部,並在新圩圩鎮規劃區範圍設有互通出口;過境主幹道有S225線、S226線、新畲公路、梅華公路等,已實現了道路水泥硬底化「村村通」工程。
風景名勝
雞鳴山,又名雞靈山,是興寧古八景之一。它位於興寧新圩鎮雙頭村,海拔538.7米。相傳宋探花羅孟郊少年夜讀神光山墨池時,曾耳聞此山有雞鳴之聲。因他高中探花美名遠揚,加上雞靈山在眾山中昂首異突,遠望如雄雞報曉,引頸欲啼,雞鳴山由此而得名。靈化寺,位於雞鳴山頂,始建於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歷經朝朝代代修葺擴建,因遭「文革」風暴摧毀,只剩斷壁殘垣,直至改革開放才得以修復原貌。寺門朝東南,門聯曰:「犬吠雲中仙客到,雞鳴山上日輪升」。廟堂有八間二廳,分上廊和廷位、祿位等。寺內有佛像供遊人奉香祭拜,尚存古碑。
著名人物
彭嘉衡,原名彭淮清,興寧市新圩鎮新豐村新塘坑人,1921年7月生於印尼坤甸。1935年由其父彭海風送回祖籍伯父家撫育。在興寧一中上學四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彭嘉衡毅然投筆從戎,在抗戰中參加美國14航空隊中美航空聯隊——又稱「飛虎隊」。在國家存亡關頭,英勇駕機對日機格鬥64次。1945年8月14日,他榮獲美國政府頒發的最高航空獎:「優異飛行十字勳章」和「航空獎章」。彭嘉衡是中國國內唯一榮獲美國「優異飛行十字勳章」的「飛虎隊員」。同時,中國空軍也授予他「勝利」、「乾元」兩枚勳章。
伍漢屏(1889-1952),興寧市新圩鎮虎洞村泰山下人。歷任粵軍排、連、營長及副軍官。1941年,帶頭捐款創辦興寧南區中學(現新圩中學)。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路軍少將高參、四七二旅少將旅長。
伍晉南,廣東興寧人,1927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長征。曾任第三軍團政治部破壞部部長、第二十八軍政治部主任、中共吉林省工委書記、吉林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建國後,歷任中共江北地委、粵中區委書記,廣西省委副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委書記處書記,陝西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
馮憲章(1908-1931.8),別名馮斌、張蔓蔓,廣東省興寧縣新圩鴨子橋(現新豐村)人。1923年12月考入梅縣東山中學。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6月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梅縣委員會出版的《少年旗幟》半月刊主編。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廣州起義。1928年秋,留學日本,與蔣光慈等建立太陽社東京分社,並在留學生中建立黨組織。次年被日政府驅逐回國。1930年3月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從事創作和翻譯活動。後被捕,病歿於獄中。
廖芬芳,廣東省興寧市新圩鎮崇上村人。現任全球客家崇正聯合總會文藝部副部長,廣東歌手,廣東省流行音樂學會會員,廣東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曾多次參加中央電視台以及各省市電視台晚會;連續四年參加廣東電視台春節晚會;連續兩年參加廣西南寧國際民歌節;歌聲遍播港台、美法、新馬泰等世界各地;並在廣州、深圳、福州、武漢、廣西等地高校、劇院舉行過二十多場個人演唱會。先後參與《千秋家國夢》、《火蝴蝶》、《人民公僕—許士傑》、《出航的日子》等電影、電視連續劇、廣告片的編導、拍攝工作。
廖英鳴,廣東省興寧市新圩鎮民新村人,1912年出生。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中山大學教授兼文學院教務主任,湖南國民日報社長,廣東嶺南日報社社長,廣東文化大學教授。來台後,先後擔任台灣省立農學院教授、國立中興大學教授、陸軍軍官學校教授。
視頻
興寧市新圩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