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典(拼音:diǎn)是漢語常用字 ,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 。典的古字形像雙手捧着竹簡的樣子,本義是指有垂範價值的重要文獻書籍。典籍的內容是要人們信奉遵守的,因此引申為常道、準則,進而引申出制度、法律義,又引申為禮節、儀式和典禮。由典籍本義還引申出典故、故事、典雅、古樸等義。由準則義引申出動詞主持、掌管義,也引申出抵押、典當(dàng)義。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典

漢語拼音; diǎn

注音字母; ㄉㄧㄢˇ

平水韻部; 上聲十六銑

部首; 八

筆畫數; 2+6

造字法; 會意字

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敟、䓦、ࠔ�、ࠔ�、८�、ࠔ�

統一碼; 基本區-5178

五筆; MAWU

倉頡碼; TBC

鄭碼; IDEO

四角碼; 55801

字級; 一級(1092)

文字溯源

會意字。甲骨文(圖1-3)的"典"字由兩部分組成。上部是"冊"字,意為編連在一起的用來書寫的竹簡;下部是一雙手。兩相會意,表示用雙手恭恭敬敬地捧着書冊。這書冊稱為"典",本義是指重要的書籍,也就是有文獻價值的書籍。

在殷商時期,以形象會意的"典"字有在"冊"形下、雙手形之間加平行兩短橫為飾筆的形式,有的把雙手省作一手形。西周時代,完全失去了雙手形,冊下的部分變為"丌"形(圖4、5)。戰國的典字樣式,"冊"字已有在豎筆(像單根竹簡)上端加圓形飾點的,寫作圖9;或把圓點變成短橫,。

"典"字中的"冊"形豎筆上端的兩個圓點受全字詞義影響,至春秋時期有演變成"竹"頭的,所以《說文解字》說"古文'典'從竹"。秦隸開始把"冊"形左右兩條邊豎的上端截去,與上部長橫接連成"ㄇ"形,中間只留兩條高出的豎線,並把"冊"下一橫變成長橫,為漢隸和楷書繼承。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五上】【丌部】多殄切(diǎn)

五帝之書也。從冊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

宏,古文典從竹。

〖注釋〗①五帝:徐鍇《說文解字系傳》:"據《孔子家語》,黃帝、顓頊、堯、舜、禹為五帝。"②"莊都"句:此字之別說。莊都,許慎博訪之通人。

說文解字注

五帝之書也。

三墳五典見《左傳》。

從冊在丌上。尊閣之也。

閣猶架也。以丌庪閣之也。多殄切。古音在十三部。

莊都說,典,大冊也。

此字形之別說也。莊都者,博訪通人之一也。謂典字上從冊,下從大,以大會意,與在六上說異。不別為篆者,許意下本不從大,故存其說而巳。

宏,古文典,從竹。

古文冊作笧,此從古文冊也。漢碑多有從竹、從艸者。

廣韻

多殄切,上銑端 ‖典聲文1部(diǎn)

典,主也。常也。法也。經也。又姓,《魏志》有典韋。多殄切。五。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八字部】典·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6

古文:宏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多殄切,顛上聲。《說文》:典,五帝之書也。從冊在丌上,尊閣之也。《爾雅·釋言》:典,經也。《廣韻》:法也。《書·舜典》:慎Ὢ五典。注:五典,五常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疏:常經卽是法式。

又《周語》:召公曰:瞽獻典。注:典,樂典也。又典守,猶主也。《周禮·春官》:典同。又:典瑞。《戰國策》:我典主東地。注:典猶職典也。

又姓。《魏志》:有典韋。

又《集韻》《韻會》《正韻》並徒典切,音殄。《正韻》:堅潤貌。《周禮·冬官考工記》:是故輈欲頎典。注:頎讀為懇。典,堅韌貌。《韻會》:一曰車轅束。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筆順】①丨(豎)②㇕(橫折)③一(橫)④丨(豎)⑤丨(豎)⑥一(橫)⑦ノ(撇)⑧丶(點)

【寫法】❶上部"ㄇ"在田字格中心部位,上寬下窄;框內橫筆在橫中線;中間兩豎筆分寫在豎中線左右,起筆左低右高;末筆長橫兩端超出上部。❷末兩筆撇、點,分列豎中線左右,收筆持平。[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