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共生
內共生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為什麼漢字是方塊字,這個問題雖然沒有明確的考證,但從古人觀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窺見一斑。《淮南子·覽冥訓[1]》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在古人心目中,「天圓地方[2]」,地是方形的,而且在這四方形地的盡頭,還有撐着的柱子。
目錄
名詞解釋
圍繞着真核細胞起源問題,主要有兩種學說——內共生學說和經典學說(即內陷說、內膜擴張說)。但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內共生學說有它更多的合理性,更受到學術界的支持。
關於線粒體起源的一種學說。認為線粒體來源於細菌,即細菌被真核生物吞噬後,在長期的共生過程中,通過演變,形成了線粒體。該學說認為:線粒體祖先原線粒體(一種可進行三羧酸循環和電子傳遞的革蘭氏陰性菌)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後與宿主間形成共生關係。在共生關係中,對共生體和宿主都有好處:原線粒體可從宿主處獲得更多的營養,而宿主可借用原線粒體具有的氧化分解功能獲得更多的能量。由美國生物學家馬古利斯(LynnMargulis)於1970年出版的《真核細胞的起源》一書中正式提出。她認為,好氣細菌被變形蟲狀的原核生物吞噬後、經過長期共生能成為線粒體,藍藻被吞噬後經過共生能變成葉綠體,螺旋體被吞噬後經過共生能變成原始鞭毛。
參考文獻
- ↑ 經典古文100篇(34) 淮南子·覽冥訓,搜狐,2019-04-15
- ↑ 「天圓地方」的漢字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搜狐,2019-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