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話劇院
內蒙古話劇院 |
中文名;內蒙古自治區話劇院 外文名;The Theatre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所在地;內蒙古包頭市 地址;昆都侖區白彥道 所屬單位;包頭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 |
1953年7月於呼和浩特成立內蒙古自治區話劇團,1962年遷駐包頭市,原屬自治區直屬藝術表演團體。1998年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劃歸包頭市管理,主管部門為包頭市文化局。2008年3月整建制劃歸包頭市廣播電視局管理。2009年2月更名為內蒙古自治區話劇院,同時加掛內蒙古自治區兒童藝術劇院的牌子。2013年又整建制歸包頭市文化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局管理。[1]
目錄
歷史
1953年7月25日在>歸綏市(>呼和浩特舊稱)成立了由>綏遠省文工團吸收支邊的山西省總工會文工團部分演職員合併組成綏遠省話劇團。
1954年綏遠省建制撤銷,綏遠省併入>內蒙古自治區,首府西遷至呼和浩特,遂更名為內蒙古自治區話劇團。成為自治區最早成立的藝術表演團體之一。
1957年,內蒙古話劇團一度短暫遷駐>包頭,當年返回呼和浩特。
1962年4月,內蒙古話劇團吸收合併了包頭市文工團話劇團,正式遷駐包頭至今。"文革"中,分區軍管,劇團一度更名為包頭市話劇團,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撥亂反正,落實政策,於1979年恢復原建制,上劃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管理。
1998年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劃歸包頭市管理,主管部門為包頭市文化局。
2008年3月整建制劃歸包頭市廣播電視局管理。
2009年2月更名為內蒙古自治區話劇院,同時加掛內蒙古自治區兒童藝術劇院的牌子。
2013年又整建制歸包頭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管理。
發展
話劇團從建團之日起,就肩負着黨的宣傳、教育人民的重任,始終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以反映和創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劇目為主,堅持反映時代的主旋律;排演了古今中外大、中、小型劇目三百餘台,具有代表性的演出劇目如《雷雨》、《日出》、《尤利烏斯·伏契克》、《把一切獻給黨》、《東進序曲》、《劉胡蘭》、《八一風暴》、《萬水千山》、《膽劍篇》、《紅岩》、《霓虹燈下的哨兵》、《焦裕祿》、《雷鋒》、《赤道戰鼓》、《蔡文姬》、《青年一代》、《救救她》、《高山下的花環》等。演出足跡遍及二十個省市。
話劇團的演職員不斷深入生活,圍繞謳歌民族團結這一主題,先後創作了《草原讚歌》、《包鋼人》、《席尼喇嘛》、《昨天的故事》、《森吉德瑪》等一批有影響的劇目。這些劇目如同杯杯令人沉醉的馬奶酒,又如同一碗碗飄香的奶茶,以其濃郁的民族特色,厚重樸實的藝術風格,引起全區乃至全國同行的矚目,曾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彭真、烏蘭夫、鄧穎超、薄一波、布赫等同志的親切接見。
一九五六年話劇團排演的《在激流中》參加全國第一屆話劇匯演,獲得劇本創作獎、導演獎、舞台美術獎及表演獎。一九五六年話劇團創作演出的《包鋼人》參加了華北地區歌劇、話劇匯演。一九七八年話劇團創作演出的《包鋼人》參加了華北地區歌劇、話劇匯演。一九七八年話劇團創作演出的《昨天的故事》參加自治區專業文藝匯演,獲得劇本創作獎、導演獎、表演獎、音響效果獎和演出獎。一九八四年話劇團創作演出的《森吉德瑪》獲內蒙古1983年新創劇目優秀劇目和優秀演出獎。
歷史步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話劇團又滿懷激情,本着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繁榮話劇舞台藝術,着力創作了反映現代生活的《生活四重唱》、《春天的困惑》、《天.地.人》、《旗長,你好》等一批充滿時代激情的新劇目。這批劇目,無論劇本創作還是導、表演藝術都邁上了新的台階。其中《春天的困惑》自治區改革題材調演,獲優秀創作獎、優秀導演獎、優秀舞美設計獎、優秀表演獎和演出優秀獎。《旗長,您好》受中央文化部藝術局的邀請,到首都演出獲得了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現狀
改革帶來了豐富的物質文明,使中國人從此走出了貧困。
改革也使話劇藝術面臨嚴峻的挑戰。
隨着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業餘時間的不斷養活以及文化生活的多元化趨勢,話劇市場仿佛在一夜之間萎縮了,曾經如此輝煌,如此受人青睞的藝術形式,突然受到電視、舞廳等等的挑戰。
內蒙古話劇院同全國所有的同行一樣,面臨着生死存亡的考驗。
內蒙古話劇院經過短暫的茫然與失落之後,立刻開始新的一輪拼搏,為了話劇的生存,為了話劇事業的發展,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千方百計地開始了話劇如何適應市場這一課題的探索,發奮要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走出一條新路。為培養"四有"新人,話劇院創作演出了《安徒生童話劇》、《擁抱太陽》、《我愛309班》、《紅岩》等一系列適合學生觀看的劇節目。
為了探索小劇場話劇這一藝術形式在內蒙古地區自下而上發展的可能性,走出一條商業演出之路,話劇院創作以擴大演出市場,話劇院創作演出了配合法制教育的《司法局長》,塑造本地區英雄模範人物的紀實話劇《公僕李如剛》。反映中俄邊境生活的《紅莓花又開》。所有這些探索無論成功與否,都是十分有意義的。其中《司法局長》、《我愛309班》演出都超過百場。《我愛309班》獲全國兒童劇新劇目評比三等獎,《司法局長》受文化部藝術局的邀請,到首都演出,獲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我愛309班》、《公僕李如剛》、《紅莓花又開》連續三年榮獲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受到自治區領導、同行和人民群眾的肯定與好評。內蒙古黨委書記劉明祖看完《公僕李如剛》一劇後說:"這齣戲非常感人,反映出社會主義企業家的風範,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用優秀作品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
話劇院在努力探索話劇藝術,適應市場規律的同時,為了適應藝術市場多層次多品味,各種欣賞角度的要求,他們不僅以大型話劇藝術的劇場演出獻給觀眾,還積極組織小品晚會,綜合性晚會占領市場,車間、工地、礦山、牧區、田間、軍營都成為演出的場所。話劇團創作排演的小品《招聘》參加了自治區第一屆戲劇小品比賽,獲得了創作、導演、表演一等獎。小品《茶葉蛋》、《過生日》參加了兩屆全國戲劇小品比賽,兩屆都獲了獎。
內蒙古自治區話劇院始終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創作了眾多具有民族特色、反映時代生活的主旋律作品,排演了古今中外大、中、小型劇目三百餘台,代表劇目包括《雷雨》、《日出》、《尤利烏斯·伏契克》、《把一切獻給黨》、《東進序曲》、《劉胡蘭》、《八一風暴》、《萬水千山》、《膽劍篇》、《紅岩》、《霓紅燈下的哨兵》、《焦裕祿》、《雷鋒》、《赤道戰鼓》、《蔡文姬》、《年青的一代》、《杜鵑山》、《救救她》、《高山下的花環》等。
六十年來,話劇院演職員不斷深入生活,謳歌民族團結與進步,先後創作了《草原讚歌》、《包鋼人》、《席尼喇嘛》、《森吉德瑪》等一批有影響的民族題材劇目。這些劇目以其濃厚的民族特色,樸實厚重的藝術風格,引起全區乃至全國的關注,劇組曾受到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烏蘭夫、布赫、劉雲山、烏雲其木格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話劇《旗長您好》、《司法局長》先後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話劇《牛玉儒》獲紀念中國話劇百年暨第五屆全國優秀話劇劇目展演二等獎;2010年,我院創作排演的大型話劇《鄉村檢察官》參加第六屆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獲優秀劇目獎。
為了少年兒童的成長,話劇院創作排演了《安徒生童話劇》、《擁抱太陽》、《我愛309班》、《馬蘭花》、《沙暴嗚呼》、《寶貝兒》、《小吉普·變變變》等一系列兒童劇。其中《我愛309班》獲全國兒童劇新劇目評比三等獎,
話劇團創作排演的小品《招聘》等參加了全區第一屆戲劇小品比賽,獲得了演出一等獎,創作、導演、表演一等獎,常演不衰。小品《茶葉蛋》、《過生日》參加兩屆全國戲劇小品比賽,兩屆都獲了獎。
近兩年,內蒙古自治區話劇院為了開拓演出市場,先後排演了多部小劇場話劇,如《觸不到的戀人》等。內蒙古話劇院演出足跡遍布內蒙古和全國的幾十個省市,為內蒙古文藝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電視劇的創作與拍攝方面,話劇團經歷了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路子越走越寬。幾年裡,通過協作、合拍等各種不同途徑創作拍攝了《盜墓人》、《麻痹》、《燃燒的太陽石》、《父親李如剛》、《邊建欣的故事》、《莊戶人家》等一系列劇目。有的在區內外獲獎,有的在中央電視台播出。還用簽合同送出去的辦法使不少演職員參加了《三國演義》、《水滸》、《笑傲江湖》、《東方商人》、《青年烏蘭夫》等有影響的電視劇的拍攝。既鍛煉了演職員,也從藝術力量,技術力量方面培養了劇團影視製作的能力。
內蒙古話劇團通過幾十年的藝術實踐,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在自治區乃至全國享有聲譽的編劇、導演、表演藝術家,舞台美術家。他們為自治區話劇藝術爭了光,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回顧內蒙古話劇團的歷程,他們走的是一條雖然坎坷,卻充滿希望的路,一條雖然艱辛,即成績斐然的路。
憧憬未來,全團演職員充滿信心、團結一致、奮發攀登、繼續走出一條自強、自立的路。為兩個文明建設再建功勳。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內蒙古話劇院小劇場話劇首次走出國門獲贊 , 搜狐, 201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