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冬天的池沼》是現代詩人艾青創作的一首新詩。此詩實寫「冬天的池沼」,實際虛寫詩人心中的意象「老人」。它描繪了在陰暗天幕下的老人,脊背佝僂彎曲,荒蕪的頭髮稀疏灰白,枯乾的兩眼磨失了光輝,悲哀的心更顯寂寞。由此可知「老人」歷經滄桑,倍嘗人世辛酸。全詩以老人的形象來比喻冬天的池沼的形象的,單純而明確,同時全詩調子深沉,但不低沉,它給人以改變現實的決心和勇氣給人以奮鬥到底的力量。

  • 作品名稱 冬天的池沼
  • 創作年代 1940年1月11日
  • 作品出處 《艾青詩選》
  • 文學體裁 現代詩
  • 作 者 艾青

目錄

作品原文

冬天的池沼
——給WI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飽歷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乾得像老人的眼——
被勞苦磨失了光輝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蕪得像老人的發——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發;
冬天的池沼,
陰鬱得像一個悲哀的老人——
佝僂在陰鬱的天幕下的老人。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1940年1月,原稿題下有注為「——給WI」。據《長編》所記,1939年11月,詩人與前妻張竹如婚姻終結,而在此前的1939年6月20日艾青已經與韋嫈女士結為伴侶,題注中的「WI」自然是韋嫈了。詩人看似主動的一場婚姻的終結中,卻隱藏了難以言說的苦衷、辛酸與蒼茫。同時國內正值抗戰時期,詩人目睹國內人民的苦難,更是心有憂鬱。因而作此詩,亦給韋嫈。

作品鑑賞

此詩寫得深沉悲涼。「把憂鬱與悲哀,看成一種力!把瀰漫在廣大的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憤懣……集合攏來,濃密如烏雲,沉重地移行在地面上,……佇望暴風雨卷帶了這一切,掃蕩這整個世界吧!」這是艾青的話。詩人面對冬天的池沼,內心深處在焦灼地期待着,期待着這種景象的改變。這首詩與詩人差不多同時所作的《曠野》一樣,是在寫一種景色,一種生存的環境。然而,這首詩在寫法上與《曠野》很不相同。《曠野》是採用一種冷峻的寫實的手法,白描其曠野上的一組組場景。此詩則是採用一種比喻的寫法,以生動傳神的比喻,來刻劃《冬天的池沼》的形象。《曠野》的寫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詩的寫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此詩以老人的形象來比喻冬天的池沼的形象的。單純而明確。全詩共有四組比喻,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形象,也乾淨利落地完成了這首詩的構思。 比喻是貼切的。

第一組比喻,冬天的池沼,因為處於寒冷里,沒有人光顧,甚至連鳥兒也遠飛他處了。冬天的池沼是寂寞的,「寂寞得像老人的心。」人老了,就進入冬天了,老人的心是寂寞的。

第二組比喻,冬天的池沼,因為處於寒冷里,沒有雨水澆灌,河流、小溪也結凍了,池沼枯乾了。「枯乾得像老人的眼。」人老了,眼力不濟了,失去了光輝,是勞苦磨失了光輝。

第三組比喻,冬天的池沼,因為處於寒冷里,草不長花不開了,「荒蕪得像老人的發」,人老了,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頭髮脫落了,稀疏而又灰白。

第四組是整體比喻,「冬天的池沼/陰鬱得像一個悲哀的老人。」「老人的心」,「老人的眼」,「老人的發」,由點帶面,整個詩的形象渾然一體。

比喻的成功,使這首詩獲得了成功。在詩中,比喻的力量是巨大的。艾青深知這種力量,因而在他的詩作中,經常利用這比喻之手段。艾青對於比喻,有着自己的見解和追求。他竭力避免一般化的、人們用濫了的比喻,而力求鮮活的、貼切的、生動形象、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比喻。艾青知識豐富,閱歷深遠,又機敏過人,因而,令人拍案叫絕的比喻常常被他輕而易舉地信手拈來,構成了他詩作的重要特色。

另一方面,此詩寫得很集中,緊緊圍繞着為刻劃池沼而寫,在讀者面前結構了一幅蒼涼的圖畫。艾青說:「詩人應該有和鏡子一樣迅速而確定的感覺能力,——而且更應該有如畫家一樣的滲合自己情感的構圖。」況且他自己曾學過繪畫,有着「畫家一樣的滲合自己情感的構圖」能力。詩人「我」在這首詩里隱藏得很深,使人幾乎感覺不到詩人的存在。好像詩人就是在描繪一幅《冬天的池沼》的圖畫,除給人以蒼涼陰鬱的感覺之外,並無其他意圖。

然而,仔細感受一下,還是能夠發現詩人「我」的存在的。詩人並不是為寫池沼而寫池沼——當然,僅僅是寫池沼,讓人們欣賞這幅圖畫也並沒有什麼不好。詩人是通過寫池沼,來抒發自己的一種情感:這《冬天的池沼》太蒼涼了,太悲哀了,這種狀態應該改變,而冬天不是永久存在的,冬天過去,春天就會到來。當春天到來的時候,這《冬天的池沼》就會變成《春天的池沼》,這池沼就會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池水不是乾枯,而是清波蕩漾。池沼也不再是荒蕪,而是青草流碧,鮮花盛開了。這樣的景色,就會引來鳥兒以及鳥兒的歌唱,人們也會到這裡來玩耍了。這裡就不會是寂寞的天地了。這後面的意圖,詩人在詩中並沒有說,甚至連一句比較明顯的暗示也難以找到,這正是這首詩的長處,寓急切的盼望於冷靜的畫面之中,引而不發。

「詩之中須有人在。」這是我國古詩論中的一句話。這句話真是一針見血,道出了作詩的奧妙,也道出了構成詩美的一種客觀存在。至於「人」在詩里處於怎樣的位置,是明還是暗,這就要看詩人在創作時的具體情況了。「人」在詩中的明或暗,並不是詩好壞的標準,「人」在詩中明也好暗也好,如果處理得恰到好處,都會寫出好詩來。

名家點評

吉林大學教授張宇宏《談艾青詩歌的意象》:「詩人有悲於在敵人塗炭下一切生機盡遭扼殺的境地,而抒發鬱塞於心底的深沉憤激。『冬天的池沼』這一意象,使人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淪陷區苦難的人民,破敗不堪的景象,從而體會到詩歌的深刻寓意。這首詩從審美的角度看,體現了『苦難美』。」

內蒙古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王金雙《現代名家四季詩歌》:「此詩實寫『冬天的池沼』,實際虛寫詩人心中的意象『老人』。顯然,後者才是詩人描寫的重點。冬天的池沼,與老人有許多共同之處,故二者可以虛實相映,互為載體……全詩調子深沉但不低沉,它給人以改變現實的決心和勇氣給人以奮鬥到底的力量。」

福建師範大學教授陳衛《開闢詩的原野——論艾青的譯詩與創造》:「凡爾·哈倫的《窮人們》以人的身體部位——心、背、手、眼為主要意象展開聯想,艾青有一首寫《冬天的池沼》的詩也用了心和眼的意象。凡爾哈倫寫的是群像,將窮人們的心比喻成灰白如墓地的石片,而眼睛比暴風雨下的家畜更悲哀。艾青的詩將冬天的池沼比喻成老人,寂寞得像老人『飽經人世的辛酸的心』,『枯乾得像老人』『被辛勞磨失了光輝的眼』;他還用了荒蕪『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發』和陰鬱得『像一個悲哀的老人——佝僂在陰鬱的天幕下的老人。』從寫作角度看,凡爾·哈倫注重人與自然的類比性,或一體性,而艾青更注重詩歌所表現的細節,將物體擬人化,目的是使景物形態形象化。」 [1]

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年),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曾用筆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華人。中國現代詩人。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詩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