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寒苋菜
冬寒苋菜是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学名冬葵,民间称冬寒菜、冬苋菜或滑菜。此菜中国各地有野生,幼苗或嫩茎叶可食用,也可入药。
冬寒苋菜是一种古老的蔬菜,我国早在汉代以前即已栽培供蔬食,
现多野生,少有种植。现在在湖南、四川、江西、贵州、云南等省仍有栽培葵菜以供蔬食者。
我国北方旱作地区由于饮食结构和经济效益等原因,明清以后不再把它作为主要蔬菜进行人工栽培。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冬寒苋菜
别 名: 葵菜,冬寒菜,冬苋菜,薪菜,皱叶锦葵
拉丁学名: Malva verticillata Linnaeus
界: 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锦葵目
科:锦葵科
族:锦葵族
属:锦葵属
种:冬葵
栽培历史
葵菜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中国2500年前的诗歌总集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烹葵及菽”的诗句,表明葵已作为蔬菜食用。
其后,许多典籍都把“葵”列为由“葵、藿、薤、葱、韭”等组成的“五菜”之首。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中原地区葵菜的栽培已十分普遍,
当时还出现过生产葵菜的大户“园夫”。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蔬菜园艺专著《尹部尉书》有《种葵篇》。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对冬寒菜的栽培有详尽记述,并将《种葵》列为蔬菜类第一篇,
反映出葵在当时的重要性。元代王祯著《农书》称“葵为百菜之主”。
进入明代后,由于蔬菜种类的增加,葵的地位有所下降,
以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时已把葵列入草类。
“冬葵”的称谓可见于约成书于三国时代(公元 220~280 年)的《神农本草经》。
日本现在仍用“冬葵”一名。“冬寒菜”一名可见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 1848 年)吴其浚著《植物名实图考》:
“冬寒苋菜,本经上品,为百菜之主,江西、湖南皆种之。湖南亦呼葵菜,亦曰冬寒菜。”
分布范围
冬寒苋菜在中国甘肃、四川、湖南、贵州、广东、福建、江西等省均有栽培,野生种各省均有发现。
印度、巴基斯坦和欧洲也有栽培,美国称其为引种(introduced)植物,在北美常被视为外来入侵的野草。
栽培方式
冬寒苋菜喜冷凉湿润气候,,不耐高温和严寒,,但耐低温、耐轻霜,
低温还可增进品质,植株生长适温为15~20℃。对土壤要求不严,
但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保水保肥的土壤中栽培更佳。不宜连作,
需要间隔3年。种子8℃开始发芽, 发芽适温为25℃,30℃以上植株病害严重,低于15℃植株生长缓慢。以氮肥为主,需肥量大,耐肥力强。
适宜春播和秋播种植。保护地栽培春播于2月播种,播期为9月下旬。
一般采用穴播的播种方式,播前每亩施足腐熟有机肥2000~3000千克、复合肥50千克,
每穴播4~5粒种子,株间距为35×35厘米。播后用细泥盖籽,
畦面盖遮阳网,浇足底水,保持土壤湿润。当苗高18~20厘米时开始采收,
苗期起可持续采收到翌年抽薹开花前,采收时留1~2节。每次采收后随水追肥。
植物价值
食用价值
冬寒苋菜一般以幼苗或嫩茎叶作为蔬菜食用,营养丰富。
茎叶可炒食、凉拌或做汤等,嫩滑鲜美。但不宜与温性食物同食,脾虚肠滑者忌食。
冬寒苋菜含有黏液质,煮后肥嫩滑腻适于口感味觉。
在植物油还未得到发展,动物油脂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它很自然受到人们的青睐。后来蔬菜专有 “柔滑” 类,甚至汉民族“贵滑”,
在烹调中刻意加油脂和勾芡等来使菜肴鲜嫩滑腻,都可能与长期食用葵菜形成的传统和口感有联系 。
药用价值
冬寒苋菜全株可入药,其根、茎、叶和种子,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毒、滑肠通便、止咳化痰等功效。
冬寒苋菜具有利水、滑肠、下乳功效,对二便不通、淋病、水肿、妇女乳汁不通、乳房肿痛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菜谱
冬寒苋菜豆腐汤:
将冬寒苋菜去杂洗净切断,豆腐切成小块;
锅内加适量水,倒入豆腐煮开,再放冬寒菜,烧沸后加入盐及橄榄油调味,待滚即关火上桌。
玉兔冬寒苋菜尖:
三是腌制成咸菜,即菹。
《周礼·天官》“醢人”列举了“七菹”,即七种腌菜,就是韭菹、茆菹、葵菹、箈菹、笋菹、菁菹、芹菹。葵有赤茎、白茎等多种,
由于种植季节的不同,葵菜在古籍中又有不同的称呼。
《四民月令》:“正月可种春麦、瓜、芥、葵、大小葱。”
元代王祯《农桑通诀》亦谓:“种之早者,俗呼为秋葵,迟者为冬葵。”
《本草纲目》:“四五月种者可留子;六七月种者为秋葵;八九月种者为冬葵,经年收采;正月复种者为春葵,然宿根至春亦生。”最晚的叫终葵,又叫露葵。 [1]
参考文献
- ↑ 没想到冬寒菜的花居然会如此之美,仲景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