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鹪鹩普通亚种
冬鹪鹩普通亚种 |
中文学名:冬鹪鹩普通亚种 拉丁学名:Troglodytes troglodytes idius 别 称:普通冬鹪鹩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鹪鹩科 属:鹪鹩属 种:冬鹪鹩 亚 种:冬鹪鹩普通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Richmond, 1907 |
冬鹪鹩普通亚种(学名:Troglodytes troglodytes idius)是冬鹪鹩的亚种之一,小型鸣禽,成鸟体长9 -10厘米,翼展13-17 厘米,体重8-13克。通体褐或棕褐色,具众多的黑褐色细横斑。飞羽黑褐色,外侧的5枚初级飞羽外翈具10-11条棕黄白色横斑,极为明显。尾较短而狭,栖止时尾常常高高举起,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鸣唱时呈仰首翘尾之姿,鸣声清脆响亮。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栖息于森林、灌木丛、小城镇和郊区的花园、农场的小片林区、城市边缘的林带、灌木丛、岸边草丛。一般独自或成双或以家庭集小群进行活动。在森林下部活动,以苔藓,昆虫为食。迁徙。巢一般建在树洞、岩洞、建筑物、岸边洞隙、灌木丛和突出的岩石上。每窝下5至7枚白色卵,约12天孵化。 [1]
目录
冬鹪鹩普通亚种外形特征
冬鹪鹩普通亚种成鸟额、头顶、枕部及后颈棕褐色;由鼻孔至眼后具一条乳黄白色细的眉纹;眼先、耳羽及颊部羽色较淡,杂有黄褐色点斑和条纹。背、肩及整个上体为棕褐色,腰及尾上覆羽棕褐色较重,各羽均具黑褐色横斑,腰羽靠近端部尚具白色点斑,部分个体还具白色羽干纹。
颏、喉部污白,具浅棕色羽缘。前颈、胸部棕灰,具黑褐色细横斑。腹部和两胁浓棕,具宽的稀疏黑褐与棕白色相间排列的横斑,尾棕褐色与尾上覆羽同色。雌性成鸟与雄鸟同色。虹膜暗褐色;上嘴黑褐,下嘴较浅;跗蹠与趾暗肉褐色。
幼鸟与成鸟近似,唯羽色偏红,眉纹不显著,头顶、枕部羽有狭的黑褐色羽缘。中覆羽无明显白色端斑。颏、喉、胸部羽色较深,且具窄的黑褐色羽缘。尾上覆羽乏有白色端斑。
冬鹪鹩普通亚种生活习性
胆子很小,平时都躲在灌木丛问、岩石间活动,见人临近隐匿起来。尽管飞行高度很低,但也不易观察到。它们在灌木丛中迅速移动,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尾巴翘的很高。歌声嘹亮。夏季生活在中、高山的潮湿密林和灌木丛中, 冬季迁至低山区和平原地带, 多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阴暗潮湿的密林中做巢。
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虫。而雏鸟主要喂食蝗虫,蟋蟀,毛毛虫。
冬鹪鹩普通亚种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河北的山东。
冬鹪鹩普通亚种繁殖方式
繁殖季节是4月下旬至9月,每年繁殖两次。一夫一妻制,在繁殖期间,雄鸟要承担主要的建巢责任,巢建在树洞、岩洞、建筑物、岸边洞隙、灌木丛和突出的岩石上。巢以树枝、草叶、苔藓、细茎等物,编织成一个呈圆屋顶状或囊状的鸟巢,巢的一侧开有“小门”,巢的上面则有“屋顶”。雌鸟每窝下5至7枚白色卵,约12天孵化。幼鸟孵化后由父母再喂养15至17天才离巢。
冬鹪鹩普通亚种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