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今松
冯今松,1934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1]
,1957年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留校任教,历任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院长,现为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员会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委,[2]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世界华人画家三峡刻石纪游组委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2010年6月10日,逝世于武汉武昌[3]
快速导航 : 词条图册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主要成就 :创作许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历任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院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展开
职业 :画家
出生日期 :1934年
逝世日期 :2010年6月10日
代表作品 :《始信人间有奇峰》、《大地回春》、《千里共婵娟》
中文名称 冯今松
毕业院校 华中师范大学
目录: 1人物简介: 2风格独特: 3事迹: 理论教学: 美术作品 《似耶非耶》: 全面的艺术修养 4艺术风格: 独特的风格: 心灵的解放: 梅花主题: “另类”: 5突出贡献: 6人物评价: 国画大家: 伟大的期望:: 7作品鉴赏: 8花鸟类画作: 《花卉图案写意化》: 《你是谁》: 《红了樱桃》: 《自有乐处》: 《花鸟图》: 《儿时》: 《翠红图》: 《仰止》: 《花之俏》: 《水仙》: 《叶也美》: 《愿者上钩》: 《一盆红菊》: 《逸韵》: 《华而实》: 《在河之洲》: 《梅竹之合》: 《荷塘小景》: 《猫》: 《单飞图》 《兰花小调》 9艺术年表 80年代 90年代 21世纪 10创作 《晓看红湿处》 《桔子红了》 《绿荫下》 《月牙儿》 《菊竹图》 《此情可待》 《多寿》 《袅袅挂空虚》 《小草》 《三余图》 《在水一方》
目录
人物简介
1947年至1950年,就读于黄陂私立前川中学、黄陂县初级中学。毕业后,考入湖北省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艺师科(后改为武昌艺术师范学校),然后并保送升人华中师范学院音乐系。半年后,转美术系,毕业留校任教。湖北艺术学院成立,随系化大革命"中,将新建立的湖北美术院改为湖北省美工队。任副队长兼管全省美术摄影展览办公室美术方面的工作。湖北省美术院建制恢复,任副院长,1984年任院长,直至1994年退休。曾任第七届湖北省政协委员、多届湖北省美协副主席。1996年,被聘任为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属北京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为:湖北四老之一(其余三人为鲁慕迅,周韶华,汤文选诸先生)。
风格独特
冯今松是当今画坛成就卓著的一位艺术家,他的画已经形成“冯记水墨”的独特风格。其创作题材并未脱开传统,往往红莲绿柳、梅兰竹菊,挥洒成篇;但他的绘画语言、技法是创新的,比如他笔下的菊花叶子、荷叶乍看不知其为何物,他不求写形,观赏者却可意会。这正是冯记水墨不同于齐白石、潘天寿,不同于当代其他名家的特点,成了冯今松的“身份证”。香港著名美术评论家黄蒙田指出:“画家冯今松的作品不是令你接受客观自然形象的美,而是从古典提升到现代令人接受比自然形象更高的思想境界” 。
冯今松以花鸟画驰名中国画坛。他喜欢留意与水相关的东西,尤其是莲花。昨天,接受采访时冯今松对记者说,是千湖之省的水乡风情让他的画面滋润和生动起来。年届古稀的冯今松出生于黄陂。在记忆中,家乡的河湖港汊,蓝湛湛烟波淼淼;一望无垠的莲荷送来阵阵幽香。象征生命、青春、希望的绿与蓝因此常常出现在他的画中。他画的荷叶,远观如翻滚的绿波,近瞧似片片翠玉,多么纯净的一片绿色啊!一朵朵的莲花,是绿荷丛中的婷婷仙子,争艳斗妍。看他的画,依稀有清风拂面,荷香暗度。画坛闯将周韶华赞叹:“真个是芙蓉霞气牡丹色,满池荷叶动秋风。把它们同八大山人、潘天寿与张大千的荷花放在一起,自有其独到生命。”
冯今松擅写意花鸟,所作以诗魂、画骨为底蕴,善于发挥水墨效果。画风清新、浑厚、秀逸,别具一格。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被选送西德、美国、日本、港澳等地展出,或在多种专业报刊上发表。《高秋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出版有《冯金松水墨画集》。作品被称为《不似中国画又是中国画的一枝厅花》。其艺术成就被收入一九八七年英国伦敦出版的《世界名人录》。
事迹
理论教学
冯今松早年从事艺术理论的教学工作,这些学习、研究,几乎常常成为他创作与理论创新的灵感源泉。《四溟诗话》谓:“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今松以他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从古代文论中悟出:“其实,画理亦然,‘三解’之创作理论同样适合于指导中国画创作实践。各人的风格和多个地域的中国画,无非是有的‘可解’,有的‘不可解’,有的‘不必解’;或说是‘具象’、‘抽象’、‘意象’。谁能把握住这三者的最新统一结构并用笔黑表现出来,那就是创新、发展、新风格、新传统。”而他所说的“三解”,每幅画里都可能有,但比重并非等分或机械地进行划分。他还提出,观念上的破旧立新也是很重要的:一破“折枝为上”的创作观念;二破“水墨为上”的传统技法观念;三破“自然结构为上”的造型观念。他的创作实践对他的艺术理论作了最贴切的诠释。
美术作品
冯今松的美术作品,并非都十分好读。有人说他的作品不是写实的,但也绝不是抽象的,而是意象的。他的创作体现出把哲学、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引入与消融,升华出一种知性美、朦胧美与意象美。在他的大量的花鸟、山水作品中,蕴含着中国水墨艺术与人文精神要素的深刻相通,也展开着从物象与自我之间的变流与沟通,形而下与形而上的有机统一,同时体现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所钟爱的具有构成意味的《红莲赋》(入选“中国百年画展”)、《玉荷》,这种题材在他的画作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它们已上升为一种心象:对人类社会真善美的期盼与追求。那些新意翁郁的荷花,宛如少女的红润的脸,展开的的青绿罗裙;千千万万的红莲绿荷,更是体现了一种坚贞、高洁与宁静。这类作品中,可解的成份居多。而且打破了“折枝为上”的传统花鸟画创作观念,把花鸟世界置于整个大千世界之中,置于现代生活之中,而不是把一枝一叶孤立于丰富的现实生活之外。他的《双鸽图》,破了“水墨为上”的传统技法观念,加强了色彩的表现力,强化了形式感。画面上,整个空间几乎为两大略有色差的红色板块所铺满,两只在“红地毯”交汇处的鸽子引项顾盼,正期待着四海来客。几叶翠竹点活两块大小不一的留白,这幅画作,可解不可解处都有,最古老和最现代的得到了统一,从中,我们也看到了画家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轨迹。
《似耶非耶》
他的画作《似耶非耶》,诚如画题一样,不可解的成分居多。画面是梯田?是云海?是云海、梯田的融会?还是物理学中磁场效应图解?似耶?非耶?说不清。这“说不清”,正说明此画破了“自然结构为上”的造型观念,画家在此吸取了彩陶文化、青铜文化的打散构成的手法,创造了新的笔墨形态。它却留给观者辽阔的想象空间与再创作的机会。画作《你怎么啦》,鸟儿望着懵懵懂懂、迷糊不清的慵猫如是问道。不仅鸟儿对猫之状态不可解,观众可能不仅对猫之状态不可解,而且对鸟儿何以要关心此猫也不可解,对画家为何作此画更不可解。
全面的艺术修养
冯今松的艺术修养是多方面的,艺术美的相通为心有灵犀者另辟蹊径。他在华中师范学校(今华师大)大一学的是音乐,第二年才转到美术系去的。他的精品之一的《红辣椒》,那62个红尖椒,就像62个欢跳的音符,那奇妙的椒梗如三组五线谱切分着画面,极其舒展自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前所未见韵味十足的“形”。它是古代,它是现代;它是东方,它是西方;它是音乐,它是美术;它又统统地不是。哪——它是什么?他是冯今松。有古有今,无古无今,说古亦今。他游刃有余地处理着各类辩证关系,将其自然延伸到更合乎艺术规律与本质的方向。
冯今松已年近七旬,无论是他在大学任教,还是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时,他总是把培养青年画家当作自己的神圣使命,看到他们佳作迭出,比自己出了力作还高兴。他的无私的关爱与循循善诱又切中要的教诲,激励着湖北几代画家在艺海里踏波勇进。1974年起,他一抓5年,黄陂农民泥塑闻名遐迩。全国美术界领导人华君武、王朝闻、刘开渠亲临黄陂参观指导,并决定召开全国现场会,调京展出。冯院长为湖北美术界、为湖北省争了光。同时,为我省培养了一批颇有才气的雕塑家。
1993年,他发起并相约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广东画院、湖北省美术院联手主办“世界华人画家三峡刻石纪游”的文化公益活动。自筹资金,精心策划,具体操作。峡江风雪染白了他的双鬓。在他与同仁共同努力下,1995年,国务院三峡办在京召开了三峡刻石协调会,功在千秋的刻石正式启动。1996年,由世界华人印章刻石137件并摩岩刻画146组成的三峡刻石,被国务院刻石组委会定名为“三峡刻石第一观”。1997年三峡刻石竣工,海内外著名华人画家百人齐聚三石门举行揭幕式。中央电视台诸多频道播出了《东方塑——三峡刻石》。《荆楚大地的新中国第一》一书,是专文介绍冯今松发起组织三峡刻石之报告文学。这4年,冯今松可谓心力交瘁,他瘦多了,我们却清楚地看见,他在丛中笑。三峡刻石是一条艺术长廊,是一座历史丰碑,它向当代、向后世展现了中华传统艺术的精粹,同时也展现了一个省级美术院院长对事业的赤诚、胆识及卓越的组织才干与为省、为国建功立业的胸怀。
艺术风格
独特的风格
《小翠》冯今松作品 《小翠》冯今松作品 冯今松的画已经形成“冯记水墨”的风格。其创作题材并未脱开传统,往往红莲绿柳、梅兰竹菊,挥洒成篇;但绘画语言、技法是创新的 。冯今松水墨不同于齐白石、潘天寿等当代其他名家的特点是功底深厚、画风前卫。
冯今松的画构图奇特、色彩清丽,既有恽南田笔下之赋色明丽,又有八大山人之怪诞朴实,既有蒙德里安点线面组合,也有塞尚的色块构成,传统技法和西方绘画语言无不被他匠心独运,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形成了“冯记水墨”的独特风格,给当今中国花鸟画坛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在花鸟画的创作上,冯今松提倡在绘画观念上的破旧立新,自称其艺术有“三破”,一破折枝为上的花鸟画创作观念,把花鸟世界置于大千世界之中,而不是把一枝一叶孤立于大千世界之外;二破水墨为上的传统技法观念,把源于现实生活的五光十色集中提炼后,置身于花鸟画中,使墨中有色,色中有墨,交相辉映;三破自然结构为上的造型观念,吸取彩陶文化、青铜文化中打散构成的手法,创造新的笔墨形态,水墨新天地。
心灵的解放
从画意到画境,是冯今松心灵解放的过程,对画面语言的追求由沉凝、冷寂走向热烈、奔放、洒脱、简约,逐渐进入绘画的形式审美空间,画意更多的是传递自己的意念,画境则是考虑到欣赏者在欣赏艺术时的创作性,也只有这样,整个艺术创作过程才是完美的,互动的,良性的,延续性的。我常常惊叹于冯今松的创造力,他这种绘画风格在他都是原创性的,他仿佛在一步之间从一座高峰跨到另一座高峰。
相对于前期的绘画风格,冯今松这种面貌不是转换性,改良性的而是革命性的。如果仅有深厚的学养和对绘画精神的深度认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绘画而言,纸张是有限的,但创造者的心灵空间和绘画的意境空间则是无限的,怎样在有限的纸面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绘画意境空间是每位画家所共同追求的艺术目标。在此,最能体现出一位画家的才华和潜在的艺术修养。冯今松的画图式丰富,他完全打破了传统花鸟画图式结构中的折枝意识,他对于绘画意境的营造也不再局限于案头清供和折枝小品,来抒发文人书房檐下的小情趣、小品味和小情调。 冯今松是花鸟画领域一位开拓者。从他的性格看,可称是温文儒雅、文质彬彬,但他的画却是新意迭出,不蹈常蹊。记得何海霞先生讲过:“做人要老实,作画切不可老实”,就是说画家的创造性思维应该是跳动活跃、飞扬蹈厉的。显然,冯今松是很善于动脑的画家,看过他作画的人都会注意到他作画时笔法很稳,确是“意在笔先”“笔无妄下”,得到的是简约的风格和形象生动富有情趣的画面。应该说,这是画家多年艺术实践,不断锤炼的结果,正如孙过庭所说:“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也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一种通达明澈的境界。是学问深实,修养积累,功夫锤炼,乃至人生历练的结果。
多元化的艺术格局下,画家的文化心态也对客观对象的审视与表现做出了多元化的处理。冯今松的画是从中国传统绘画的内部规律中解脱桎梏走向新生的。但他本人并非一个保守的传统主义者。在绘画艺术上,他无时不在追求灵魂的解放和精神的升腾。因为,他的画也在最大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心性。他的绘画同时也体现出博取、吸收、融合、创新的精神,这也正是艺术生命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
冯今松勇敢地从传统花鸟画图式中跨了出来,他不再重复明清以来常用的折枝法样式和吴昌硕常用的花卉配湖石及红花墨叶勾筋点苔的图式和技法。他以现代入的视觉目光,观察、寻找和聚集了许多新的画题,并试图用不同于前人惯常的格式加以表现。这都表明画家的胆识不同凡响。如他笔下的荷塘,是他目中的荷塘,是一片十里深碧映日红蕖的特有景观,他既不效吴昌硕、齐白石的重笔勾筋墨荷画法,也不学张大千乱扫瓜瓤的画法,而是用自家的简括平面法,画出色墨交辉,红荷吐艳的一片生机勃勃的视觉印象。再如画鱼,人多画鲤鱼鳜鱼或射吉兆或求笔墨,齐白石新意独出,画鱼啜花影得评家叹许。冯今松独喜画幼鱼,点点轻红在水中闪动,自由往来,不为钩饵所动,别有一种天真悠然的情趣。此种意象乃冯氏独创。
梅花主题
梅花更是传统常见题材,冯今松另有演绎。古人画梅多白梅、墨梅,即使画红梅也兵以胭脂轻扫,主要取其清雅幽静之气。但自上世纪以来,尤其是强调革命精神大唱红梅赞,画红梅适成风气,深彩重墨满纸红黑一片,清雅之气全无。但在冯今松的作品里,梅花这一主题却常常被放置在特别的或掩映(如《经冬历春图》)或偏背(如《晴雪》)的位置上,却不失梅花的文入画品格。
“另类”
或许从传统花鸟画规范样式的角度去看冯今松的画,多少有些“另类”的感觉,我想这正是他的卓尔不群处。他的作品又从来没有给观众以背离了中国画传统乃至脱离了中国画技法审美范围的感觉。这不仅仅因为他仍在使用中国画的宣纸、毛笔、墨彩,更重要的是在冯今松的作品里,洋溢着的是更多的中国文人画的精神,那种只可意会的诗情画意.如他的一幅题为《香祖》的作品,画着几支兰芽在随意用花青线勾画的歪歪倒倒的杯子里,寥寥的若不经意的笔墨,简而纯的画面,引起观者深深的情思。
冯今松深谙传统中国写意的“少少许胜多多许”的简洁、凝练的驾驭语言手段的审美精神,这也是一种诗的品质。他的画大都有题材单纯,笔韵悠长的特点,同行朋友不能不钦佩他这种动脑多于动手的高明,古人云“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所谓胸有成竹即此谓也。冯今松的作品中洋溢的传统精神更和他笔墨的运用与精当的掌握有绝对的关系。对中国画精神的阐述,我觉得无过于黄宾虹的“内美”说,这“内美”不仅指诗情画意的深刻蕴含,另一重要的因素就是笔墨情韵,这是中华文化独有的毛笔工具产生的书写美,这种书写美感以数千年漫长岁月培养了一个民族的特有的抽象——半抽象的审美精神,内涵之博大精深令人惊叹,这种书写美感和绘画的紧密结合成就了中国画的种种审美的规范和标准,只要不丢弃这个笔墨精深及种种施为,中国画就永远不会消亡。每当我看到冯今松作品中时而苍劲时而秀润的笔迹,看到他充满诗意而意味深长的题款时,就深深地为他的作品中文人绘画精神而陶醉。
突出贡献
有《冯今松水墨画集》(香港美术家出版社)、《冯今松中国画精品集》(辽宁美术出版社)、《冯今松自选小辑》、《冯今松画集》(湖北美术出版社)、《跨世纪中国画家作品集·冯今松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总编的百年中国画展名家精品系列《冯今松专辑》等个人画集行世。
有作品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百年中国画集》、《百年中国画展·花鸟辑》、《中南海珍藏书画集》、《中国现代书画家作品集》(日本)、《百花齐放画集》(西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精品集》等数十种画集。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名人传记学兼优"等将其收录立传评介。
有作品为《美术》、《国画家》、《美术家》(香港)、《收藏天地》(香港)、《美术观察》、《江苏画刊》以及《中国文学》、《北京周刊》(外文版)等学术或重要刊物专版发表。
有作品在中国各主要城市及德国、日本、美国、韩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塞内加尔、加纳、多哥、摩洛哥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展出。诸多作品为博物馆及私人收藏。
2002年10月,冯今松同志在武汉湖北美术馆首次举办《冯今松中国画艺术展》。
6人物评价
国画大家
他,用灵性的神来之笔,挥洒出气韵生动的满纸烟云。他,用不懈的艺术探索,孕育出卓尔不凡的冯家花鸟。他就是在当今中国画坛引人注目、成就卓著的国画大家冯今松。
在当今中国画坛,冯今松无疑是一位很有才气的画家,在他的笔下,无论山水,抑或花鸟、人物,所画绝对是与众不同。他的花鸟画,曾一度被美术界誉为“现代中国花鸟画革新者”。冯今松画画,不求写形,只可意会。他画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一茎一叶,不入俗套,尽按自己的想法去描述,也不过分张扬,气势压人,而是恬静优雅,平和自然,每画都会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比自然形象更高的境界,会给人奇思妙想。花鸟画之外,冯今松的山水画也独具一格,造化无极。他的山水画,很多都是满构图的,有时用无数线条连接而成,有时也用大块墨团相组而合。然而,抽象的笔墨语言使他的山水作品变得更具现代感。可以认为,冯今松笔下的山水,充满着生命的律动,它传递给人的情感信号是极其强烈的。
20世纪是一个诸多变异的时代,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使人们的审美意识已转向多元化,中国传统绘画也受到一定冲击,中国画将如何发展?这无疑给当代花鸟画画家提出严峻的课题。对此,国画大家冯今松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没有盲目追求西化,而是深深地扎根于传统,理智地吸取外来先进的艺术思想及可融合的技法,独自坚定地走在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上,创作了一大批富有新意的花鸟画。
生活中的冯今松温文儒雅,文质彬彬,涵养深厚,气度极佳。作为中国花鸟画领域的一位开拓者、创新者,他勤于思考,敏于思考,画作每每不蹈常矩,新意迭出,正所谓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在中国画坛,冯今松的荷花亭亭玉立,卓尔不群,香远益清。具有构成意味的《正故园秋晚》、《红莲赋》、《玉荷》,在冯今松的画作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冯氏荷花摈弃了自古以来画墨荷的传统程式,它融合着西方印象主义的自然意象、抽象主义的块面构成以及原汗原味的东方水墨,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荷花表现形式。
冯今松是道地的楚人,楚地多水,千湖之省的水乡风情给了冯今松画荷的灵性。家乡的河湖港汊,蓝湛湛烟波淼淼;一望无垠的莲荷送来阵阵幽香,象征生命、青春、希望的绿与蓝也因此常常出现在他的画作中。冯今松笔下的荷画,无论是荷叶、荷花还是莲蓬,都最大限度地远离了传统符号,显示出强烈的冯家样式。那些新意翁郁的荷花,宛如少女的红润的脸和她们展开的青绿罗裙;千千万万的红莲绿荷,更是体现了一种坚贞、高洁与宁静。
1997年,冯今松创作的《红莲赋》成为画家画荷的代表作,在他那远观如翻滚的绿波,近看似片片翠玉的纯净绿色中,朵朵莲花就是绿荷丛中的婷婷仙子,争艳斗妍,无论是红花绿叶,都趋于尽善尽美之中。在《红莲赋》之后的《莲花礼赞》更是成为冯今松荷画中的经典作品,在《莲花礼赞》中的全景式构图,典型地代表了冯今松自然感性的意象符号。
艺术美的相通,为心有灵犀者另辟蹊径,冯今松的艺术修养是多方面的。除了画荷花,冯今松还擅长写意花鸟。他的花鸟不蹈常蹊,新意迭出,但又从未背离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和东方的审美特征;既留存着鲜明的时代风貌和高雅的民族情趣,也镌刻着具有楚汉文化特色的视觉印记,他的画作以诗魂画骨为底蕴,其画风清新秀逸、韵味隽永,别具一格。
冯今松的许多许品中都能反映出这一“三破”的绘画理念。如在《红莲赋》、《梅竹之源》、《竹颂》中,色彩清丽,轻描淡写,有意削减了传统笔墨中的“入木三分”和“如锥画沙”的线条表现,让其尽显轻歌曼舞之韵,在传统解构的过程中,不断延伸并走向现代语境。冯今松的《双鸽图》,就打破了“水墨为上”的传统技法观念。从《双鸽图》中,我们看到了最古老和最现代的统一,也看到了画家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轨迹。
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中国画画家,从青年才俊到暮年智者,在这个地方,他亲历了湖北美术院的几度变迁,见证了整个湖北乃至中国的当代美术变革。岁月匆匆,时光轮回。1978年,湖北省美术院刚刚恢复,冯今松就与周韶华、汤文选等一批沉寂多日的大家重显峥嵘,湖北美术空前繁荣,“长江画派”声名鹊起。
1984年,冯今松出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在任十年,他以对事业的赤诚及卓越的组织才能,致力于美术院的建设。他主持修建湖北省美术馆、他为汤文选、魏扬等艺术大家举办个展、他策划“世界华人画家三峡刻石纪游”、他倾心培养青年画家、指导黄陂农民泥塑,将湖北美术院张罗得有声有色。
伟大的期望
几十年来,冯今松的许多作品先后在中国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及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丹麦、新加坡、马来西亚、塞内加尔、加纳、多哥、摩洛哥等地展出、出版和收藏。但他一直有个夙愿,就是期望自己的作品有机会能藏于国家艺术馆,使其在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中,起一点微薄作用。
2008年4月,冯今松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为促进湖北武汉地区美术事业开放发展的繁荣局面,武汉市政府为冯今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冯今松中国画艺术展》。画展中展出的100余件作品,全面反映了冯今松半个世纪的中国画创作历程和艺术特色。《冯今松中国画艺术展》展出的作品中,既有画风清新的大幅色彩,又有用笔精到的淡墨小品;既有意趣高雅的花鸟,又有充满新意的山水和人物;既有画坛誉之为“独树一帜”的《荷韵系列》等代表作品,又有首次展出的《金陵十二钗——红楼遗韵系列》。
冯今松天生具有着楚人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浪漫特质,而且与时俱进,创新不已。他所创作的《金陵十二钗》系列作品, 以花卉形式表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中国画艺术领域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在《金陵十二钗》中,冯今松完全模糊了抽象与具象、山水与花鸟的边界,虚幻的构图与深刻的人文内涵,建构出了一种新奇的意象。
从已成经典的冯氏荷花,到新鲜出炉的《金陵十二钗》,冯今松的水墨世界是一个充满活力与灵性的世界,是一个饱蕴中国水墨艺术精髓与人文精神要素的世界。冯今松从不重复古人,也不重复自己,当然,他也不会重复昨天。如今,鹤发童颜、年逾古稀的冯今松仍在不停地探索,老而弥坚。人们注视着冯今松艺术探索的进程,也期待着他的新作不断呈现在日新月异的中国画坛。
7作品鉴赏编辑 如《始信人间有奇峰》、《大地回春》,画面采用色彩的交织、过渡代表春天的节律,随意的线条仿佛升腾的春天气息,这幅画并没有描述传统的春江水暖,也没有迎春花开,完全用意象中的旋律美节奏感和柔和的色彩等由具体形象提炼、概括所得的意念来充实画面,达到了一种隐而未隐,视而未视的大美境界。我们由此可见,他所谓的艺术原始性,并非画面语言的不可知性,而是认识所带来的新理念。他的深刻在于他描述的并非人们未曾见过的景象,而是人们司空见惯却未见的另一个层面。
如《橘颂》,文章是屈原名作,对人格的赞颂为历来志士所传颂,“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这样的品格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这在人们的欣赏心理上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因为人们早已熟悉了屈原文字中的意境。
冯今松画作 冯今松画作(29) 如《关不住点点春色》、《东风扶槛露华浓》、《月朦胧》、《大墙内外》、《兰蕙颂》、《楚人重鱼》等,都是托物以言志,画境重于画景的佳作,在这样的境界里,他谦虚地将更大的空间让位于欣赏者,他十分关注客观审美对主观因素的感受,这个主观的因素不是他个人的思维空间,而是绘画之外的一番天地,这番天地又远非凭空的闲云疏烟,我们对此的认识完全依赖于创造这番天地的境界。花鸟画的境界往往是人类情感的向往与归宿,对此境界的认识与创造是人性解放的取向。冯今松的绘画在另一方面也向我们诠释:境界是绘画品格的核心。
如《千里共婵娟》,他借用色块的排列组合,形成空间的节奏,来表达心灵与明月的相恋相依之情。在这里题材作为绘画理念的承载力已弱化了,随心所欲之“心”成为绘画的主题因素和描绘对象,在冯今松所处的艺术空间里,我可以透过他的心态品格来扪摸他对绘画感觉的准确把握。我几乎要怀疑这是他的天性。
如《逸韵》和《在河之洲》则是对动静交融的瞬间描述,在他的意识里,形象是感觉的积累,而艺术的感觉又是瞬间的形象在心灵上留下的印痕,他正是在这种积累与瞬间之间把握感觉的。因此,他对《逸韵》有了这样一层认识:风行水上,碧波荡漾,莲花也就随之晃动,呈朦胧之态,有醉眠看花之美感。此图着意把握荷花晃动之瞬间。“画眼”即在王维“莲动下渔舟”诗句中一个“动”字。
如《最苦江头客》,画的是一幅人物,但这幅画与其他花鸟画相比,我们并没有一种突兀感,我们并没有因此感到他又是一位人物画家。这种感觉并不来自他绘画题材的本身,而是绘画的气质,对冯今松来说,称他为花鸟画家是不太公平的,形象对他来说也往往是视而不见的,他所见者所绘者是他记忆幽深的遭遇感觉和心迹。他的《一盆黄菊》,浓墨画叶,淡彩点花,参以竹叶相互应,这幅画与清供似乎并无二致,但其笔墨所记载的情感却是大相径庭的,他用文字这样注释:在遥远的大西洋,有个叫“戈雷岛”的地方,上面有个奴隶堡,是历史上贩卖奴隶的石屋。底层有一个仅能一人爬行的通道,出口与海船跳板相接,黑奴均是从这里爬出被贩卖到异国他乡的。我拜访此堡时,曾画了一盆菊相赠,只不过是一盆黄菊。
再如《在河之洲》,他则是把感觉递进为一种幻觉,使画面进入模糊的清醒状态,表达意念中的瞬间形象。他说,画面形象的产生,常常需要关注“必然和偶然”。顺势呈现新感觉,新视觉。此画在画完水波时,突然感到浪花似有水鸟的身影,赶忙抓住感觉,加上几笔,使鸟与水一体,使鸟与浪共生。瞬间感觉与特定的形象在他笔下统一为共同的时间空间,自然景物的错觉和绘画形象的错位在他的感觉中实现了和平共处,他告诉人们在艺术的范畴里,创造是当艺术的特权,对自然物象的曲解或可能就是这种理念创造的机缘。
花鸟类画作
《花卉图案写意化》
花头是应用工笔手法,使之有图案效果。叶与花则是大笔写意配在一起也很协调,别有韵致。
《你是谁》
一只鸟与一支似鸟非鸟的什物相遇,是否是同类?不得而知,只好问道:“你是谁”?是牛也问它还是它问牛也,也不得而知。其实完全可以不必知道。看上去是一幅小品就行了。
《红了樱桃》
接此题的下一句是:“绿了芭蕉”。正是,无烟绿腊红珠,会被春风暗拆看,光彩相映生辉,寓意深邃可自知。
《自有乐处》
不只是人类有的人喜耍单边。一人逍遥,禽类也有如之情况。当你坐在农家稻场上,看到一群小鸡觅食时,有的成群结队,有的三三两两,也有的独自远去,自在其乐,各有所喜。
《花鸟图》
画者在早年学艺之时,在一笔记本上写了六个字:图案设计写意。此图就是一次尝试。图案的规范,设计的全局,写意的笔墨,看似极为对立,实则也可统一。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只不过要有一定的条件而已。
《儿时》
一场雨后的河边,水退下去了,在沙滩上留下许多小水凼,大小不一,有的留下几尾小鱼,东闯西闯的游着。小学生放学后,结伴而来,抓上几条小鱼,带回家置于玻璃瓶中,成为儿时的案头一景。
《翠红图》
红花虽好,尚须绿叶扶持。其实红花也衬托了绿叶。聪明的贾宝玉,在为大观园拟匾题时,就以既赏花也赏的认识,题怡红院的匾额为“怡红快绿”。
《仰止》
一支鸟生动的向上仰望,画好后想再在上面吊几片叶子。叶上画几条小虫……。果然如果画之,就太一般了。不把鸟的仰视规范到一个框框之中,不是更好,更有余地,更有相头么!
《花之俏》
古往今来,咏梅诗极多,仅随手择句:“梅花香自苦寒来,”“欲托清香传远信”“知君有意凌寒重;”“晴香浮动月黄昏”等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抒发情怀。画也如此,此图意在枝劲花俏也。
《水仙》
此图写王夫之“水仙”诗意。其诗为:“乱拥红云可奈保,不知人世有春波:凡心洗净留香影,娇小冰肌玉一梭”。
《叶也美》
中国画颜料,有的取自矿物质,如石朱膘、石青、石绿等;有的从植物中提取,如花青、藤黄等等。此图画法是把矿物质颜色与植物色调和在一起,一笔落纸,矿物色重随笔成形,并将植物色向外挤推,随水润开,画面效果很好,总像没有干的。
《愿者上钩》
花鸟画是否也可来点幽默哩?画者觉得也是可以的。人说:“姜太色钓鱼,愿者上钓。”此图既写其意。
《一盆红菊》
在遥远的大西洋,有个叫“戈雷岛”的地方,上面有个奴隶堡,是历史上贩卖奴隶的石屋,底层有一个仅能一人爬行的通道,出口与海船跳板相接,黑奴均是从这里爬出被贩卖到异国他乡的。我采访此堡时,曾画了一盆菊花相赠,只不过是一盆黄菊。[2]
《逸韵》
《华而实》冯今松作品
风行水上,碧波荡漾,莲花也就随之晃动,陈朦胧之态,有醉眼看花之美感。此图着意把握荷花晃动之瞬间。“画眼”即在,王维“莲动下渔舟”诗句的一个“动”字。
《华而实》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诗)。把这两句话诗形于画面,也是极美的。而画中“有诗”不能理解为面中“抄诗”,故在花叶之间加了一个莲蓬,现出有花实的诗情画意。
《在河之洲》
画面形象的产生,常常需要关注“必然中的偶然”。顺势呈现新感觉,新视象。此图在画完水波纹时,突然感到浪里似有水鸟的身影,赶忙抓住感觉,加上几笔,使鸟与水一体,使鸟与浪共生。
《梅竹之合》
诗曰:“梅花香自苦寒来”,苏东坡谓:“不可一日无竹。”梅竹在中国人文思想领域均是人格化的“君子”。“合二为一”何不把梅竹画在一起,不是更有意思么!
《荷塘小景》
一想到画花鸟,总习惯于取近景,特写。为什么花鸟画不能取中景、远景呢?此图以中景画荷,不仅构图发生变化,而且开扩了境界,又是一番天地,又是一种意趣。
《猫》
在杂花野草丛中,一只黑猫似发现什么,突然停步,一腿上提,显得是决策下一步的样子。可谓神似更胜形似时。
《单飞图》
飞的本领,对幼来说是最为要紧的。单翔求生,高飞背母,不仅是生存的冒险,而且大约有着不可抵挡的乐趣,看此图小鸟不是好感觉自在其中么!
《兰花小调》
用线之道甚多,诸如“一波三折”,“如锥画沙”,“如折钗股”等等。画者觉得要使线立得起来,贵在如写字时那样注重调笔锋。
艺术年表
80年代
《江南何处待好风》冯今松作品 《江南何处待好风》冯今松作品 1981年 (辛酉)四十七岁 与周韶华、汤文选、陈作丁、鲁慕迅等10人共同创建晴川画会,并以《湖北十人中国画联展》名义在北京、西安、成都、重庆等地展出、反响强烈,被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叶浅予先生誉称为“长江画派”。参展作品《报春图》在《文艺报》,《静静的荷塘》在《中国画》,《有刺的花》在《四川文学》,《多韵》在《芳草》刊发。
1982年 (壬戌)四十八岁 《满山红叶时》、《晚露浴雀》刊发于《美术》杂志,为中国美协湖北分会收藏。
1983年 (癸亥)四十九岁 参加湖北省美协组织的襄北农场创作活动;《冬花》、 《荷》入选西德波恩举办“中国画展览”,《冬花》刊于《百花齐放》画集德文版封面。
1984年 (甲子)五十岁 出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高秋图》、《华而实》双获第六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铜奖。同时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前者获优秀作品奖,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5年 (乙丑)五十一岁 出席在济南举行的中国美协代表大会;《珠满枝》、《华而实》、《芭蕉叶下诗》等八幅作品入选中国美协在香港举办的“当代中国画展”;《经冬复历春》、《赏叶图》、《并禽听泉图》等在香港《文汇报》整版刊出;《春来也》入选“第一回日本中国水墨画合同展”;《双鸽》入选中国对外友协在东京举办的“中国现代书画家作品展览”;《静静的荷塘》入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画新作选》。
1986年 (丙寅)五十二岁 随“湖北省书画作品展览”赴澳门访问。《澳门日报》专文谓:印象最深的是冯今松《竹影摇落挂玉泉》、《春兰》、《晓见菊花对秋光》;天津《迎春花》专版刊发《秋林晚添叶》、《吐艳》、《清香》、《物华》;《北京周报》专版刊发《静静的荷塘》、《赏叶图》、《高秋图》、《醉花图》并短文;另有专版刊发《物华天趣》、《吐艳》、《雏鸡》、《江南何处待好风》。
1987年 (丁卯)五十三岁 随“湖北省美术院作品展览”访港。香港无线电视台《香港早晨》节目专题推介《楚人重鱼》、《醉花图》、《华而实》、《初日净花枝》等作品。应香港美术会邀请,在香港大会堂讲学。香港华侨日报《新晚报》刊发作品《问春否》;《小鸟图》、《经冬复历春》入选《中国画新百家》;英国伦敦《世界名人录》(OHM SOHM)51期收录立传并每年补充,跟踪评价;《美术》、《中国画》刊发《小鸟》,《美术之友》刊发《华而实》。
1988年 (戊辰)五十四岁 发起主办“武汉国际水墨画节”;《春花鸽子图》入选日本“亚细亚现代美术展”;随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出访塞内加尔、加纳、多哥、摩洛哥并在四国举办“中国美术家代表团作品展”; 香港《美术家》专版发表《牡丹》、《盆栽花卉》、《红梅映雪》、《醉花图》、《华而实》、《秋实》、《高秋图》、《瓜熟》、《蓓蕾》、《静静的荷塘》、《育梅图》、《赏叶图》、《等待》、《雏鸡》、《鸽子》等十数幅作品;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画小品技法与欣赏》收录《赏秋图》、《春花鸽子图》;外文版《中国文学》专版刊发《小鸟》、《芭蕉叶下诗》、《楚人重鱼》;天津《迎春花》专版刊发《红辣椒》等十数幅作品。
1989年 (己巳)五十五岁 《一水护田将绿绕》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台阶》参加北京“国际艺苑第三届水墨展”并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小翠》由外文版《中国文学》刊载;《盆栽花卉》并《我的点滴体会》一文收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当代中国画探索佳作选》。
90年代
1990年 (庚午)五十六岁 香港《美术家》主办“冯今松水墨画作品展览”并发行《冯今松水墨画集》。香港《文汇报》连续以一图一文专栏评介。香港《美术家》、《收藏天地》、《良友》专版专文评介,计有《翠屏的传说》等三十多幅。期间,香港众多报刊发表作品数十幅,文章数十篇,影响热烈。
1991年 (辛未)五十七岁 扇面画作品同时入选台湾“海峡两岸巨匠辉映展”、北京“中国花鸟画邀请展”;多语种发行的《中国报导》刊发名家一人一画,《忆江南》入选;《美术之友》专版刊发《飞来的灵鸟》等四幅作品;香港《文汇报》整版刊发《不知江月待何人》、《忆江南》等九幅作品。
1992年 (壬申)五十八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在京成立,受聘为首届委员;新加坡举办“冯今松意象之诗画展”,《联合早报》刊发吴启基文《老干有新技––冯今松教授的画》、陈瑞献文《超现实的楚人楚画》、皮道坚文《冯今松的花鸟画艺术》;《育春》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览”,《咫尺两丛荷》入选“深圳第二届国际水墨画展”。
1993年 (癸酉)五十九岁 发起并联手中国画研究院、广东画院、湖北省美术院主办“世界华人画家三峡刻石纪游”文化公益活动;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办“首届全国中国画展览”,展出《咫尺两丛荷》并发表于《国画家》“百名画家––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作画”专题;《早春图》收入《中南海珍藏画集》卷二;《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谁是谁非两不知》并包立名文;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词典》。
1994年(甲戌)六十岁 “世界华人画家三峡刻石纪游”进入紧张运作阶段;《争窈窕》收入《当代中国画精粹》;入编《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大辞典》并印度出版的《世界名流》。
1995年 (乙亥)六十一岁 国务院三峡办在京召开“三峡刻石”活动协调会,刻石正式动工;《美术》专版刊发《华而实》等七幅作品;《拜月图》、《案头清供》入选东京“中国日本现代水墨画交流展”;韩国汉城《现代中国画大潮流站》展出《红莲图》、《小红鱼》。
1996年(丙子)六十二岁 由刻章刻石137件并摩岩刻画146件组成的“三峡刻石”,被组委会定名为“三峡刻石第一观”;《国画家》专版刊发《灼灼其华》;为新加坡出版的《陈瑞献在三峡》一书作序。
1997年 (丁丑)六十三岁 “ 三峡刻石”竣工,海内外百位著名华人画家齐聚三峡石门举行揭幕式;为《世界华人画家刻石游记》大型画集作《后记》;《东方塑––三峡刻石》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多个频道播出;《荆楚大地的新中国第一》一书,收入介绍冯今松发起、组织“三峡刻石”之报告文学;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与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全国首届中国画邀请展》,《花墙记》参展并被《美术》发表;《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收入《高秋图》、《关不住点点春色》;《莲花礼赞》为文化部收藏。
1998年 (戊寅)六十四岁 马来西亚举办“冯今松教授画展”,吉隆坡《中国报》、《南洋商报》、《焦风》等中英文报刊发画作、照片和文章数十件;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冯今松中国画精品集》。
1999年(己卯)六十五岁 连任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第二届委员;《双鸽图》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江南赋》等三幅作品参加加拿大维多利亚美术馆主办的“河山画会第五回展”,随展访问美国、加拿大;《国画家》专版刊发《犹是昔年枝》、《有光彩的圣山》等十五幅作品;《大墙内外》收入美国皮斯堡博物馆编辑出版的《世界名画年历》。
21世纪
2000年 (庚辰)六十六岁 《张开的绿幕》入选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中国画大展”,并由《美术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书法报》刊发;《美术观察》专版刊发《并禽听泉图》等八幅作品。
2001年 ( 辛巳 ) 六十七岁 《红莲赋》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并被选入《百年中国画展作品选/花鸟集》;《华而实》收入鲁虹主编的《中国当代美术图鉴》水墨卷;《跨世纪杰出中国画家作品集/冯今松画集》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画家自选小辑/冯今松画辑》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为《李宝林、林墉画鉴》著文。
2002年 (壬午) 六十八岁 《中国现代花鸟画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版)收入两幅作品;《红莲礼赞》等两幅入选《世纪思索––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作品展》;《冯今松中国画艺术展》在武汉首展,广受好评,中国美协贺电称:“冯今松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
2003年 (癸未) 六十九岁 《月牙儿》等一批小品画作入选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花鸟画小品精粹》;十多幅作品为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名家花鸟画小品集》收录;参加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在杭州唐云艺术馆举办的“相约西子湖––中国美协当代中国画创作与品评研讨会”;赴印度访问做艺术交流。
2004年 (甲申) 七十岁 参与组织并出席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2004年会暨“三峡论道––当代中国画名家研讨会”;《美术》专版刊发《胡姬兰》等十三幅作品;《荣宝斋》刊发《瑞云簇花送喜来》等十幅作品;《中国画》刊发《不知江月待何人》等十五幅作品;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画名家小品集》收入《三余图》等十幅作品。
2005年 (乙酉) 七十一岁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冯今松》问世。
2006年 (丙戌) 七十二岁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经典中国绘画名家文献丛书/冯今松》问世;与夫人汪光惠去美国探亲,创作《红楼遗梦花解语––宝玉与金陵十二钗》计十三幅。
2007年 (丁亥) 七十三岁 创作《好大一棵树》、《远山遥看近却无》等六福作品,参加“河山如画图––纪念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七十周年暨河山画会成立二十周年画展”。
2008年 (戊子) 七十四岁 “冯今松中国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主厅展出, 较全面反映画家创作历程的百余幅作品引起全国美术界、新闻界和其他各界强烈、持续反响。其中,《红楼遗梦花解语––宝玉与金陵十二钗》乃首次对社会展出。
2010年6月10日0时9分,中国共产党员、湖北省美术院原院长,中国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冯今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昌逝世,享年77岁。
创作
《晓看红湿处》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诗句)。如何表现一场春雨之后花的湿润华兹?此图系在有干有湿的背景上,即出枝点花,使之尽显湿润之感又不会出现濡墨漫散。
《桔子红了》
屈原作桔颂,赞美它有受命不迁的美质,精正鲜艳的颜色。此图从颂桔的意义上,取柳宗元《桔种》诗的“垂珠”及陈灿霖《咏桔》诗的“成林”句之可视形象成画。
《绿荫下》
“勾花点叶”为前人总结的画花卉之法。用此法并在构成方面注入新感受作此图,故得新正,平朴,清实之妙。
《月牙儿》
这是一个有点凄蒙色调的画题。画法为:先画月牙与云天,待一会趁湿勾出花钵及周边小环境,待画干后,再撇小草。有点冷月长天怜芳草的画意,也自是一种境界。
《菊竹图》
大写菊竹各一盆,高标逸韵墨为魂,傲骨非是铁铸就,全赖竹笔传真情。
《此情可待》
可以插花的宝瓶,可以装佳果的容器,空着。但是总会有艳美的花束与之相配,总会有可荐嘉客的佳果供人品赏,只是指日可待之事。
《多寿》
有机会去过埃及与印度,其古文明的光彩伟大辉煌,名不虚传,只可惜二地的“古文明早已中断,与后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不再存在畅通的文化血缘关系,而中华文明未曾中断”(余秋雨句)。作此图祝愿中华文明长寿,长春,长流不断。
《袅袅挂空虚》
友人邀我去植物园小住。他们紫藤搭起棚架,像葡萄架那样。棚顶有一个个的小空格子,藤花从上一串串的钻了出来,此图得益于这一生活感受。
《小草》
人间何处无芳草。“何处”一词顿使诗句境界扩大,气派不已。只是画如何表现?画者将其处理为一抽象空间,不知为何物,也不知在何处,成为具象兰草的载体,暗含诗的意境。
《三余图》
此图原想写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所谓“有的想出来,有想进去”的语意,在杯中画几条小鱼想出来,在杯子外加几条小鱼想进去,但画到后来,再在杯子外画鱼就感到塞景,故而作罢。
《在水一方》
鸭之画法:用花青调淡墨画出鸭之躯干,用重墨按擦翅膀等部位,即呈现毛绒绒的感觉,接着画头尾,虚
实相接,自然成趣。
11词条图册 冯今松画作冯今松画作 参考资料: 1. 中国画 冯今松花鸟画概论 2010年5月8日 2. 人民网 冯今松创作随笔 2006年05月30日 词条标签: 艺术家 美术 人物
视频
冯今松-水墨年轮
参考来源
- ↑ 冯今松,1934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孔夫子旧书网 - book.kongfz.com/3... - 2020-5-25, 2014-06-27
- ↑ 历任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院长,现为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员会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委,新华网 - www.hb.xinhuanet.com/z... - 2021-5-30
- ↑ 世界华人画家三峡刻石纪游组委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2010年6月10日,逝世于武汉武昌,孔夫子旧书网 - book.kongfz.com/1... - 2017-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