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從吾
馮從吾(1557~1627),字仲好,號少墟,晚明西安府長安(今陝西西安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著名學者。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與袁可立、高盤龍同科,官至工部尚書,創辦關中書院,人稱"關西夫子"。
馮從吾是明代關學把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融合的集大成者,並是東林黨在西北的領袖。
目錄
基本資料
中文名 | 馮從吾 | 出生地 | 西安府長安縣(今屬陝西西安) |
出生時間 | 1556年 | 字號 | 仲好,號少墟 |
所處時代 | 明代 | 主要成就 | 創辦關中書院、傳播關學 |
去世時間 | 1627年 | 代表作 | 《馮少墟集》、《元儒考略》、《馮子節要》等 |
職業 | 官至工部尚書 | 諡 號 | 恭定 |
人物生平
馮從吾(1556~1626年),字仲好,號少墟。明代學者、教育家。長安(今西安市)人。出身於儒學大夫家庭,他的父親篤信理學,親書王陽明詩句「個個人心有仲尼」作為馮從吾的座右銘。他童年時代失去雙親,從此立志苦讀儒家經典,曾精心研究周敦頤和程頤、程顥的理學。
馮從吾20歲入太學,卒業回鄉後,在長安正學書院講授理學。萬曆十七年(1589)舉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初在禮部任職,不久任僉都御史,巡視京城,對朝中奸佞堅持鬥爭。禮科給事中胡汝寧奸詐狡猾,經馮從吾上疏揭發,才調往外任。他對宦官求見,堅決拒絕。
馮從吾為官憂國奉公,敢於直言抨擊皇帝的過失。明神宗朱翊鈞昏庸奢侈,朝政腐敗,常酗酒淫樂。馮從吾冒死直諫,於萬曆二十年(1592)正月上著名的《請修朝政疏》,歷數神宗「郊廟不親、朝講不御、章奏多留中不發」,陛下每夕必飲,每飲必醉,每醉必怒。左右一言稍遜,輒斃杖下」。他還規勸神宗,「勿以天變為不足畏,勿以人言為不足恤,勿以目前宴樂為可恃,勿以將來危亂為可忽。」奏章上達後,神宗大怒,傳旨廷杖,因適逢仁壽太后壽辰,又有大學士趙志皋等聯名求情,才倖免於難。從此,馮從吾的正直聲譽震驚天下。由於他指論朝政,冒犯皇帝,又一貫與閹黨鬥爭,-辭職。 馮從吾離京回長安後,與蕭茂才等在寶慶寺講學。三年後,朝廷起用他督河南道長蘆鹽政。任職期間,他大膽革除積弊,照章課稅,打擊了圖牟暴利的鹽商與稅吏,使貪贓枉法者有所收斂。由於他秉公辦事,得罪了權貴,朝中群小也乘機大進讒言。適逢神宗罷黜大批言官,馮從吾也被革職回家。
萬曆二十四年(1596),馮從吾一邊在家著述,一邊繼續在寶慶寺講學。拜師求學者越來越多,於是在該寺東面小西園創立了關中書院(寶慶寺又名華塔寺,在今西安市書院門街。今西安市師範校址為關中書院舊址),修建了中天閣,由馮從吾、周淑遠等著名學者擔任主講。此後四川、甘肅、河南、河北等地學生也紛紛前來就學,多時達五千餘人。關中書院成了明代陝西的最高學府[1]。創始人馮從吾聲名大振,被譽為「理學大師」、「關中夫子」。
天啟元年(1621),熹宗詔召馮從吾進京,適逢都城因遼東戰事-,形勢十分緊急。朝臣們爭先恐後將妻子兒女疏散,馮從吾卻攜帶全家妻小進京,毫無懼色。他深有感觸地說:「國家無事,士大夫不知節義,一旦臨難,便抱頭鼠竄。要喚起他們的良知,非講學不可。」下一年,馮從吾任右僉都御史,兩個月後,升任右副都御史。廷議「三案」(梃擊、紅丸、移宮)時,他直言不諱地講了正確意見,引起了權閹魏忠賢的不滿。在此期間,馮從吾與東林首領之一鄒元標倡立首善書院,朝野志士都來聽講。閹黨兵部給事中朱童蒙上疏彈劾鄒元標與馮從吾建講壇講學,誣為清議朝政。馮反駁說,當今國家多事,士大夫不知學,臨事抱頭鼠竄者多,忠君愛國之心,親上師長之義,非講學不明。魏黨又惡意攻擊,馮從吾接連五次上 書,拂袖而歸。
天啟四年(1624),權奸魏忠賢為籠絡人心,授馮從吾以南京右都御史、工部尚書等職召用,馮堅辭不就,依舊定期在關中書院講學。天啟五年(1625)秋,魏忠賢黨羽張訥上疏抵毀馮從吾,馮被削籍。下一年(1626),熹宗在魏忠賢操縱下,下令毀天下書院,大肆-東林黨人。馮從吾的同鄉、吏部尚書王紹徽曾仿《水滸》故事,編東林黨108人為《點將錄》,獻給魏忠賢,馮從吾亦被列入其內。那時,魏忠賢的黨羽喬應甲巡撫陝西,為向其主子諂媚邀功,搗毀了關中書院。馮從吾為此痛之切膚,咯血病榻,含恨而卒,終年71歲。
馮從吾逝世後,國內學者深為痛悼,由群眾集資在西安西門外修建了少墟書院,並刊印了他的文集以示紀念。還為他建祠、立碑、造像,以示敬仰。
馮從吾一生著作甚豐,有《元儒考略》4卷,《馮少墟集》22卷,《古文輯選》6卷,《陝西通志》等。[2]
崇禎二年(1629),毅宗降旨為馮從吾昭雪復官,追贈太子太保,贈一品文官誥,諡恭定,《附品題要言》曰:「不懈為德曰恭,守禮執義曰定。」還先生以客觀公正的評價。
成就貢獻
馮從吾繼承了張載所提倡的"學則多疑"的觀點,而且根據自己的治學經驗,提出了"學、行、疑、思、恆"五字結合的治學方法。
首先,他強調"學"與"行"應緊密結合。他說,天下之事,未有不學而能行者;同時又說,講學原為躬行。他要求學生戒空談,敦實行,只有後躬實行,切實專做,才是真學問。他還以學射箭為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學行合一的關係。他說:"學射者不操弓矢而談射,非惟不能射,其所談必無當。"
其次,他認為在學習中"疑"與"思"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思就是思考、鑽研,動腦子去想;疑就是疑問,即在學習中要提出問題,提示矛盾。他說:"思而疑,疑而思,辯之必欲其明,講之必欲其透也。"意思是,思和疑是一個互為循環往復的學習提高過程,通過獨立思考,認真辨析和討論,知識就會融會貫通,疑惑釋明;用語言表達出來,就一定會更加透徹、嚴謹。他認為"只要一息尚存,此疑不懈,九天九地何處不入。"意思是對待疑難的問題,一定要肯於吃苦,勤奮鑽研,不攀登到知識的高峰決不罷休。
再次,他強調學習必須有恆心,要孜孜不倦地堅持下去。只有如此,才能有所作為。
這五字結合的治學方法,符合人們治學的基本規律,至今仍可以作為我們讀書學習的借鑑。
在幾十年的教育活動中,馮從吾特別注意為師之道。他十分熱愛作教師講學這一職業,為官也講,不作官也講,走到那講到那。"學之當講,猶飢之當食,寒之當衣。"他把講學看作穿衣吃飯一樣,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作為教師,又非常注意陶冶情操,為人師表。他雖曾做過高官,但始終生活儉樸。當他七十壽誕時,學生們準備為他熱熱鬧鬧地慶賀一番,他說:"國家正值多事之秋,我們怎能安然歡娛呢?"勸告學生不宜輔張辦事。
馮從吾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在寶慶寺講學時,特意撰寫僅108字的一篇短文名曰《諭俗》,全文是:"千講萬講不過要大家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三句盡之矣。因錄舊對一聯:'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丙申秋,余偕諸同志講學於寶慶寺,旬日一舉,越數會,凡農、工、商、賈中有志向者咸來聽講,且先問所講何事?余懼夫會約(指《寶慶寺學會約》)之難以解也,漫書此以示。"
馮從吾主持的關中書院辦得聞名遐邇,他的思想對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
後世紀念
1.西安文理學院原創話劇《馮從吾》成功公演_大秦網_騰訊網[2]
參考資料
- ↑ 關中書院與「關西夫子」馮從吾淵源 - 古建文化,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_古建中國
- ↑ [1],博雅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