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冯增木,(1950年12月 - )生于山东泰安。字森林,号敬筌斋主人,斋号敬筌画室。随著名书画家王凤年先生学习工笔画,后从事书画装裱和装裱理论研究工作。退休前任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冯增木
出生 1950年12月
山东泰安
国籍 中国
别名 敬筌斋主人
职业 画家
知名作品冯增木画集》《冯增木画鱼专辑

1979年叩拜于张鹤云教授门下,专攻中国画鱼类科。

2003年12月获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目录

人物简介

1950年12月出生于山东泰安。退休前任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2003年12月获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范镇故县村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1970年参军入伍,

1976年复员回到原籍,先后受聘于泰安工艺美术厂、济南市历下区书画社、山东省二轻科研所。历任山东省工艺美术总店副经理、经理,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等职。

1997年起兼任山东省书画装裱培训中心主任。其他主要兼任:山东省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兼装裱委员会主任、山东兰竹画院副院长、山东画院高级画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山东省工艺美术总店经理。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美协山东分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著名装裱艺术家。以画鱼著名。冯增木在孩童时,即对美术发生浓厚兴趣,70年代初始学画国画,从师刘则仁、孙健老师学习西画,跟随著名书画家王凤年先生学习工笔画,后从事书画装裱和装裱理论研究工作。

1979年叩拜于张鹤云教授门下,专攻中国画鱼类科。冯增木秉承恩师为人为艺之品格,广交益友,博学众长,利用经营、行政工作之余,惜时如金,在做人、学艺和奉献上下工夫。他治学严谨,经常刻意求新,大胆探索以特殊技法画鱼和补景,作品参加国际、全国及省市画展,并在各种报刊发表200余次。作品被中南海及各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曾为台港同胞、儿童福利事业、文化事业捐赠国画。有《冯增木画集》《冯增木画鱼专辑》等著作出版。30余篇有关书画的收藏、鉴赏和技法方面的文章见诸报端和书刊。30余家报刊和舆论界对其艺术成就先后作过专题报道。其著述和事迹被载入山东大型当代历史人物传记画册《中华泰山儿女》及多部中国美术家词典。他的为人:老老实实做人,孜孜不倦的学艺,任劳任怨的奉献。

社会评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鱼,吉祥富裕又与"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的"余"字谐音。逢年过节,喜寿宴席,鱼更是不可或缺,鱼在给人们带来美味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借鱼抒怀,以鱼言志,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鱼文化"。冯增木便是鱼文化的痴迷者之一。

鱼如水中游

冯增木笔下的鱼是可以细细品味的,把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小石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景象表现得活灵活现,虽没画水,却见鱼如水中游,有"山水收眼底,诗意在画中"的意境。鱼儿在他的笔下是如此的灵动、欢快,画意与诗境相互印证,艺术的魅力是自然生命的延续与升华,浓淡几笔的写意描绘出一个生动的世界,使画面气韵生动、醇厚有味、意境浓郁、层次丰富,使得自然景色、艺术表现手法和谐统一,呈现出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冯先生最擅长画的《六顺图》鱼贯而入的排列代表了和谐安乐,健壮的身体上有斑纹清晰的鱼鳞,寥寥几笔即活灵活现;《金玉满堂》中的鱼儿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形态美,大大的眼睛,圆圆的嘴,在阳光下闪耀金色的亮光,充满了华贵吉祥;《富贵有余》中牡丹与鱼的巧妙结合,有一种华美尊贵的感觉。轻松的遐想、对自然的寄托,尽在冯先生画的鱼儿之中。冯先生画中的山水花鸟虫鱼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呈现着天人合一的内涵,祥和的灵气,给人一种和美的享受。[1]

兰竹绘画

冯先生在兰竹绘画中同样很有造诣,他笔下的竹叶相互交叠却叠而不乱,同是墨色却主次分,,浓淡有致,富有情趣,冯先生爱竹"未曾出土先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的气节,竹不开花,象征富贵不能淫;竹叶冬青,象征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竹有节,象征有气节、有节操;竹空心,象征虚心、可容物;竹直,象征正直;竹质坚,象征坚强。冯先生自身爱竹画竹,坚持做人要有竹的情操,多年来以竹的品格坚自勉,受到大家的钦佩。

冯增木的国画作品经常参加国际、全国及省市展赛,多次获奖。曾在山东省农展馆、万竹园公园和台湾高雄举办国画各展和联展。国画作品被中南海、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及各文博部门收藏。并在各级报刊和出版物上发表或出版500余幅。

著作

《冯增木画集》

《冯增木国画选》

《冯增木画鱼专辑》

《年年有余1999》挂历和画鱼技法录相带等专著出版。

作品赏析

視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