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冯大中生于1949年,祖籍辽宁省盖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笔画会理事、本溪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画院副教授。自幼喜绘画,初中时拜美术教师李笑如学习画虎,经多年刻苦研习,终成画虎名家。1984年与宋雨桂合作《苏醒》,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另有多幅作品在国际国内参展并荣获重要奖项。多次在日本举办个人画展。有十八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冯大中
出生 1949年
国籍 中国
职业 画家
知名作品 《苏醒》
《早春》

目录

人物简介

1949年出生于辽宁省盖县,号“伏虎草堂主人”。幼年随母亲描花绘草画人。十五岁时拜辽东名士李笑如为师。其艺术道路主要靠自学成家,专攻画虎,兼研山水及其他。他笔下的虎突破了传统的表现形式,被冠上“天下第一虎”的美誉。 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画家,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辽宁省美协副主席,北京唐风美术馆高级顾问。 [1]

多年来,冯先生先后在北京、香港、日本、台湾、新加坡、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大展并获奖。作品《苏醒》、《母与子》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作品《苏醒》、《惊梦》入选"中国百年画展"及《中国百年画集》;有18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另有数十件作品被国内外重要美术馆、专业机构及收藏家收藏。冯先生在日本、香港以及中国荣宝斋、杨柳青、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已出版多种画集、画谱。

作品荣誉

1984年 作品《苏醒》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与宋雨桂合作)

1985年 作品《初雪》获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

1988年 作品《早春》获中国工笔画首届大展金牌

1991年 作品《晚霞》获第二届中国工笔画大展银奖

1992年 作品《母与子》入选《中国美术五十年》(1942-1992)大型画集

1993年 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1994年 作品《霜晖》获第三届中国工笔画大展一等奖

1994年 作品《艳阳》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1995年 被辽宁省政府授予“优秀专家”荣誉称号

1999年 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组织“悉尼中国年艺术展”,悉尼,澳大利亚

2000年 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中国艺术展”,巴黎,法国

被评为“中国百年百名优秀画家”

被辽宁省委宣传部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当选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01年 作品《苏醒》《惊梦》入选“中国百年画展”,同时入编《中国百年画集》

再次被辽宁省委授予“优秀专家”荣誉称号

当选为第五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2002年 受中央军委委托为“八一大楼”作《白虎图》

应邀赴澳大利亚为“中国艺术展”做评委,悉尼,澳大利亚

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告别三峡”写生

再次被辽宁省政府授予“优秀专家”称号

应邀出席“世界文化节”活动,台湾

2003年 历任辽宁省政协第六、七、八、九届委员后,当选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当选第六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2006年 作品《幽谷之馨》参加“辉煌五十年”作品展,沈阳,中国

应中国作家协会邀请参加“国际华人滕王阁文会”,南昌,中国

2007年 揭裱旧作《苏醒》进行再次创作

2008年 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大型现代建筑“冯大中艺术馆”在辽宁开工建设

艺术年表

1949年 出生于辽宁省盖县。

1962年 入读中学,课余时间参加李笑如老师的美术班学习绘画。(李笑如老师在当地因画虎闻名,山水、兰竹、梅荷等题材亦兼擅。)

1965年 报考鲁迅美术学院附中落榜。

报名下乡做知青。

1966年 做知青期间一直坚持复习功课及绘画训练,准备再次报考鲁迅美术学院附中。

5月,中央下达“5·16通知”,“文革”开始,高考从此取消。

1970年 回城参加工作,被分配到木工班,后来被抽调到机关从事宣传工作,从此开始有时间学习绘画,并利用业余时间作画。

1978年 “改革开放”开始。

宽松的政治环境为绘画创作提供了条件,并能够有机会出去写生、看展览。一方面提高了绘画技法,另一方面开阔了视野,开始由业余作画状态向专业绘画方向转变。

1980年 “文革”后大孤山举行第一次庙会,与宋雨桂等人赴庙会写生。

创作成名作《苏醒》原型手稿。该手稿的创作灵感来自画家的生活经历,是中国古代画论中“迁想妙得”(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的现实反映。

1983年 秋,赴三峡、华山写生。

1984年 与宋雨桂合作的作品《苏醒》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5年 作品《初雪》获“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二等奖。这件作品曾参加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但由于评选时被认为动物这种题材不能直接为政治服务,因此没有入选。

1987年 8月中旬,与宋雨桂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作品联展。

《惊梦》等十七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出版《荣宝斋画谱—二十七》(北京荣宝斋出版社)

1988年 作品《早春》获中国工笔画首届大展金奖。

1989年 在日本千叶美术馆举办由中日友协主办的“冯大中作品展”。

1990年 在日本东京后乐园美术馆举办“冯大中作品展”,并出版《冯大中作品写真集》。

在香港大会堂举办“莽神州—范曾、宋雨桂、冯大中作品联展”。

1991年 在日本东京千代田俱乐部举办“冯大中作品展”。

于香港中环华润集团举办由中艺香港有限公司主办的“冯大中画展”。

作品《晚霞》获第二届中国工笔画大展银奖。

1992年 作品《母与子》入选《中国美术五十年》(1942-1992)大型画集。

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1994年 出版《荣宝斋画谱(一百一十二)》(北京荣宝斋出版社)。

作品《霜晖》获第三届中国工笔画大展一等奖。

作品《艳阳》获全国第八届美展优秀作品。

1995年 被辽宁省政府授予“优秀专家”荣誉称号。

1996年 于新加坡乌节坊举办“冯大中作品展”,并出版《冯大中作品集》。

1997年 作品《苏醒》、《母与子》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1998年 出版《当代国画大师代表作品集》(北京华文出版社)

1999年 4月,在北京参加宋雨桂、丁韶光、刘国松、徐希、石虎画展开幕式。

筹备第九届全国美展作品,创作《风雨春秋》。

5月,在北京参加韩美林画展开幕式。

创作《风雨春秋》。

6月,创作《黄河》。

7月,去云南西双版纳参观世博会。

8月,作《初雪》、《远瞩》(均为小幅)。

9月,参观第九届全国美展及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圳拍卖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部分画家去澳门、香港、珠海、广州参加活动。

10月,月底去江西、南昌、庐山等地写生采风。

12月,参加中国文化部组织的澳大利亚“悉尼中国年艺术展”。

2000年 创作《初雪》、《晓风残月》。

参加中国文化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联合主办的“中国艺术展”。

被评为中国百年百名优秀画家。

被辽宁省委宣传部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并被选举为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01年 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作品《苏醒》、《惊梦》入选“中国百年画展”及《中国百年画集》。

被增补为第五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再次被辽宁省委授予“优秀专家”荣誉称号。

2002年 1月,为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创作《白虎图》。

赴澳大利亚悉尼参加中国画评选。

2月中旬,参加辽宁省政协会议。

3月底—4月上旬,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告别三峡”写生。

4月下旬,同李存葆、甘以雯等文艺界朋友赴山西五台山等地采风。

4月底,去韩国参加本溪市友好城市文化节。

5月,创作《青山着意》(白虎巨幅)。

参加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画评选。

为京西宾馆创作巨幅作品《月光如水》。

被辽宁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专家”称号。

6月,创作《塞下秋来》。

赴沈阳参加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的评画会议。

10月,应邀参加中国台湾举办的“世界文化节”活动。

2003年 1月,历任中国政协辽宁省第六、七、八、九届委员后,被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月,赴安徽歙县上丰山看梅花,写生。

3月,去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议。

5月,创作《晓风残月》、《枫》(写意)。

8月,创作《秋高万里》(写意)、《林泉高逸》。

9月,分别赴兰州、合肥参加中国画评选。

10月,与郭韬、曹广福去宁夏额济纳旗采风,创作《林泉之乐》。

11月,参加第六次全国美代会并当选第六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2月,去黄山采风。

2004年 2月,创作《山野苍茫》、《清泉出山图》(写意)。

4月,创作《赏秋》、《霜林信步》(写意)。

8月,创作《浴》(写意)。

10月,创作《初雪》的创作稿。

2005年 1—2月,创作《初雪》。

2月底,去安徽九华山。

3月,因身体不适,未参加全国人大会议。

4月,完成《初雪》。

创作《君临山野》(工笔)。

4月下旬,赴黄山西海大峡谷写生。归后开始创作巨幅工笔《快哉,童年》。

7月,创作《艳阳》、《猛虎在山》、《松风》(写意)等作品。

8月,去济南参加“蒲松龄杯中国画”评选。

9月—12月,创作《快哉,童年》。

2006年 3月,参加北京全国人大会议。

4月初,巨作《快哉,童年》经年完成。

4月14日,女儿冯越遇难。

4月21日,父亲因病去世。

自4月份后,每日爬山,以遣胸中之悲伤,历时四个月。

8月,为参加辽宁省美术家协会成立五十周年作品展,始从极度悲伤中走

出,作《幽谷之馨》,以巨幅兰花纪念女儿,参加《辉煌五十年》展览。

9月,应中国作家协会李存葆、甘以雯的邀请,赴南昌参加国际华人作家“滕王阁”文会。

9月以后至2007年夏,开始临摹八大山人的作品,以寄无限哀思,以学前贤,以度光阴。

2007年 参加北京第十届五次全国人大会议。

4月,开始创作《苍茅白露》。

10月,创作《在水之湄》。

11月,揭裱旧作《苏醒》,历时半月余,方重新收拾完成。

12月,开始创作巨幅工笔《天地玄黄》。

2008年 1月,赴广州参加中国画作品展。

2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3月,参加北京第十一届一次全国人大会议。

3月29日,艺术馆开工奠基仪式。

4月,完成《天地玄黄》。

赴上海参加铁岭工笔画展览。

5月,创作《新雨晴岚》二幅。

6月,创作《万玉图》。

赴南京参加第七届工笔画大展筹备会。

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工笔画学会成立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

7月,创作《高山景行》。

8月,创作《长白五月》、《岁月》、《华山图》。

赴京参加第七届工笔画展初评会议。

9月,赴京参加第七届工笔画展终评。

揭裱旧作《亭亭白桦》(合作)。

10月,赴京参加中华世纪坛举办的“第七届工笔画展”。

11—12月,创作巨幅重彩作品《霜林秋水》。

2009年 1月,完成《霜林秋水》

2月,创作巨幅《江山胜览》。

3月,参加全国人大会议。

3月,著名画家冯大中提出,我们还应立一个“动迁法”。拆迁要天价的,该上行政手段就上手段,老百姓,有的给点脸就上房揭瓦了。来源《瞭望东方周刊【拆迁】》

荣誉

获奖

1994年 《霜晖》,第三届中国工笔画大展,获一等奖

1994年 《艳阳》,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

1991年 《晚霞》,当代工笔画学会二届大展,获银奖

1988年 《早春》,当代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获金叉大奖

1985年 《初雪》,前进中的中国——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获二等奖

1984年 《苏醒》(与宋雨桂合作),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银奖

出版著作

山东人民出版社的《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展》、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国当代名家作品选粹·冯大中》、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高山景行---冯大中甲子艺辑》、天津杨柳青画社 的《冯大中画虎新作选》、荣宝斋出版社 的《荣宝斋画谱二七---宋雨桂冯大中山水》和《荣宝斋画谱二---冯大中虎》、福建美术出版社 《当代实力派画家精品系列---冯大中 王者之风 虎》

收藏捐赠

2011年 作品《待月》,捐赠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1987年 作品《惊梦》等十七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4年 作品《苏醒》(与宋雨桂合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艺术魅力

艺术视角

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 [3] 的宗教形式,约发生于氏族公社时期,它指的是原始人认为本氏族的人和某种特定的物种有着亲密的关系而对之加以崇拜和供奉的现象。虎图腾文化详实于我国先秦神话地理志《山海经》,并在民族融合中发展、流变,形成特有的虎文化。随着宗教的发展,有着猛兽和神兽双重身份的虎,更是深深地根植于道、佛、萨满等宗教的信仰中,并影响到了人们的信仰与生活。以虎为对象的绘画作品也是比较早的出现在宗教题材中。六朝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画家张僧繇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以绘饰佛寺壁画为主。张僧繇吸取天竺的没骨法,使观者“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乃平”,被称为“张家样”。唐人著录中他有《维摩诘像》、《吴王格虎图》、《横泉斗龙图》等传世。可惜《吴王格虎图》今已不存,虎画风格实难考证。但在南宋以后,随着文人绘画的兴起,这个题材被逐渐地民间化、世俗化。及至今日,很多艺术家已经不敢触碰它,怕被贴上庸俗的标签。冯大中以他的独特视角及表达方式向世人重新展示了这一古老题材的视觉可能,并以此开拓了动物题材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生门蹊径

传统与创新是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如五代的荆、关、董、巨;元代的黄、王、吴、倪;清代的四僧等等,他们之所以从时代背景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体系,也就是说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因为创新而引领时代。这些先贤的创新在为我们开启一种全新的观看方式时,也为我们的创新设置了一座座山峰。每一位试图创新的艺术家都必须去翻越这些高峰——传统,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言:“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五代董源说过:“师今人不如师古人,师古人不如师自然,师自然不如师造化”。这句话道出了艺术家创新的不二法门,这里面的古人我们可以理解为传统,自然可以转化为写生,而造化则是对万事万物的根本理解,或者说是万事万物的运转之理。其实,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生相长的,不能截然分开。首先说传统,他是前人在观察自然体悟造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视觉形象,那么,这个视觉形象体系就蕴涵着自然规律以及造化之理。如果我们足够的聪慧和敏感,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就可对自然及造化进行参悟。自然的运转无处不体现着造化的奥妙,我们对造化的认识一定是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总结的。可以说,在我们的创新之路上,传统与自然是我们的具体切入点,而其高标则是通过这二者去理解造化。

画虎美学

他笔下的虎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自创一格,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综合创新的宝贵经验。

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审美要求,是一个民族富有活力和创造精神的表征。冯大中在以虎为题材的创作中,表现出艺术创造的智慧和胆识,取得了令人羡慕的艺术成就。

中国有崇尚虎的文化传统。我姑且称之为“虎文化”。虎文化有丰厚、深远的积淀,渗透到审美与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虎虎有生气”、“龙腾虎跃”、“虎踞龙盘”,这些词语不仅象征着生气与活力,非凡的风范与气度,还表征着一种宏观气象。

历代画虎、欣赏虎,成为一种习尚。在艺术创作中有人把深厚的传统当作历史的包袱,甩掉为快,所以要“反传统”。冯大中不是抛弃而是深深扎根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作透彻的研究与分析,有所扬弃,有所发展。

冯大中作为时代的画手,首先要突破传统画虎的套式,进行新的美学思考。他从环境生态美学角度,从中华文化的积淀中,更从对虎的深入观察中,开拓新题材,提炼新主题,创造新技法。他笔下的虎充盈着勇武雄强之变,荡漾着母子亲情、天伦之乐,甚至离情别绪,他常采用拟人化的方法,借虎言志、抒怀。他的这种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艺术创作,强化、丰富了虎画的意蕴与精神内涵,开一代新风。

《月满青山》堪称杰作。画家从环境生态美学的审美视角结构画面,创造出未被污染的一片净土。皓月当空,大壑苍茫,瀑布化作奔腾跳跃的溪流,一对虎情侣畅饮清泉。借以讴歌大自然的生命与永恒。因为太多的“世外桃源”被野蛮的摧毁了。在冯大中的一系列作品中,内涵着呼唤保卫地球家园、珍惜生态环境的强烈意识。

画家在《摇篮》中题道:“摇篮乃母爱以缕缕情思所编织,内中蓄满了无私与圣洁、温馨与甘美、祈盼与祝福。”特别是小虎以妈妈的前臂为枕,后脚丫在睡梦中还顽皮地蹬着慈母的嘴巴。表现出画家对生活观察的精微。

画虎,动态神情的微妙难以捕捉,虎的性灵与情趣尤难传达。冯大中的成功,基于他对生活的深入体察与揣度。《夏梦》中三虎睡态各异,或酣睡如醉,或睡眼惺忪犹在梦中。画家在描绘中注入美丽的梦幻,梦得温馨烂漫。一切意味情趣全由微妙的艺术处理中得之。绘画的生动、神韵、情味是绘画的生命,冯大中以他的神来之笔在一系列作品中作了成功的艺术传达。而这些传达是以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和新创造的技法语言为依托的。冯大中笔下的虎有骨、有肉、有神,皮毛彪炳斑烂,连毛色的光泽感也表现出来了。他的艺术巧夺造化之功,古今无出其右者。

冯大中以虎蜚声画坛,其实他的山水画亦相当出色。其山水画的特点是注重整体效果,追求画境的单纯与幽深。他长于删拨大要、剪却杂芜,用全力去把握画面的整体氛围、情调、气象。他把造境放在首位。

在他的笔下,大野苍茫之境,长白雪月之境,秋山沉醉之境,春山晓雾之境,芦花霜晨之境,梨花春雨之境,都意味深长,动人情思。

正因为他山水画的功力深厚,善于创造画境,他才能“放虎归山”,把虎置于他创造的特定情调氛围之中,使虎与境化,相得益彰,增添了不尽的艺术感染力量。开创了工笔虎崭新的技法:尽精刻微的笔法如同丝绣发编,“丝毛”不落笔痕。

大中的工笔虎有独特的绘画语言,尽精刻微的笔法如同丝绣发编。工笔画画得精细易,画出学识难。大中的工笔画画得轻松,轻松中显露出画家深厚的学养,看上去细而不腻,工而不匠。大中驾驭整体画面的能力极强,画出了工笔画难有的气势。不少美术工作者,对大中的工笔虎的“丝毛“不落笔痕,百看不解,甚至想掀起画轴,从背后瞧瞧那绒嘟嘟的虎毛是怎样从纸上长出来的。大中的工笔虎,是以破锋笔细丝而成,那柔韧蓬松的毛绒和美丽的斑纹,系留白所致,未施一点儿白粉,妙自天成。故能使整个画幅,在磅礴里显示出一种特有厚味、高趣、雅情。冯大中笔下的虎有骨、有肉、有神,皮毛彪炳斑斓,连毛色的光泽感也表现出来了。

他极尽绘画的精微,这恰如他把虎含蓄化那样,并不以剑拔弩张的线条和纵肆泼放的墨色取胜,而以尽精刻微的笔法与月色朦胧般的谐和性表现见长,以至于从不妄下每道笔痕,他把工笔画之工推向了极致,但感觉上却很超逸轻松,令人叹为观止。他并不像民间艺术人那样把虎的色彩强化,而是把色彩淡化、雅化。他很少画激烈运动中的虎,而是把虎静化、柔化,在静态的造型上和形体的转折中内涵着力。在威猛与柔静之间,在整体气势与精谨表现之间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他把造境放在首位。在他的笔下,大野苍茫之境,长白雪月之境,秋山沉醉之境,春山晓雾之境,芦花霜晨之境,梨花春雨之境,都意味深长,动人情思。正因为他山水画的功力深厚,善于创造画境,他才能“放虎归山”,把虎置于他创造的特定情调氛围中,使虎与境化,相得益彰,增添了不尽的艺术感染力量。恋虎情缘——对虎这种动物的情感;如何开始画虎;形成自己风格的过程。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