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明
冯小明[1]
有机化学家。四川大学教授。1963年10月7日出生于四川省武胜县,籍贯四川武胜。198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8年在兰州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冯小明 | |
---|---|
| |
出生 |
四川武胜县 | 1963年10月7日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四川武胜 |
母校 | 兰州大学 |
职业 | 科研教学工作者 |
研究领域 | 手性合成方法 |
目录
教育背景
- 1981年--1988年,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和理学硕士学位。
- 1993年--1996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 1998年--1999年,美国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
人物生平[2]
- 1981年--1988年,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学习,分获理学学士学位和理学硕士学位。
- 1988年--1993年,西南师范大学化学系从事有机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助教和副教授。
- 1993年--1996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 1996年--2000年,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历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不对称合成联合开放实验室副主任,于1999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
- 1998年--1999年,美国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
- 2000年--至今,在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工作,任博士生导师。
- 2001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 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和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
- 2004年,入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 2005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2007年,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2000年,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17年6月,任致公党四川省第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致公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 主要从事新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不对称催化反应、手性药物和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合成研究。
科研成果
- 设计合成了具有柔性烷基链接的C2对称性双氮氧酰胺化合物配体,建立了结构多样、中心金属种类丰富、可满足不同反应需求的手性双氮氧-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库。
- 利用自主设计合成的手性催化剂,实现了多种不对称催化新反应,包括第一例不对称催化α-取代重氮酯与醛的反应(被冠名为Roskamp-Feng反应)。
- 发展的新型手性催化剂和不对称催化合成新反应,为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高效、高选择性方法,并被用于手性天然产物和手性药物的合成。
主要奖项及荣誉[3]
- 200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2001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 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 200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壹等奖(第七完成人)。
- 2002年,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
- 2004年,入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2007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 2007年,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2008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资助(学术带头人)。
- 2009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和四川省模范教师称号。
- 2010年,获第六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五完成人)。
- 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学术带头人)。
- 2010年,获药明康德公司颁发的“生命化学奖”二等奖。
- 2011年,获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颁发的“有机合成创造奖”。
- 2011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 2011年,入选“201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新型手性催化剂和高效高选择性的不对称催化新反应)。
- 2012年,研究工作入选中科院2012《科学发展报告》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
- 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获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颁发的“有机合成创造奖”。
- 药明康德公司颁发的“生命化学奖”二等奖。
- 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 全国优秀教师和四川省模范教师称号。
- 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甘肃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