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祖荀
此條目或章節內容可能是從某個來源處复制粘贴而来, |
冯祖荀
冯祖荀 | |
---|---|
出生 |
1880年 浙江杭县 |
民族 | 汉族 |
职业 | 数学教育家 |
冯祖荀数学教育家,走出国门学习现代数学第一人,中国数学会和数学名词审定的发起人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880年生于浙江杭县(今杭州市)。多次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对在中国传播现代数学知识有重要贡献。1940―(1941?)年病逝于北平。
目录
简历
- 1880年生于浙江杭县(今杭州市)。
- 1902年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学习。
- 1904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在日本京都第一高等学校及京都帝国大学学习。
- 1908年在日本参与发起成立“北京大学留日学生编译社”,创办《学海》杂志。
- 1913―1937年历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系主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数学系教授、系主任,东北大学数学系教授、系主任。
- 1938―1940年在北平的“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
- 1940―(1941?)年病逝于北平。 [1]
生平概况
冯祖荀是中国现代数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02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学期间,被选出洋留学 1904年,冯祖荀入日本京都第一高等学校(相当于高中)就读,后转至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部研读数学。在日本留学期间,冯祖荀和当时由北京赴日留学的若干学生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留日学生编译社”,首期首篇即是冯祖荀译的《物质及以脱论》 (原著为英国博尔W.W.R.博尔(Ball)所写的《Matter and ether》), 《学海》是中国最早的科技译刊之一,对在中国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功不可没。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研习现代数学而稍有成就者为数甚少,现知者还有秦汾(190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数学天文硕士学位)、郑之蕃(1910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学士学位)、王仁辅(1913年获哈佛大学学士学位)和胡浚济等。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10月,冯祖荀即到该校任理科教授。至迟到1913年,北京大学开设数学门(相当于现在的“系”),冯祖荀是该系的主要教授。此后,他和秦汾、王仁辅、胡浚济、江泽涵等为建设北京大学数学系做出了杰出贡献(1934年前冯祖荀多次担任该系系主任),初步探索出一套中国现代大学数学系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亦逐渐完善。20年代末,又陆续增设了天文学、高等平面曲线、微分几何、积分方程、集合论、变分法、无穷级数、椭圆函数及椭圆模函数。冯祖荀擅长分析学方面的学科,1924―1925年度课表所列由冯祖荀讲授的课程有:集合论、积分方程式论及微分方程式论、无穷级数论、变分法、椭圆函数及椭圆模函数论等。中国的现代数学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北京大学数学系亦有较大进步。1931年江泽涵到北京大学任教后,协助冯祖荀大力促进教学改革和国际学术交流,数学系先后邀请德国的E.施佩纳(Sperner)和美国的W.F.奥斯古德(Osgood)来系任教授,并邀请德国的W.布拉施克(B1aschke)和美国的G.D.伯克霍夫(Birkhoff)来校讲学,活跃了学术空气。[2][3][4]
对学生要求
冯祖荀对于学生的学术活动一直给予积极支持。他还多次作通俗的学术报告,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冯祖荀对提携后学尽心尽力,他培养傅种孙的事迹传为美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的全部交给学生,希望他们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像腊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冯祖荀曾兼任北京高师数学系主任多年。
主要论著
- 以图象研究三次方程式之根之性质.北京大学月刊,1919,1:129―130.
- 微分方程式论.数理杂志,北京师范大学校数理学会编辑发行,1920―1923,2(2);3(1,3);4(2).
- 论模替换式之母.国立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季刊,1920,2(1):14.参考文献
〔1〕丁石孙,袁向东,张祖贵.北京大学数学系八十年.中国科技史料,1993,14(1):74-85.
〔2〕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