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馮.貝爾

馮.貝爾 Karl Ernst Von Baer 卡爾·安斯特·馮·貝爾(1792—1876)   德裔俄國生物學家、人類學家和地理學家,比較胚胎學的創始人。

目錄

人物介紹

1792年 2月17日生於愛沙尼亞的皮普,1876年11月28日卒於愛沙尼亞的多爾帕特。

1814年在多爾帕特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後 赴德國柏林、維爾茨堡等地深造。

1817~1834年在柯尼 斯堡大學曾先後擔任過解剖學副教授、動物學教授、醫學院院長和校長等職務。

1826年被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通訊院士。

1834年到彼得堡科學院工作。

1846年當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比較解剖學和生理學)院士。1867年回到多爾帕特。1876年在多帕特逝世。  他對胚胎學的貢獻,大多是1817~1834年在柯尼斯 堡期間完成的。他對脊椎動物的胚胎髮育有深入的研究。他最早發現了脊索,提出神經褶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原基,並闡明了胚膜(羊膜、絨毛膜、尿囊膜)的發育和功能,而最大的貢獻則是1827年發現了哺乳類的卵。他研究了雞的胚胎髮育、胚層形成過程和脊椎動物器官發生的主 要階段,發現了脊椎動物的胚胎在早期極其相似。他於1828、1837年先後發表《動物發生史──觀察與思考》 一書系統地總結了有關脊椎動物胚胎髮育的知識。他 通過精細的比較研究,指出所有脊椎動物的胚胎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在分類上親緣關係愈近,胚胎的相似程度愈大;在發育過程中,門的特徵最先出現,綱、目、科、屬、種的特徵隨後依次出現。這就是胚胎學上的「貝爾法則」。他強調胚胎髮育是漸成的而不是預成的(見胚胎學)。通過他的研究漸成論才又抬起頭來。1834年後 主要致力於人類學和地理學的研究 

Embryologist. Developed germ-layer theory of development. His "biogenetic law" of recapitulation was a major reference point for 19th century evolutionary theory. Overextended by Meckel to imply that embryonic forms were exactly equivalent to adult forms of more primitive species, it actually only concerned progressive specialization of organs and, therefore, progressive divergence of embryonic forms during development. Discovered the notochord; first to observe the mammalian ovum (1827). The leading scientific opponent of Darwinism in Eastern Europe during the 1860’s and 70’s. Ironically, he encouraged Anton Dohrn’s founding of the Stazione Zoologica in Naples.

主要貢獻

(1)在反覆解剖的基礎上,發現哺乳動物的卵是在卵巢內的格拉夫氏濾泡(Graafian- follicle)中形成的,經輸卵管進入子宮腔。(2)通過觀察雞胚以及兩棲類、爬行類和哺乳類動物的發育過程,指出胚胎髮育必須經過胚層,胚層是形成身體各器官的基礎。(3)在比較了幾種脊椎動物的胚胎髮育後指出,各種脊椎動物的早期胚胎非常相似。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先出現一般性狀,後出現特殊性狀,首先是「門」的特徵,以後依次出現「綱」、「目」、「科」、「屬」的特徵,最後才出現「種」的特徵。這就是有名的「貝爾定律」。(4)貝爾晚年從事人類學研究,提出了頭骨的分類法。他的研究為物種的變異和進化提供了證據。他主張人種統一起源,反對黑人與白人異源的謬論。所有這些都產生了重要的社會影響。貝爾的著作主要有《論哺乳動物和人卵的起源》(1827)和《動物的發育》(1828)等。 [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