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平原
準平原是濕潤氣候條件下,地表經過長期風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態。作為一種大規模夷平面,也因構造上升而成為高原面或發生變形,或被切割後僅保存于山嶺頂部成為峰頂面。指在地殼長期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形成的,寬谷殘丘相間近似於平原的地形。準平原區內的各條河流均接近其平衡剖面。地表起伏和緩,堆積物很薄,常分布堅硬岩石組成的島狀殘丘、孤山。[1]
目錄
簡介
【準平原】peneplaln是一種夷平面。指起伏和緩、寬谷殘丘荊引司的近似平原的地形。W.M.戴維斯認為,這種地形是侵蝕旋迴老年期的產物,它的形成過程是在地殼相對穩定的條件下河谷受河流側蝕作用而逐漸展寬山坡因風化作用和流水沖刷而高度降低,坡度變暖。他把這種外動力地質作用的過程稱為準平原化作用。這種論點稱準平原學說。它強調河流側蝕和山坡在後退過程中坡度逐漸變緩。而山麓剝蝕平原學說則強調山麓片狀水流的沖刷和山坡在後退過程中,始終保持同一坡度,是平行後退,最後使山地夷平。
形態改變
地殼較長期相對穩定的地區,在風化作用和外動力作用下,坡面過程導致坡面變緩,地貌夷平,河間分水地降低,接近侵蝕基準面,地表面形成僅在主要分水地區可能有殘丘的微波狀起伏平原。戴維斯認為,準平原是侵蝕循環中最後階段,即老年期的地貌形態。自然界確實存在準平原形態,雖然其形成過程不是戴維斯所設想的簡化理想模式,也不一定是自上向下夷平的準平原化作用的結果。但準平原地貌上的重力、流水等外動力侵蝕作用,確因接近侵蝕基準面而相當和緩,對地表形態的改造十分緩慢。若地殼繼續保持相對穩定,侵蝕基準面不發生較大變動,這種形態將基本穩定。從這個意義講,地貌發育進入了老年期。
三個發育階段
由於流水的長期侵蝕,地面形態將經歷如下三個發育階段:
幼年期
河流順着原始傾斜的地面流動。由於地殼迅速上升,河流深切侵蝕劇烈、河谷多是V形,谷坡陡峭,與坡頂和分水嶺有一明顯地坡折、這時,水系尚未充分發育,河網密度較小,地面比較完整、分水嶺頂部尚保存有大片平坦的原始地面此後河網密度加大,河谷切割加深。較大的河流先下切到最大深度,縱剖面也漸趨平緩,與此同時,河谷也不斷展寬,由於谷坡不斷剝蝕,分水嶺兩側的谷坡逐漸接近,使原來寬平的分水地面終於變成鋒銳的嶺脊,這時,地勢起伏最大,地面崎嶇,標誌着幼年期的結束和壯年期的開始,
壯年期
一個崎嶇不平的山地,經河流的侵蝕和坡面侵蝕,坡谷漸漸變得緩平,山脊變得渾圓,山坡呈現出上凸下凹的副面。這時,河流的縱副面先後達到平衡,與此相應地,河流側蝕作用較強,河谷逐漸展寬,渾圓的山脊緩緩降低,地勢起伏緩和。
老年期
河流作用主要表現為剝蝕和堆積,下蝕作用已很微弱,因而形成寬廣的谷底平原。這時,山坡變得更加平緩,坡麓堆積已與谷底連成一片,分水嶺緩緩降低,整個地勢只有微微的起伏。在個別有堅硬岩石的地方,成為低矮的孤立殘丘。這種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夷平地面,就稱為準平原。由於它主要是由基岩構成的微起伏的地面,上部大多覆蓋着不厚的鬆散堆積物或風化殼,因此與那些在構造下沉地區發育起來的堆積平原,有很大的不同。
在準平原形成之後,如果地殼再度上升,則侵蝕作用會重新活躍起來,並從此開始新的輪迴,這種現象稱為侵蝕回春。實際上,這種準平原可以被抬升得很高很高。今天在許多山地常常可以看到它們具有齊平的峰頂面,這種峰頂面大多是地質時期準平原的殘餘。
研究意義
研究夷平面對新構造運動狀況的了解有重要意義。一般說來,越老的夷平面越難保留,因為後來的地殼運動與剝蝕作用已將其破壞。目前能見到的夷平面都是較近地質時期的產物。根據我國大部分地區地殼運動狀況分析、保存最老的夷平面其時代不超過白堊紀。因為侏羅一白堊紀是地殼激烈變動時期,更老的夷平面已經遭到破壞。至於夷平面形成時代的確定,正如確定階地年代一樣,主要根據夷平面上鬆散堆積物中的化石以及對夷平面上的沉積物進行同位素年齡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