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凌源皮影戲

凌源皮影屬中國北方皮影戲的一個重要支脈,相傳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藝術風格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影人雕鏤玲瓏剔透、操縱表演惟妙惟肖、掐嗓演唱獨具特色。1996年,文化部命名凌源市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皮影藝術)」。1999年9月17日,原文化部部長賀敬之在參觀凌源收藏的幾千卷影卷時說:「凌源的影卷可為全國之最」。

凌源皮影戲遺產在2006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凌源皮影戲

批准時間:2006年

歷史:300多年

保護情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編號:Ⅳ-91

地區:遼寧省

代表作品:《雙喜臨門》《白蛇傳

分類歸屬:中國北方皮影戲

流行地區:遼寧凌源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申報地區:遼寧省凌源市

簡介

凌源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紅山女神的故鄉,因 大凌河的源頭而得名。 凌源皮影屬中國北方皮影戲的一個重要支脈,因雕刻影人用驢皮,故又有" 驢皮影"之稱。   凌源皮影戲,是遼寧省 朝陽市城鄉人民喜聞樂見的鄉土藝術,隨着多年的經濟往來, 人口遷移,皮影戲班、皮影藝人流動演出等途徑,傳播到省外的黑、吉、冀、蒙等地區,深受群眾的喜愛。   凌源皮影戲不僅在當地家喻戶曉,而且在國內外較有影響,曾多次在省市皮影戲調演中奪冠,並為中央領導和國際友人專場演出。 中央電視台、 遼寧電視台曾在凌源拍攝了《苦皮影》、《走馬凌源訪皮影》、《影卷迷》和話劇包裝皮影戲 《火焰山》等多部電視作品,其中, 電視專題片 《燈與影的魅力》被選送駐外使領館,《 影之舞》被選送參加了2004年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動。

溯源

在我國,皮影戲已經有千餘年的悠久歷史。兩千多年前, 漢武帝因 愛妃 李夫人染疾故去, 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 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 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杆。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    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   這個載入 《漢書》的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史料記載,到宋代皮影活動已經十分興盛,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戲曲藝術形式。   據考證, 凌源皮影屬 灤州皮影派系,傳說清代由河北省的 昌黎、 灤縣、 樂亭、豐潤、 玉田、 遵化等地傳入凌源,已有300多年歷史。   凌源皮影屬中國北方皮影戲的重要一支,因雕刻影人用驢皮,故又有「驢皮影」之稱。   凌源皮影的造型、用料、雕鏤、色彩、裝置、卷本與北方皮影類同,但因流傳地域不同,受民歌、 民間音樂、民族習俗、語音 調值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凌源皮影呈現出獨具特色的聲腔音樂、演唱風格,地域特點十分明顯。   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凌源皮影越來越突出鄉土特點,演唱講究快馬輕刀,道白方言韻味濃重。

特點

凌源 皮影戲被稱作「以 聲帶畫」的 傀儡藝術,因為皮影戲影人是固定臉譜的死片子-- 影戲中人物在特定場面的喜、怒、哀、樂、憂、傷、悲各種感情都是一個臉兒。這就要靠藝人唱、念來表達劇中人物的神情。要淋漓盡致地把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完美地表達出來。就需要「拿線」藝人(指影班中的主操影者)在演唱中能把帥將的威風、旦角的穩健、文生的瀟灑、武生的陽剛、老生的蒼勁、丑角的詼諧操縱得恰到好處。

造型

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藝術風格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影人雕鏤玲瓏剔透、操縱表演惟妙惟肖、掐嗓演唱獨具特色。 皮影結構設計也很巧妙,影人按活動部位可以分解為:頭、頸至腰為一片,腰至雙膝為一片,其下包括腳分為兩片,胳膊又分為大胳膊、小胳膊、手三部分。腕、肘、肩、膝等關節處用線或環聯結,形成整體,擺起來十分靈活,特別適合表演武打等高難度動作。另外腰至雙膝為一片,人體二分之一處的 大轉子不會動,這樣的分解用在古典服飾皮影人物的設計上十分科學,表演起來生動傳神,人物一經落座,便自然蹺起 二郎腿來,瀟灑活潑,莊重自然,神采十足。   人物臉譜,一般是按黑忠、紅烈、花勇、白奸、空正設計;如黑臉 包公、紅臉 關羽、花臉 秦英、 白臉 秦檜都是人們熟悉的典型臉譜。且"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蓋以寓褒貶於其間耳"。因此陽刻空臉正面角色多為平長細眼、小嘴巴、直鼻樑,顯得平和有度, 氣宇非凡,陰刻實臉反面人物,常是面 白目小,額 突嘴窩,加以醜化,除極個別丑角,鬼怪之類為四分之三的半側面外,其他影人一般都是正側面。這樣的人物造型,既符合人們傳統的 道德評價標準,又符合其直觀欣賞的習俗,看臉譜就可知角色的好壞,十分直觀,一目了然。

詞格

凌源皮影戲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多年來,皮影戲 文學卷本的編撰形成了一整套規律。影詞,由劇中人物的 上場詩和下場對兒、白話和唱詞三部分構成。與兄弟劇本 文學腳本相比,影卷中沒有導演用語和人物的的 內心獨白,無論劇中人物何種感情,都需要演員以聲傳情表現出來。因此,皮影戲是含情帶景、 情景並茂、以聲帶畫、聲畫交融的綜合藝術。   上場詩工整 對仗,語言洗鍊,與上場人物所處環境、思想情緒緊密相關。皇帝上朝、元帥升帳,多為 四句詩,一般可為兩句,五言七言均可。下場對兒則往往是一場戲的小結,又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道白是影戲中主要敘事方法。白話要通俗易懂、簡潔明了,數敘上口, 俚語方言。藝人有「白是骨頭唱是肉」、「千斤白四兩唱」之說, 一語道破白話的重要。   皮影戲唱詞除同具兄弟劇種的七字句、十字句外,又具本劇種獨特的詞格。這些唱詞多由 對偶的上下句組成。其轍韻,上仄下平的為平唱,上平下仄的為硬唱,也稱硬轍。與兄弟劇種唱詞轍韻不同的是,京、評戲唱詞第一句尾字並落 平聲,第二句尾字仍為平聲又要 合轍押韻。而皮影戲唱詞因受固定唱腔制約,七字句、十字句首句尾字可定轍,也可異轍,必落 仄聲,第二句尾字合轍押韻必落平聲,其他數句為上仄下平,上不論下合轍。   七字句   此為「二、二、三」切句,是皮影戲諸行當、各種板式應用最多的 基本詞格。有時根據需要可增加 三字頭或句內增加 襯字,應用靈活,演唱方便。   例:我去、 陳州、把糧放,   賑濟、百姓、得安然......   十字句   此為「三、三、四」切句和「三、四、三」切句,兩種切句方式的詞格。多用於慢板,通常兩種切句方式的唱詞,在一段唱中切忌混用,以免演唱蹩嘴。   例①狄桂芝、坐寒宮、 淚流滿面,   哭了聲、老 爹爹、害了姣娃......   ②奴為你、 廢寢忘食、不顧冷,   奴為你、煎湯熬藥、赴殷勤......   三趕七   三趕七又稱「三頂七」。每段唱詞由倆三字、倆四字、倆五字、倆六字、倆七字共50個字組成,可單唱一段,又可數段聯綴,幾段連用時應為 同轍,抒情、敘事、寫景均可應用。   例:更悲痛,話難出   生兒無用, 流落江湖,   父仇不能報,只落背後哭   仇人知是 沈相,緣由叫人糊塗,   父親怎樣得脫難,必有恩人搭救出。   五字錦   五字錦又稱為「五 字節」或「五字緊」。每句五個字,是上不論下合轍的 對偶句,下句多為仄聲,又稱五字錦硬轍。   例:觀眾將,站兩邊    鳳翅盔,頭上安,   連環甲,身上穿......   搭拉句子   搭拉句子,又稱「囉嗦句子」,各地叫法不一,句數不定,下句多為仄聲,落小轍。特點是一小段唱詞的尾句為三個字,重複一遍或兩遍。這種詞格為醜行敘事、抒情所用,語言風趣幽默,俗中有哏。   贊   贊,又稱為「贊牌子」、「觀陣牌子」、「麼、二、三牌子」等。有「二、二、二」句式的六字句,常用的是「六、七、七、七」的句式,頭一句是三字句的對稱句,後連三個七字句。每四句為一番,由幾番或十幾番聯綴而成大段,轍韻自由,可一番一轍,也可數番一轍。為觀陣、夸將之用。   例:按東方,甲乙木,    二郎神爺把守住,   手托 三尖兩刃刀,   敵人難以把陣入......   其他   皮影戲歷史悠久,流布廣泛,由於其流傳地域之別,影卷撰寫年代不同,其詞格各地稱道不一。在數代演唱實踐中,根據藝術發展,有的詞格應用漸少,有的應運而生。除上述所提到的詞格外,尚有「四字句」、「六字頭」、「十七字」、「挎三」等,有的獨立成格,有的則附加於其他句式之中。

聲腔

東北皮影戲,從整體藝術上看各地有許多共同之處,單就聲腔音樂而言實為流派繁多。遼西朝陽地區,靠近河北省的 凌源、喀左 皮影戲演唱風格類似唐山、 樂亭。 建平縣老河、泵河、黑水、三趟川,皮影演唱風格各異,韻味不同。 遼南皮影又有南派北派之分,各有千秋。   凌源皮影戲道白、唱腔無統一規範,屬區域性較強的民間藝術。 灤州 影戲道白為「樂亭口」,否則,從內行到觀眾均不承認。而東北影戲道白為鄉音俚語,因所處地域不同,有的藝人發聲吐字鄉土韻調較濃。如,有的將「押糧運『草』」念作「押糧運「炒」,「着槍」念作「着搶」,更有甚者將「三、山、四、是」念作「山、三、是、四」,可當地觀眾看得懂聽得清,尤感親切,認為家鄉戲家鄉看理應如此。灤州影戲多是掐嗓演唱,聲音高亢圓潤,唱腔委婉細膩。相比而言,東北皮影戲受 二人轉、 東北大鼓、單鼓、民歌,特別是方言語調的直接影響,其唱腔較之粗獷豪放,短促平直。筆者所見,除靠近河北的朝陽地區西部外多數不掐嗓演唱。唱髯、淨,用本功嗓,唱生、旦,用背功嗓,唱丑,本背功結合,俗稱陰陽嗓。東北皮影雖演唱風格不同,但除少數地區外,均已摒棄了「外牌子」、「雜枝子」及「曲牌聊套」的 演唱形式,已形成了較完整的 板腔體聲腔音樂,簡述如下: 慢板   慢板有的稱作「大板」,有的也叫「 大起板」,遼南地區稱為「慢四六」。4∕4的節拍,為三眼板。節奏平穩徐緩,旋律性強,適於憂傷悲哀情感的內心描述,也可抒情敘事。雖為慢板,根據劇中情節要求不同,也有慢、中、快之別。   慢板起板的上下句最具板式特點,每句唱完均有大掛相接, 中間數唱部分為上下句反覆,數敘明快,節奏平穩,錯落有致。這種板腔在運用中居多不是一氣呵成,一板到底,多數為流水板鎖住。 流水板   流水板各地稱道不一,有的稱為「 二六板」、「二板」、「快四六」等。2∕4的節拍,為一眼板。它是皮影戲中諸多行當多用的基本板腔,抒情對話, 景物描寫均可應用。演唱速度根據情節要求而定,可快可慢,所以又有緊流水和漫流水之別。 快板   快板又分為緊打緊唱和緊打慢唱兩種,緊打緊唱用1∕4記譜,緊打慢唱行腔自由,為複合節奏。這種板腔適於表現急促爆烈、焦灼激憤的情感。 散板   所謂散板,即是根據劇中情節的要求,演唱者 自由發揮,無板無眼,不行腔不拉韻,半白半唱的一種聲腔,也有人稱為「搖板」。散板雖作為一種獨立的聲腔存在,但從沒有一大段唱腔全用散板,常為唱幾句散板後轉入其它板式。 東北皮影戲流派雖多,但唱腔板式無論怎麼樣稱謂,歸納起來,基本 音樂結構,節拍形式,簡言之,即慢、中、快、散四類,其它節奏型的唱腔至今少見。皮影戲這門歷史的民間藝術,在數代人 不見經傳的演唱實踐中,吸收借鑑兄弟劇種之長,創造了適合於表現本劇種不同人物、不同情感的聲腔,除上述各種板腔外,又有以 詞格取名或以唱腔表現情感而取名的專用腔調。 三趕七   此為以詞格而取名的唱腔,多以流水板、快板再現,慢板則為少見了。敘事性強,曲調流暢,應用廣泛,既可表現緊張激昂,又可表現抒情歡暢。在藝術實踐中,根據不同人物,不同情節的要求,在基本旋律的基礎上,起板、行腔、甩腔、加掛等方面不斷創造,賦與新意,使本劇種這一獨特的聲腔進一步增強了表現力。 五字錦   它是以每句五個字一貫到底的詞格而取名,這種唱腔多用於生、淨兩行,旦行少用。因其唱詞多為上平下仄,又叫五字錦硬唱。受轍韻所限,腔調短促平直,如數似唱,用於緊張的報情、頂嘴、敘事等場面。其旋律比較簡單,多為上下句的反覆,可用1∕4、2∕4兩種記譜。 搭拉句子   它是丑角專用唱腔,演唱時唱段尾句重複兩遍,四弦奏以「學舌兒」,唱詞又多為小轍,聽之活潑俏生,韻味濃郁,幽默詼諧,常引人發笑,屬2∕4記譜的流水板。 硬唱   詞格為上平下仄的唱詞,在聲腔中稱為硬唱。有七字言硬唱、五字錦硬唱、三趕七硬唱等。其曲調性較差,近似於半白半唱,上句有固定的落音,下句則無固定的落音。適於表現剛烈、急促、驚恐的情感。 大悲   這是以表達情感而取名的旦行專用唱腔,也稱為「悲調」或「大悲調」,在旦行中青衣尤為多用。多表現 禍從天降,驟驚之中, 聲淚俱下, 痛不欲生的場面。這種聲腔很少單獨運用,多從哭頭引入,而後轉為大悲,數唱一段後再轉入其它板腔鎖住。 老韻   老韻又有「淒涼韻」、「淒涼調」、「路途悲」之稱。是旦行中青衣多用的唱腔。其音樂形象中,主幹音「清角」(4)的頻現為其重要特徵。這種唱腔表現的是,悲悲切切、思思量量、悲憤交集、淒涼冷落的情感。常用於路途的思念,房中傷感之情。 還陽篇   這種唱腔,是劇中人因過分吃驚或過分激怒昏而復甦時所用。腔調低回徐緩,演唱由弱到強,它以引腔出現,而不單獨應用。應用中常是昏而復甦後先唱還陽篇,再轉哭頭、大悲、慢板等其它板腔。 離調   隨着時代發展,皮影戲已形成較規範的板腔體聲腔音樂,但由於地域不同,曲牌聯綴的痕跡尚存,有時在特定的場面中,仍用一些小調。 蓋州影調演唱《鎖陽關》 樊梨花送枕頭一場,延用「 梅花調」,俗稱「痒痒調」,用其表現特定的情節恰到好處,收效更佳。   在流行的影調中,尚有「游陰調」、「三眼痛」、「鴿子腔」、「小東腔」、「喇叭腔」等等,各地叫法不同,風格各異,恕不 贅言。

行當

我國的民間戲曲從行當上說都有生、旦、淨、丑之分。凌源皮影戲也是大同小異。皮影戲的「生」,可分為:文生、武生,從年紀上又有小生、老生之別。不同的是,皮影戲的老生單樹一個行當,稱為「髯」,髯,根據不同的年齡數,又分為「三尖」、「五綹」、「白髯」等。   京評戲中的「旦」,凌源皮影戲統稱為「小兒」。「小兒」根據生活中的不同特徵,又分為 文旦、武旦,從年齡上又分為 老旦、小旦,文旦又分為青衣、花旦、 閨門旦、彩旦(即黃眼圈子)等。   兄弟劇種中「淨」,凌源皮影戲稱為「大」,大行中沒有鬍子的稱為「愣淨」也有人叫「毛淨」,影人形象掃帚眉、大眼珠、 黑滿髯的年老者稱之「老 座子」,俗稱為大奸。   丑也是凌源皮影戲中一個主要行當,丑又分為:生、髯、小兒、大醜五個行當。

傳承

凌源皮影是純民間藝術,儘管有過鼎盛時期,全市曾有 自娛自樂、半農半藝、專業皮影團120個,早在1979年,凌源皮影團參加 朝陽市首屆皮影匯演,現代戲 《雙喜臨門》, 神話故事戲 《白蛇傳》均榮獲一等獎。   1991年,參加遼寧省首屆皮影戲調演,演出傳統戲 《火焰山》一舉奪魁;1[3]994年參加省調演,現代戲 《紅嫂》獲二等獎;1998年參加省第三屆皮影調演,傳統 折子戲《紅蓮除霸》獲得一等獎。1998年中秋節為來朝陽參加「一展一會」的埃及、俄羅斯等7國外賓專場演出,深受外國朋友的歡迎。   近年來,為弘揚民族民間優秀文化,挖掘、搶救、整理民間藝術遺產, 凌源市文化館從1988年開始着手中國北方皮影戲影卷搜集整理工作。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現已經搜集到傳統及現代影卷3300卷,達3400萬字。為我國民間藝術積累了大量的寶貴資料,其數量之多,作品之工整,可為全國之首。   1992年 遼寧省文化廳命名凌源為「 皮影藝術之鄉」。1996年文化部命名凌源為「 中國民間皮影藝術之鄉」。1999年遼寧省文化廳撥專款資助凌源建立了融皮影 雕刻藝術、業績成果、影卷珍藏、演唱操作為一體的「凌源皮影藝苑」,使凌源皮影基地建設更上新的台階。我們有理由相信,凌源皮影藝術在 新世紀的曙光里,必將走出中國、享譽世界。   皮影藝術最初遭遇浩劫,是在 「文化大革命」期間。當時,皮影被視為「四舊」,影人被燒,影卷被毀,數量無法統計。當時凌源皮影劇團的兩部影箱,所有影卷被付之一炬。年輕演員被全部趕回農村務農,兩個老藝人被送到工廠打更。近些年來,隨着現代文化的不斷發展,對古老文化的衝擊日趨嚴重,皮影日漸萎縮。 民間皮影藝術的傳承,無論雕刻影人,還是拿、打、拉、唱各種藝術的傳承,都是以師帶徒,或是舉辦專門的科班來培養人才。就這樣皮影藝術才得一輩一輩的傳承,一代一代的發展。 當年, 馬占榮師從藝人張明岱半年後走上藝術生涯。1986年以後自己拴箱領影,四處演出。如今,這一帶藝人面臨尷尬:「皮影戲沒有人學,沒有傳人,以前的一些東西都失傳了,還有一些正在消失。」到目前為止,凌源市活動着的皮影班僅存7個,從事演唱的皮影藝人不足60位,30歲以下的皮影藝人只有3位,從藝人員中與前人相比有獨到工夫者、造詣高深者甚少。「靠演戲現在很難維持生活。我當時學的時候皮影戲很紅火,我本想只要把這個學好,一輩子生活就不用愁了。誰料想現在看影的人越來越少,而且觀眾都是40歲以上的。小年輕的根本就不看,他們沒興趣,看不進去。」目前因受現代文化的衝擊和老藝人相繼辭世,致使凌源皮影藝術後繼乏人,搶救保護凌源皮影 刻不容緩。   國家非常重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凌源皮影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