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分析,就是將研究對象的整體分為各個部分,並分別加以考察認識活動。分析的意義在於通過認識事物或現象的區別聯繫細緻尋找能夠解決問題的主線,並以此解決問題[1]

分析

目錄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拼音】fēn xī

【英譯】[Analyse]

【法譯】[analyse]

【反義詞】綜合。

【基本解釋】將事物、現象、概念分門別類,離析出本質及其內在聯繫。

引證解釋

1、分開;區分。

《漢書·孔安國傳》:"世所傳《百兩篇》者,出 東萊 張霸 ,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為數十。又采《左氏傳》、《書敘》為作首尾,凡百二篇。"

《後漢書·徐防傳》:"臣聞《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其後諸家分析,各有異說。"

清陳鱣《對策》卷二:"又有古文出於 孔 壁,別有《閨門》一章,自餘分析十八章,總為二十二章。"

2、離別;分離。[2]

晉劉琨《答盧諶詩並書》:"天下之寶,當與天下共之。但分析之日,不能不悵恨耳。"

《宋書·謝靈運傳》:"於時內慢神器,外侮戎狄。君子橫流,庶萌分析。"

《南史·宋紀上》:"自 玄 篡逆,於今歷載,彌年亢旱,人不聊生,士庶疲於轉輸,文武困於板築,室家分析,父子乖離。"

3、分解辨析。

今指把一件事物、一種現象、一個概念分成各個部分,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屬性和彼此之間的關係。跟"綜合"相對。

《後漢書·馬援傳》:"又於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埶,開示眾軍所從道徑往來,分析曲折,昭然可曉。"

唐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 平叔 所上變法條件,臣終始詳度,恐不可施行。各隨本條分析利害如後。"

巴金《談<滅亡>》:"《滅亡》出版以後,我

讀到了讀者們的各種不同的意見。我也常常在分析自己的作品。"

4、申辯;辯白。

《資治通鑑·後梁太祖開平四年》:"御史司憲崔沂劾奏:' 彥卿 殺人闕下,請論如法。'帝命 彥卿 分析。"

《古今小說·沉小霞相會出師表》:" 張千 、 李萬 被這婦人一哭一訴,就要分析幾句,沒處插嘴。"

5、分家。

《舊唐書·劉君良傳》:" 大業 末,天下饑饉, 君良 妻勸其分析,乃竊取庭樹上鳥鶵,交置諸巢中,令羣鳥斗競,舉家怪之,其妻曰:'方今天下大亂,爭鬥之秋,禽鳥尚不能相容,況於人乎!' 君良 從之。"

《續資治通鑑·宋孝宗乾道八年》:"上農可使三役,中農二役,下農一役。其嘗有萬頃者,則使其子孫分析之時,必以三農之數為限。"

《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依我說不如早早分析,將財產三分撥開,各人自去營運。"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三:"鬧了好多年辰要分爨的家終竟分析了,但又並不是徹底的分析,我們有三四百石租的田地沒有分。"

6、分割,離析。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於是諸侯王之子弟,各有分土,而勢強地大者,卒以分析弱小。"

明馮夢龍《智囊補·上智·主父偃》:" 漢 患諸侯強, 主父偃 謀,令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 漢 為定其封號, 漢 有厚恩,而諸侯漸自分析弱小雲。"

康有為《大同書》辛部第三章:"凡行政之區,有上達下達之異,皆視其國土之大小以為分析之廣狹。"[1]

辨析

把一件事情、一種現象、一個概念分成較簡單的組成部分,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屬性和彼此之間的關係。

分析的意義在於細緻的尋找能夠解決問題的主線,並以此解決問題。分析方法作為一種科學方法由笛卡爾引入,源於希臘詞"分散"。分析方法認為任何一個研究對象都是由不同的部份組成的,是一種機制。

哲學名詞

概念

分析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活動,這種分析活動當然是在感性認識所獲得的大量經驗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的,但是,思維的分析活動並不是指感覺的分析活動。人的各種感覺器官都是一種分析器,每一種感覺器官都只能接受某一種特定的信號(刺激)。自然界的各種事物的特性如顏色、氣味、聲響等都是密切聯繫在一起而呈現在人們面前。人的感官將它們分析之後形成不同的感覺。科學思維的分析活動與感官分析器這種感性的分析活動是不同的,它是一種理性的認識活動。

闡釋

為什麼思維中要對客觀對象進行分析呢?我們知道,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單純的和不可分的,而是具有複雜的構成。它們總是由不同的部分、方面、因素和層次組成的。果核可以剖開,化合物可以分解,所謂"元素"、"原子"和"基本粒子"也都不是單純的,都有其一定的結構。客觀事物構成的複雜性決定着思維分析的必要性。沒有分折,人們對事物只能有個渾沌的認識。

為了認識被研究對象的複雜構成,人們從不同的實踐角度出發,提出所需要解決的問題,作出不同學科的理論分析。就以人們對水稻的認識來說吧,既有解剖學的分析,又有生理學的分析,還可以給予育種學、營養學、地理學等等方面的分析。各種分析的具體方式差別很大,然而,它們都離不開考察研究對象的組織成分,各種性能以及細部結構,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也就是說,任何分析都是由考察研究對象的"成分--性能--細部結構"諸環節構成的,但各以某-環節為主,其他環節為輔。

正如客觀事物的分解要有一定的物質技術條件,思維的分析也要有一定的認識發展條件。人類的分析能力是隨着生產活動和科學實驗的發展而不斷提高的。分析的深度也是隨着科學理論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的。任何分析都是在原有理論綜合指導下進行的,而分析的目的又是為了向下一步新的理論綜合過渡。

但是,不能把分析的作用看作是附屬於綜合,分析是一種相對獨立的邏輯方法,它既是為新的綜合作準備,同時它在科學發現中又有其獨特的作用。

化學名詞

概念

分析化學:化學的一個分科,研究如何用化學或物理方法確定物質的化學成分或這些化學成分的含量,以及與此有關的理論知識。

內涵

分析就是將研究對象的整體分為各個部分、方面、因素和層次,並分別地加以考察的認識活動。比如說,我們研究植物細胞,將它分為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幾個不同部分來認識,並分別地考察各部分所特有的性質和功能,由此就可知,一個細胞外面包着一層透明的薄壁,這就是細胞壁,它有保護和支持作用;緊貼在細胞壁裡面的一層很薄的膜,就是細胞膜,它控制着物質的出入,既不讓有用的物質任意流出細胞,也不讓有害的物質輕易地進入細胞,細胞膜裡面包着的透明物質就是細胞質,細胞質里含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物體,如植物綠色部分的細胞質里,含有製造有機養料的葉綠體,細胞質里還含有-個或幾個象水泡似的液泡,細胞液含有糖分或帶有酸味的物質;細胞質里還含有一個近似球形的細胞核,細胞核里含有在遺傳上起着重大作用的物質。我們分別對植物細胞的各部分作如上的考察,這樣的認識活動就是分析。

學科分析

各門學科有自己特殊的分析方式,但是,各門學科的分析又有共性,可以概括為以下這些基本的類型: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為了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種性質的分析,主要解決"有沒有","是不是"的問題。我們要認識某個客觀對象,首先就要認識某個對象所具有的性質,並把它與其他的對象區別開來。所以,定性分析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分析。

比如,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列為了尋找燃素而研究各種氣體,他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密封的玻璃容器內,放一隻小老鼠、-支點燃的蠟燭和一盆花。很快蠟燭熄滅了,小老鼠也死了。普利斯特列將整個玻璃容器移到靠近窗戶的桌上接受光照,繼續對花進行觀察。第二天早晨,他驚奇地發現,花不僅沒有枯萎,而且又長了一個花蕾。難道植物能淨化空氣嗎?普利斯特列興奮地點燃了一支蠟燭,迅速地放進玻璃容器里,蠟燭繼續燃燒,就象容器里充滿了純淨的空氣一樣。過了一會兒,蠟燭又熄滅了,空氣又"被污染"了。普利斯特列由此進行理論分析,他認為,空氣中有一部分使蠟燭燃燒和小老鼠存活的"活命空氣",還有-部分就是被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布萊克稱為"固定空氣"的東西。植物吸收"固定空氣"而放出"活命空氣"。這種還沒有研究過的"活命空氣"維持着動物的呼吸,幫助物體燃燒。普利斯特列認識到,空氣不是單質,而是一個複雜的混合物。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為了確定客觀對象各種成分的數量的分析,主要解決"有多少"的問題。客觀對象的成分不僅具有質的區別,而且具有量的區別,有些客觀對象因其成分在量上的不同而互相區別開來。例如化學上的同位素就是這樣。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化學家認識到同位素的其他化學性質相同,只是原子量不同,如釷的同位素有釷232、釷238,鉛的同位素有鉛210、鉛211、鉛212、鉛214。人們認識到,元素並非是單一的,而是一種複合體,只有通過定量分析,才能認識各種不同的同位素。原子結構的盧瑟福模型提出後,人們又進一步從原子結構的角度出發分析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問題。1913年,索迪指出,當一個原子放射出一個α粒子時,由於α粒子是氦的原子核,所以,它所變成的元素在周期表上要降低兩個位置(原子序數減少2),當它放射出一個β粒子時,由於β粒子是電子,所以,它所變成的元素在周期表上則提高一個位置(原子序數增加1)。這樣,對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的定量分析,又幫助了人們後來去創造人工放射性同位素。通過定量分析所確立的"同位素","天然放射性同位素"、"人工放射同位素"等新概念和新理論,大大地補充和豐富了人們的物理學知識。

因果分析

因果分析是為了確定引起某一現象變化原因的分析,主要解決"為什麼"的問題。因果分析就是在研究對象的先行情況中,把作為它的原因的現象與其他非原因的現象區別開來,或者是在研究對象的後行情況中,把作為它的結果的現象與其他的現象區別開來。

因果性是自然界現象之間普遍的和基本的聯繫。雖然,在宇觀世界、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因果律的表現形式各異,但是,因果律的存在是確定無疑的。古典歸納邏輯的'求因果五法" 就是分析因果聯繫的最簡單模式。

可逆分析

可逆分析是解答下述問題的一種分析方法:作為結果的某一現象是否又反過來作為原因,從而產生原來是原因的那一現象呢?

自然界裡有些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繫是不可逆的,例如太陽上出現黑子、耀斑的劇烈活動,會引起地球上短波通訊突然中斷、氣候異常、心肌炎和血管梗塞的發病率提高。可是,後者不可能又反轉過來影響太陽黑子、耀斑的活動。然而,自然界有些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繫卻是可逆的,而認識這種可逆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1820年,丹麥物理學奧斯特觀察到沿導線流動的電流會使附近的磁針發生偏轉。法國物理學家安培在奧斯特之後繼續這方面的研究、他發現通電的螺線管具有與磁棒相同的作用。這就是說,電可以轉化為磁。據此,英國的法拉第發問:"由電可以產生磁,那能否反過來由磁產生電呢?經過九年的探索,他終於在1831年概括出電磁感應定律。由此可見當一個過程發現後,可逆分析法幫助我們去探討逆過程是否成立。這樣,科學發現就可能以對偶形式出現,大大開拓我們的視野。

系統分析

系統分析是一種動態分析,它將客觀對象看成是一個發展變化的系統。系統分析又是一種多層次的分析,它把對象看作是一個複雜的多層次的系統。比如,認識大氣對流層系統、人體生理系統、工程技術系統、環境控制系統、交通運輸系統、軍事系統等等,都要採用動態的、多層次的系統分析法。

從分析的對象角度來劃分,分析法還可以分為,概念分析法、文獻分析法、調查分析法等等。

概念分析法

簡介

概念分析法也稱術語分析法,它是指研究確定術語所表示的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研究方法。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其內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對象的特有的屬性;其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一切事物。概念分析法主要是基於概念之間的全同關係、屬種關係、交叉關係、全異關係等各種關係及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來表示概念。

使用規則

應嚴格區分某一概念(術語)的客觀內容和可能出現的主觀曲解。概念是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對立統一,是抽象 與具體的對立統一,是確定性與靈活性的統一。概念所反映的對象來自於客觀世界,它不依賴於人們的認識而存在。我們要用全面、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概念(術語)。如"革命"一詞,最初的解釋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而現在人們認為它是人類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活動。又如"市場經濟"原來被認為只是資本主義國家才有的。

應比較中外文有關概念或術語異同點。比如圖書館學、情報學、信息管理學均起源於西方國家:20世紀初圖書館學概念引入我國,情報學起源於西方國家,20世紀50年代情報學在國內出現。由於對於Information,Intelligence,Library and Information等在翻譯和認識上的差異,情報學、圖書館學與信息科學等學科間的關係問題一直糾纏不清。《圖書館學、情報學與信息科學、信息管理學等學科的關係問題》[1]對信息、知識、情報及圖書館等概念進行了比較分析,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信息科學是個大學科群,包括圖書館學、情報學、信息管理學等;信息管理學是信息科學與管理學的交叉學科;圖書館學與情報學基本重合。

文獻研究法

簡介

文獻研究法是指通過閱讀、分析文獻得出對主、客觀事物認識的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通常不與研究對象進行直接的接觸,而是通過文獻來間接地對研究對象的本質和規律進行研究。它包括文獻計量學法、引文分析法等。

簡單地說,文獻是記錄知識的一切載體(GB3792.1-83,文獻著錄總則)。它由文獻信息、文獻載體、符號系統和記錄方式四部分組成。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將文獻分為不同的類型:從出版或加工的形式,可以將文獻分為圖書、期刊、專利文獻、標準文獻、會議文獻、產品樣本、檔案文獻、"灰色"文獻等;從文獻加工層次,可以將其分為一次文獻、二次文獻、三次文獻。隨着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文獻的數量和質量都在不斷提高,為人們利用這種方法展開研究活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優缺點

文獻研究方法有這樣的優點:一是研究對象不易受影響;二是相對的低花費;三是保險係數大,無反應效應;四是實用於縱貫式分析;五是可使用大樣本。其不足之處是:其一不準確性;其二不完整性及不可得性;其三抽樣誤差顯著;其四語詞行為的局限性及布局的不標準;其五編碼困難。Library and Information等在翻譯和認識上的差異,情報學、圖書館學與信息科學等學科間的關係問題一直糾纏不清。《圖書館學、情報學與信息科學、信息管理學等學科的關係問題》[1]對信息、知識、情報及圖書館等概念進行了比較分析,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信息科學是個大學科群,包括圖書館學、情報學、信息管理學等;信息管理學是信息科學與管理學的交叉學科;圖書館學與情報學基本重合

使用規則

應適當選擇所需的文獻。現在是一個信息膨脹的時代,大量的文獻都可以為我們提供相應的信息。我們要從大量的文獻當中找到適合研究目標的文獻,特別是要注意選取第一手的原始材料、相對權威的信息源、完整和系統的文獻材料。對於歷史文獻要注重進行考據工作,要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不能泥古守舊。如法國學者喬治勒費爾(1874-1956)為撰寫《法國革命時期的諾爾郡農民》一書,查閱了1066份公證人記錄和大量的其他文獻,編制了200多頁統計圖表,深入論證了大革命時代諾爾郡的農村狀況。

應恰當確定某類文獻中所要觀察的項目。文獻中含有大量的信息,我們要確定所要觀察的是哪些項目,這樣才能避免其他信息的干擾。如我們要研究某類學術期刊的作者情況,只要從文獻中找到相關著者的信息即可,沒必要對其他的信息進行採集。這樣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保證想獲得的信息不被其他的信息污染。 應列出觀察項目的分布表。為了在觀察時做到心中有數,我們通常要在調研文獻前確定一些標準,對觀察所要獲取的項目確定下來,以此來指導以後的觀察活動。如以與《紅樓夢》相關的文獻為對象展開研究,可以根據文獻推出的年代為總線,把各個時代的文獻根據文獻的種類、作者、發表時間、主要觀點、發文和語種、作者所在地區、作者所在的工作機構、文獻的題名等項目為觀察內容。通過對信息的分類、匯總、統計,可以發現《紅樓夢》的研究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應歸納、統計和分析有關的事實、術語、數據等。由於人們研究的角度不同,研究者的認識不同,對於一些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解釋,從而形成許多種概念。如對於某個概念,在不同的年代,由於人們認識水平的不同,各個學科的學者都會從各自的研究出發提出各種不同的定義。文獻研究就是要以眾多的定義作為研究的基礎,對它們進行歸納、分析,找出其共同點。

應在分析的基礎上得出有關的觀點、結論等。通過對大量文獻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到許多目的性很強的數據。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我們要利用類比、歸納、統計等方法,從普遍的事實和數據中找到共性的內容,然後運用邏輯的方法對其進行一定的抽象,最終形成一定的理論觀點或結論。《南京大學在西方圖書館學,中國本土化過程中的貢獻》[2]這篇文章通過對大量文獻的調研、分析和匯總,發現了南京大學在開設圖書館學相關課程、創辦最早的圖書館學專業、創辦最早的圖書館學期刊、籌建中國圖書館協會、培養圖書館學專門人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它在西方圖書館學中國本土化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調查分析法

簡介

調查法是指研究者通過實地面談、提問調查等方式收集、了解事物詳細資料數據,並加以分析的方法。這種方法通常用來探測、描述或解釋社會行為、社會態度或社會現象,較多地被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人員大量使用。根據調查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調查方法分為郵遞調查、面談調查、電話調查、網絡調查等;根據調查對象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個案調查法、重點調查、抽樣調查、專家諮詢法(德爾菲法、頭腦風暴法)等。

使用規則

(1)應精選有代表性的調查對象,以此舉一反三、推而廣之。由於事物或調查對象的複雜性和各種條件的限制,毫無遺留地對研究對象的一切方面、一切過程進行調查是很困難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因此,在全面性的基礎上要堅持典型性的原則,要精選代表性的調查對象。如要調查一個城市的中學生上網現狀時,可以從地域、年齡、性別、家庭特點、學校的現狀等方面來選擇一定的被調查對象,進行一個抽樣調查。最後通過對數據進行科學的處理來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

(2)應精練提問,不含糊,節省被調查者的時間。這主要是指對調查者的提問要求精練,這樣既可以節省被調查者的時間,也有利於將產生含糊不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問卷設計時應儘量運用通俗的語言,內容要單一。如被調查的父母,一個是教師,一個是工人,如你的問題設計成"你的父母是工人嗎",會使他無從回答,從而導致結果不準確。

(3)應客觀、誠懇、靈活地開展調查,不要具有故意的傾向性。人們對問題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問題措詞所表現出來的誘導性的影響,這會影響到被調查者獨立思考,進而會帶來調查結果的失真。所以問題要客觀、靈活。例如:

"您不吸煙,是嗎?"

"醫生認為吸煙對身體有害,您認為呢?

"您對吸煙這種不良現象怎麼看?"

在上面的例子中,第一種會讓被調查者產生"是的,我不吸煙"的傾向;第二種同樣會讓被調查者回答"吸煙有害健康";第三種情況已經對提問做出了價值判斷。這樣的話,調查對象回答問題時往往不會把自身的真實看法表達出來。

(4)設計的調查項目應能用來收集所需的專門研究資料,不要列出與研究題目無關的問題。如果在調查項目中設計與研究目的無關的內容,既浪費被調查者的時間和精力,也會為以後的數據處理帶來麻煩。

(5)在限制回答的調查表中,所列的選擇答案必須是互相排斥、不重複和交叉的。如果調查對象遇到互相排斥或交叉的情況就無法做出選擇。例如:

請問你的年齡?

口20周歲以下 口20至40周歲 口40至60周歲 口60周歲以上

以上答案中,第二個答案和第三個答案、第三個答案和第四個答案明顯存在重疊。應改為:

口20周歲以下 口20至40周歲 口41周歲至60周歲 口61周歲以上

(6)在問卷中,應從一般性的提問到具體的提問。在設計問卷時,要合理安排所提的問題,通常要有一個遞進的過程,一般性問題放在前面,最重要的問題放在中間,後面放一些被調查者可以自由發揮的題目。這樣比較符合被調查者的心理活動狀況,進而提高調查的效果。

比較分析法

簡介

比較分析法是指對同類事物進行對比,分析其異同,進而判斷其優劣的研究方法。在信息分析研究的過程中,比較分析法是研究一切事物生動有力的普遍的邏輯方法,是進行分析、綜合和推理等其他方法的基礎。它實質上是對事物的某些特徵或屬性進行研究,並且總是從剖析、對比事物的個別特徵和屬性開始。比較分析法可以分為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兩種,前者是對同一事物不同時期的狀況的特徵進行比較,從而認識事物的過去、現在及其發展趨勢;後者是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部門的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差距,判斷優劣。

作用

比較分析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運用比較法可以揭示出不易直接觀察到的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其次,比較分析法可以用來追溯事物發展的歷史淵源並確定事物發展的歷史順序。如對生命起源和進化、天體演化史、海陸變遷、人類社會的變遷、社會制度的更迭等的研究,必須用比較分析法來找出事物發展的歷史脈絡。再次,比較分析法的運用可以對事物進行定性的鑑別和定量的分析。任何事物的質和量的確定都是以一定的參照物為基礎的,只能通過比較才能對事物進行定性或定量的測定。

使用規則

應選擇真實可靠的比較性資料。現在,不同的信息傳播渠道、不同的傳播源為我們獲得資料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也可能帶來"信息污染"。我們在獲取資料時,要儘可能取得第一手的資料,對於間接得到的信息要進行識別。大量的數據和相關材料是進行比較的基礎,只有真實可靠的材料才可能保證最終結果的正確。

應選擇具有可比性的比較資料。對象的可比性通常包括時間可比性、空間可比性和範疇可比性。時間可比性是指所比較的數據、事實和情況應當是同時或同期的;空間可比性是指要注意到國家、地區、單位上的差別;範疇可比性是指比較事物的屬性、層次和範圍是相同的。如一個人與一頭牛、一所重點大學與一般的中等職業學校、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等,都不具備可比性。中國西部與美國西部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資源和人文情況等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因此兩者有很好的可比性。

應確定統一的比較標準。不管是同類還是異類對象的對比都是有條件的,即要用同一種單位或標準去衡量。沒有統一的標準,就無法比較,或者是無法確認比較的結果。如把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從無機物、有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的角度來比較就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信息檢索導論》[3]在研究DC與USMARC時,從著錄格式、著錄對象、著錄主體、顯示方式、產生途徑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從中找出了兩者的不同之處。 應進行事物現象的比較,更要進行內容的比較。科學研究中的比較,關鍵是如何從表面上差異極大的事物之間,找出其本質上的相同之處;在表面極為相似的事物之間找到其在本質上的不同,即異中求同,同中求異。黑格爾曾指出:假如一個能見出當下顯而易見之異,譬如,能區別一枝筆和一隻駱駝,則我們不會說這個人有什麼了不起的聰明。同樣,一個人能比較兩個近似的東西,如橡樹與槐樹,或寺院與教堂,而知其相似,我們也不能說他有很高的比較能力。我們要求的,是能看出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

應力求全面地進行比較。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要全面認識事物間的異同,需要通過多項指標的對比。如現在的一些科研部門或高校,只是通過發表文章的數量來評價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而不是考慮發文的質量和科研人員所在的科研領域的特點等其他因素。這樣的結果操作性很強,但其最終約結論很難令人信服。

葉繼元.南京大學在西方圖書館學中國本土化過程中的貢獻,中國圖書館學報,2002(5):17-20

葉繼元.信息檢索導論.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59-61

合理性原則

概括分析的不同類型,相對來說還是不太難的,而探討分析的合理性原則,卻是個更加艱難的問題。究竟如何進行分析才是合理的、有效的呢?我們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原則:

1.分析必須達到最基本的成分(或者說最簡單的因素)

為了認識一個事物的複雜成分,必須將事物分析到構成它的最基本成分,然後分別加以考察。因為只有分析到構成事物的最簡單因素,認識這些因素在質上和量上的不同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樣事物的複雜性才會充分暴露出來。所謂最簡單的因素,這是相對的,它是相對於研究的課題來確定的。探討微觀世界,要分析到基本粒子或更深的層次,但是,如果我們所要分析的是宏觀低速的現象,那麼,分析微觀基本粒子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必要的。

2.分析必須是對研究對象的重新認識

分析是在原有綜合的指導下進行的,人們總是依據一定的理論去分析對象。但是,分析並不是已有理論的演繹,而是對研究對象重作具體深入的研究。比如,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在分析黑體輻射問題時,他是以經典物理學為指導的。普朗克為分析黑體輻射,經典物理學的所有理論和方法他都試過,但都失敗了。這使他認識到,必須拋棄經典物理學關於能量是連續的傳統觀念。普朗克認為,物質輻射(或吸收)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單位(能量子)的整倍數,因此,能量還是連續的。普朗克開創了量子論的歷史。由此可見,普朗克如不以經典物理學作為指導,不可能開始黑體輻射的研究,也不能發現經典物理學的局限性而提出量子論。但是,從經典物理學是不可能演繹出量子論的。

愛因斯坦接受了量子論,1905年,他提出了光量子理論。但是光量子論也不是由量子論直接演繹出來的。經驗科學必須面對經驗事實,愛因斯坦以普朗克的量子論為指導,分析光電效應的經驗事實而提出光量子論。

麥克斯韋認為光的本質是一種電磁波。赫茲幾乎在發現光電效應的同時又發現了電磁波,論證了它與光的一致性.電磁波的發現使光的波動說統治了物理學界。愛因斯坦分析了光電效應現象,認為光的波動說不能解釋光電效應。因為按照波動說,光是-種波,它的能量是連續的,和光波的振幅--也就是光的強弱有關:而和光波的頻率--也就是光的頗色無關。但是,在光電效應里,很強的紅光卻打不出電子來。愛因斯坦認為,如果光和原子、電子一樣,也是一個個粒子,可以稱為光量子的話,那麼,光的能量是不連續的,只有光量子的能量達到一定的值,才能從金屬表面打出一個電子來.普朗克的公式是:

E(能量)=h(普朗克常數) ×ν(光的頻率)

顯然,光量子的能量只同光的頻率有關,所以,微弱的紫光就能打出電子來。愛因斯坦的光量子論,作為對光電效應現象的理論分析的結果,它並不是原有理論的演繹而是對光的重新認識。如果分析不是這樣進行,那麼,分析就不可能是科學發現的有效方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