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效应
分离效应是中国的一个文化术语。
汉字是用于记录汉语,进行书面交流,传承民族文化的书写符号系统[1],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书法艺术[2]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内涵。
目录
名词解释
在管理心理学中,人们把分离因素引起的心理效应现象,称之为分离效应。
这种现象在现代女性中尤为突出,经调查有 33.3% 的女性有过跳槽经历。 在学校这种现象也十分明显。美国心理学家 R ·布什对此进行了研究( 1970 年)。他认为在大多数学校系统中,那种论资排辈制度使得很多决心献身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的年轻教师大失所望。因为新教师最缺乏经验,但是给他们教的班或学生总是最困难的,因此,他们的负担最重,压力也最大,而且工作上的失误常常受到最严厉的批评,再加上继续教育的学习任务以及各种社会兼职工作,真的压得他们气都喘不过来。在这种名誉、地位、经济收入等总是处于最下等,工作、压力等总是处于最强时,新教师常常会莫名地感到茫茫长夜何时休的感觉,因此,工作热情慢慢地减低了,积极性也没了,出现了一种想分离的力量。心理学家柯莱 1970 年的观察研究指出,工资的差别可能是聘用新教师的一个因素,但是在决定离职上它是极不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老教师没有年轻教师工作有成效,以及“消极人际关系”等心理因素,也有十分明显的效应。
分离效应的产生
分离效应真的像这两位专家分析的那样产生的吗?其实,产生的因素还要复杂的多以下几方面因素都是产生分离效应的重要因素。
一是感觉不好。在原单位工作也说不上什么不好,但总的感觉总不是最好,有自我实现感缺乏的原因、有个性无法表现的原因、有人际关系不合的原因、有工作不甚适应的原因、有有劲使不出的原因、有被压抑的感觉、有被压在最低层的感觉、有被性骚扰的感觉,等等,一句话,感觉不好,因此,总想换换新环境,以求感觉更好些。因此就产生了分离效应。
二是外面的世界太精彩。由于对外面世界的陌生好奇,未有体验,总是梦有美境。因此,总想到围城外面去闯荡,去发迹。这种以为外面世界总精彩的内驱力就促使他去外面大干一场,并认为在外面有自己的用武之地,能出人头地。因此就产生了分离效应,大胆地离开了原单位。
三是积累经验,寻找最佳发展空间。一般招聘单位在招聘条件中往往会写有 3 年或以上的工作经验这一条。这实际上也为这些人寻找比原单位更好工作或待遇提供了优越条件。因此许多人不愿意长期从事某项工作或长期呆在某一单位。有时也确有“外来和尚会念经”的现象,因此,大家都争相去当外来和尚。目前许多单位引进人才中就有这种现象,以致原单位的一些优秀人才流失,即产生分离效应。当然,这里更重要的还是这些人想到外面再去锻炼,给自己再施加压力,从而迈向更高台阶。
四是厌倦原有工作。许多工作常常是机械单调,缺乏兴味、缺乏挑战性,也无发展空间。这种对工作厌倦的心理,就会迫使人们去寻找自己感到更有乐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也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因此,也会产生分离效应。
五是工作压力过大。正如 R ·布什研究的那样,许多想分离出走的人多是压力过大,而待遇过低。这对产生分离效应是很重要的因素。
六是双向选择的人事制度。在过去“人才单位所有制”年代,如果有上述这些主观因素要想分离也是办不到的,当然会产生分离因素,造成消极怠工等现象,但不可能产生跳槽这类分离效应现象。而现在人才可以流动,可以双向选择,因此,也为产生分离效应提供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 ↑ 【每日积累】汉字的概述?汉字的特点是什么?,搜狐,2021-06-26
- ↑ 中国书法:一门古老的艺术!,搜狐,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