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分解者是漁業資源學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謀生,漢字[1]便是一種寄託,哪怕是一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像磁鐵般地吸引着你,讓你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因為那中國人的情思已經濃縮為那最簡單的橫豎撇捺[2]

目錄

名詞解釋

分解者(decomposer)是生態學名詞,指以動植物等生物的遺體、殘骸、糞便等為食的那些生物。

分解者在生態系統中不斷地體現自身的分解作用,把複雜的有機物質逐步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最終以無機物的形式回歸到環境中,成為自養生物的營養物質。 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的必要組成成分,它維持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正常進行,以保證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穩定。

1942年,「分解者"的概念由林德曼提出。其原文為「可將異養性的細菌與真菌(是腐食能量消費的主力)稱為分解者以方便區別動物消費者」。林德曼從能量流動的角度來定義消費者與分解者的。林德曼認為,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最後,就是分解者的分解過程,它將化學能轉化為熱能。

2017年,Reece給出了衡量分解者的標準。Reece等人認為,衡量分解者的標準是體外消化和吸收。即向體外分泌酶來消化有機物並吸收有機分子,不需要將食物攝入到體內消化。他們認為原核生物(常見的有細菌、放線菌)和真菌才是分解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