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洛茨基
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 |
本名 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 所屬國家 俄羅斯 任期 1917年11月8日-1918年3月13日 總理 弗拉基米爾·列寧 前任 米哈伊爾·特列什岑科 繼任 格奧爾基·契切林 蘇俄軍事和海軍事務人民委員 任期 1918年3月13日-1925年1月15日 總理 弗拉基米爾·列寧 前任 尼古拉·波德沃伊斯基 繼任 米哈伊爾·伏龍芝 |
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俄語: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羅馬化:Lev Davidovich Trotsky,俄語發音:[ˈlʲɛf ˈtrotskʲɪj];1879年11月7日-1940年8月21日),本名列夫·達維多維奇·布隆施泰因(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Бронштейн),是一名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和作家,是布爾什維克黨主要領導人、十月革命指揮者、蘇聯紅軍締造者和領導者、第三國際創建者、第四國際創建者和精神領袖,被列寧稱為「最崇高的同志」。[1]
目錄
簡介
十月革命時,擔任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中央政治局委員、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蘇維埃俄國建國之後,他擔任蘇俄外交人民委員、俄國立憲會議議員,後任蘇俄軍事和海軍事務人民委員、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建立了蘇聯紅軍,並出任總司令,被譽為「紅軍之父」。他帶領和組織布爾什維克贏得了俄國內戰(1917年-1923年),並成為這一勝利的精神象徵。列寧在1924年去世後,他在1927年的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五次代表大會被斯大林排擠出蘇共領導核心,後流亡海外,1938年組建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第四國際),1940年8月20日被斯大林派人刺殺於墨西哥城,次日去世。
托洛茨基自視為「布爾什維克列寧主義者」、正統馬克思主義的擁護者和革命馬克思主義的倡導者,他提出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被稱為托洛茨基主義。
早年(1879–1902)
列夫·達維多維奇·布隆施泰因,1879年生於沙俄赫爾松省亞諾夫卡村(今屬於烏克蘭別列斯拉夫卡)一個富足的猶太農民家庭。在敖德薩與工業城市尼古拉耶夫受中高等教育。1896年,轉到工業城市尼古拉耶夫城上學時,開始從事工人運動,組織「南俄工人同盟」,並在工人中間進行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宣傳工作。因參加革命活動,於1898年1月的大搜捕中,「南俄工人同盟」被破獲,托洛茨基不久被捕入獄,並放棄了原本取得數學學位的目標。在等待沙俄法庭判決的兩年時間內,被關押在布特爾監獄,在獄中,托洛茨基研究了共濟會,並逐漸地接受了歷史唯物主義,在獄中的第二年(1899年),托洛茨基初次聽說了列寧的名字,且仔細研究了列寧在那不久前出版的書籍——《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並舉行了由拉比主持的按猶太宗教儀式進行的婚禮,與年長7歲的亞歷山德拉·索科洛夫斯卡婭結婚。1900年,被判處流放東西伯利亞四年。離開監獄開始進行第一次流亡時,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了托洛茨基的基本世界觀和思維方法。婚後索科洛夫斯卡婭跟隨列夫·布隆施泰因去了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省的流放地,1901年、1902年長女、次女出生。
革命生涯(1902–1917)
一次流亡
1902年春,在流放地閱讀了幾份用複寫紙印的《火星報》和列寧的《怎麼辦》,深受啟發。1902年夏天,決定逃出流放地,去參加《火星報》的革命活動,列夫·布隆施泰因在妻子同意下,離開了妻子與兩個女兒,使用了一位來自敖德薩姓「托洛茨基」的獄友的護照逃離流放地。他的兩個幼女後來由他在故鄉亞諾夫卡村生活富裕的父母撫養長大。托洛茨基在薩馬拉、基輔、哈爾科夫、波爾塔瓦等地從事革命活動,並給《火星報》撰稿。1902年年底,托洛茨基按照《火星報》編輯部討論的意見,去巴黎從事爭取俄國僑民活動,托洛茨基熱烈擁護列寧的主張,曾被人安上綽號「列寧的棍子」。並在英國倫敦加入了由普列漢諾夫、列寧、馬爾托夫主持的《火星報》編輯部。1903年托洛茨基在巴黎結識了歐洲大銀行家日沃托夫斯基的女兒納塔莉亞·謝多娃。不久二人在巴黎結婚成為終身伴侶,在1906年與1908年生了兩個兒子。
1903年7月托洛茨基以代表身份參加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會後不久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裂為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兩個派別時,托洛茨基因和馬爾托夫的關係良好,所以加入了孟什維克,並積極參加為馬爾托夫主持領導的新《火星報》撰稿,但普列漢諾夫稱列寧為「馬克西米利安·列寧」(馬克西米利安是羅伯斯庇爾的名字)、批評列寧的路線是「雅各賓主義」,孟什維克維克與布爾什維克關係進一步惡化,孟什維克逐漸右傾。見狀,1904年4月,托洛茨基申明脫離新《火星報》編輯部,此後,托洛茨基逐漸疏遠孟什維克,1904年9月托洛茨基宣布脫離與俄國自由派結盟的孟什維克,與其絕交。從此直到1917年,托洛茨基一直是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之外的中間派。
1905年俄國革命
1905年,一得知沙俄爆發了大罷工,即將爆發革命的消息,托洛茨基立即於二月潛回,先在基輔,並在十月罷工的高潮期間來到彼得堡從事報紙新聞工作,以推動1905年革命形勢發展,後以揚努夫斯基的化名當選為聖彼得堡蘇維埃副主席,蘇維埃主席被捕後,11月26日到12月3日當選為蘇維埃主席,開始領導聖彼得堡蘇維埃的工作。這時,他被譽為「蘇維埃的思想領導者」,當時列寧對此的評價為「托洛茨基是以自己不倦的和出色的工作贏得這一點的」。12月3日被捕入獄,被關進"十字"監獄,後又先後被轉移到彼得保羅要塞,判前羈押所,解犯羈押監獄等地。在獄中,他研究了地租理論和俄國社會關係史。更重要的是,托洛茨基開始醞釀他的「不斷革命」的思想,這些早期思想後來發展成為具有理論學說的「托洛茨基主義」。
二次流亡
1906年,寫成了題為《總結與前瞻》的長文,以「總結」1905年俄國革命為名,第一次論述了「不斷革命論」。1906年11月,被判終身流放。去往流放地時,托洛茨基假裝患上了坐骨神經痛,被送進了醫院「治療」,「治療」過程中抓住機會又一次逃出了沙皇警察的魔爪,在一位農民的幫助下到達烏拉爾,乘上了列車回到彼得堡,後考慮到安全問題又離開彼得堡前往芬蘭暫居,不久又搭乘一艘開往瑞典的輪船,抵達斯德哥爾摩,開始了長達十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
1907年1月,托洛茨基開始了十年國外生涯,此後穿梭於倫敦、柏林、維也納、蘇黎世、巴黎等歐洲各個城市,成為流浪的革命家。後來認識了弗蘭茨·梅林、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等著名的德國革命家。羅莎·盧森堡和托洛茨基一樣,反對孟什維克的觀點,但又以懷疑的眼光看待布爾什維克的活動,希望看到俄國革命運動歐洲化。
1907年4月下旬,以梯弗里斯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在倫敦召開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五次代表大會,在會上,托洛茨基認識了高爾基,作了有關無產階級在資產階級革命中作用的講話——「這一講話在十月革命後曾作為布爾什維克對待農民及資產階級態度的典範一再出版」,並儘量彌合布爾什維克、孟什維克兩派的分歧,維持黨的統一。1907年8月,托洛茨基參加了第二國際斯圖加特代表大會。1907年10月,托洛茨基移居維也納,開始在這裡等待革命浪潮的到來。在這期間他認識了布哈林。1908年10月,托洛茨基在維也納辦起了俄文報紙《真理報》,這份報紙一直通過一系列手段被一批批的運往俄國。托洛茨基還深入研究了工商業興衰與工人運動的關係。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托洛茨基因為自己俄國人的身份離開奧匈帝國去了瑞士。同年11月19日托以《基輔思想報》軍事記者的身份前往法國,移居巴黎,並開始為《呼聲報》,也就是《我們的言論報》竭力工作,在報紙上創作了大量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和揭露帝國主義戰爭無盡危害的文章。托洛茨基站在反戰的國際主義一邊,主張革命反對戰爭,但反對列寧的「變現代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使本國政府在帝國主義戰爭中失敗」的主張,但後來也在《必須立即從實際上統一起來》里寫了「我認為「聯合」組織和布爾什維克組織之間現在並沒有任何原則上或策略上的意見分歧。「托洛茨基加入布爾什維克後,對之前的政治主張進行了自我檢討和改正。對自己的「調和主義」,十月革命後托洛茨基是承認的。他在1921年12月6日的給奧里明斯基的信中說道:「關於對俄國社會民主黨各派的估計,關於各派別的鬥爭等等的文章,「顯然是錯誤的」」,這也得到了列寧的原諒。德國社會民主黨的議會黨團在議會中投票贊成戰爭撥款,支持德國政府「保衛祖國」,從而違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隨後多國孟什維克支持護國主義政策的行為,也讓托洛茨基從搖擺不定,轉而傾向布爾什維克。1915年9月5日到8日,齊美爾瓦爾德的會議召開,由列寧為首的革命派和和平主義派經商討後艱難地達成了一致,雙方的宣言草案由托洛茨基起草。1916年9月,托洛茨基的《我們的言論報》被法國當局查封,法國政府以一系列理由為藉口,宣布將托洛茨基驅逐出境,托洛茨基被迫前往西班牙。在那裡順便學習了西班牙語和西班牙歷史,接着又被西班牙當局押送上船赴美國,1916年12月25日,托洛茨基從巴塞羅那港出發,踏上前往美國紐約的輪船,年底抵達美國,加入在紐約由布哈林主辦的俄語報紙《新世界報》編輯部。托洛茨基還活躍在紐約和費城一帶,到處演講,做革命鼓動工作。
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的消息傳來後,托洛茨基更是活躍,急忙辦理回國手續,1917年3月27日,托洛茨基打算離美回國,在得到英國當局的不干涉保證後,打算取道英國回國,卻在哈利法克斯港被英國海軍以「德國間諜」的理由逮捕,帶去亞默斯集中營關押。關於一封談到托洛茨基在加拿大被捕原因的英國電報,列寧的《真理報》寫道:「托洛茨基——一九〇五年彼得格勒工人代表蘇維埃的前主席,獻身革命事業幾十年的革命家——同德國政府所津貼的一項計劃有聯繫,這怎麼能使人相信呢,哪怕是一分鐘?這分明是對一個革命家驚人和無恥地誹謗。」被加拿大的英國當局扣留了一個月後,俄國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外交部長米留可夫迫於布爾什維克壓力,要求英國政府釋放托洛茨基。5月17日托洛茨基回到俄國後,在芬蘭車站收到了隆重歡迎,且當即被推為彼得格勒蘇維埃執委之一,並參加「區聯派」。二月革命的形勢使托洛茨基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他在對待革命的看法上逐漸同孟什維克劃清界限,並向布爾什維克靠攏,隨後托洛茨基完全贊同列寧的《四月提綱》和布爾什維克的政策,在十月革命之前的1917年6月,受列寧邀請,決定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之後由於公開表示支持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領導人的主張,在7月23日被臨時政府逮捕入獄,二度被關進了「十字」監獄,法庭給了他和列寧、季諾維也夫同樣的罪名——曾加入「德國間諜組織」,是「德國的奸細」。入獄期間區聯派併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托洛茨基以第三高票當選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得票數僅次於列寧和季諾維也夫(少列寧兩票)、之後又當選布爾什維克黨第一屆政治局委員。托洛茨基在9月初獲釋,出獄後當選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該職位是十月革命的最高領導人,托洛茨基也成為布爾什維克主要領導人之一。此後,托洛茨基先是在布爾什維克是否要參加預備國會的問題上支持了列寧。在10月10日列寧主持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央會議上,托洛茨基站在少數派一方支持列寧發動革命,表現了對列寧主張的積極擁護。列寧當時也說:「好極了,托洛茨基同志!」,十月革命前夕,托洛茨基對工人代表議會中的質詢做了巧妙答覆(托洛茨基說他「代表蘇維埃」宣布沒有任何武裝行動的決定,但他作為布爾什維克黨的中央委員當然沒有義務承認黨中央的機密決定;蘇維埃作為工人民主政治機關的決議是公開的,而黨中央有權保留機密決定;但托洛茨基不止於此,他補充說道:「如果事變的進程迫使蘇維埃決定武裝行動,那時工人和士兵一定會像一個人似的站出來響應蘇維埃的號召。」)。這樣的答覆——既保守了即將起義的軍事秘密,又鼓舞了革命者的戰鬥意志,同時嚴格遵循現代民主與公開原則,這些政治答覆被波蘭人多伊徹譽為「外交辭令的傑作」,不久後工人們便開始滿懷信心地向着蘇維埃政權進軍。
十月革命
對於十月革命這場20世紀最重大的社會革命,托洛茨基是做過重大貢獻的,並贏得了不朽的歷史地位。托洛茨基因職務便利多次提供重要幫助,例如,他曾以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的名義簽署命令讓工人到塞士特洛勒茨克武器製造廠直接領取武器,這一舉措讓支持布爾什維克的工人們迅速獲得了大量武裝。作為以後對手的斯大林也在1918年評價說:「起義的一切實際組織工作是在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托洛茨基同志直接指揮之下完成的。我們可以確切地說,衛戍部隊之迅速站在蘇維埃方面來,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工作之所以搞得這樣好,黨認為這首先要歸功於托洛茨基同志。」
領導蘇俄(1917–1922)
十月革命勝利之後歷任外交人民委員、軍事人民委員、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鐵道人民委員。
1917年到1923年間,在蘇聯國內戰爭中組織、領導蘇聯紅軍對抗支持沙皇的白軍,對內戰勝利和蘇聯反抗美國、英國、法國、波蘭、日本、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中國等十四國武裝干涉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內戰和武裝干涉結束後,托洛茨基與布爾什維克中央組織策劃了對波蘭的反攻,結果在華沙城下遭到了巨大的失敗。
列寧在1922年12月至1923年1月間口授《列寧遺囑》,其中他談論其同志的個人特質,特別是托洛茨基和斯大林。他建議開除斯大林的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職務,認為後者不適合該職位。相反地,他推薦托洛茨基擔任該職位,形容他是「現在的中央委員會中最有才能的人」;他強調托洛茨基優秀的智力,但同時批評其自信和過分傾向行政事務。
路線之爭
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主張俄國內戰勝利後,應以先支援其他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為最優先路線,靠輸出革命以改善國際環境,以確保蘇俄無產階級政權得以在國際存活。一國無產階級建立政權對於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來說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在不發達國家的情況下,生產力的落後不能長期維持無產階級專政這種制度,對其他國家的輸出革命,對於維持無產階級政權本身,和帶來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從而幫助俄國,才能達到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條件,同時依靠工業專政、軟性剪刀差讓蘇俄發展為真正的工業化國家,從而多國建設社會主義。(不斷革命、世界革命、超工業化)。托洛茨基主義被認為是對正統馬克思主義和正統列寧主義的繼承和捍衛。
斯大林
斯大林則是以先鞏固建設完成蘇聯這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優先路線,認為一個國家可以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一國建成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後,有餘力再支援世界革命。
流亡海外及被殺
列寧去世後,托洛茨基和布哈林、斯大林、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李可夫並列為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主要的六名領導人。但在列寧病重和逝世期間,托洛茨基遭到了其他政治局委員的共同反對而失勢;至1927年10月,因為他極力反對斯大林的獨裁和官僚主義的政策,主張世界革命、捍衛列寧主義和無產階級而被斯大林開除出黨,斯大林大整肅後被流放、驅逐。先後流亡土耳其、法國、挪威直到墨西哥。1938年,他在墨西哥與支持者創建了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即第四國際,與斯大林控制的共產國際(第三國際)對抗。他先是住在墨西哥共產黨成員、著名畫家迭戈·里維拉和弗里達·卡羅夫婦的家中。因為和弗里達有染而搬到了幾條街之外的科瑤坎另一處房子,期間躲過多次暗殺。1940年8月20日,他被蘇聯情報單位特務拉蒙·麥卡德用冰鎬鑿入後腦,第二天不治身亡。這段故事在1972年被拍成電影《暗殺托洛茨基》,由英國影星理查德·伯頓飾演托洛茨基,法國影星亞蘭·德倫飾演殺手。
參考來源
- ↑ 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