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苏联缔造者)
列宁(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笔名。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苏联缔造,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广泛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也被世人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目录
人物简介
1870年4月22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列宁是他参加革命后的笔名。
列宁的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哥哥亚历山大因参加谋刺沙皇而被处死。在家庭的影响下,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
1888年,列宁回到喀山后,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1892年,他开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这时的列宁已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了。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狱,14个月的狱中生活后,于1897年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3年中,他开始使用“列宁”这个笔名,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并克鲁普斯卡娅结婚。
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转赴西欧,在德国创办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一份机关报《火星报》。
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列宁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一系列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阐明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听到沙皇垮台的消息以后,列宁立即返回俄国,积极准备
发动武装起义。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史称“十月革命”)的胜利。
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他领导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三次武装进攻和国内的叛乱,使苏俄的经济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
1918年列宁遭到暗杀,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列宁的身体从此开始恶化。列宁在晚年得了脑溢血症,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论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1923年,列宁病情开始恶化,并停止了一切政治活动。1924年1月21日,列宁不幸与世长辞,终年54岁。
人物生平
学生时代
1870年4月22日(俄历4月10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出生于沙皇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列宁是他参加革命后的笔名。
1887年6月底,列宁全家移居喀山,秋天列宁中学毕业后,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然而,不久他就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反对警察制度而被学校开除,并被禁止在喀山居住。
1888年,列宁回到喀山后,在那里参加了当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
1889年5月,列宁全家迁往萨马拉城。
1891年,21岁的列宁以校外生的资格通过了彼得堡大学的毕业考试。并被授予优等生毕业文凭。
成立组织
1892年,他开始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
1893年8月,列宁移居彼得堡。这时的列宁已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了一个共产主义者。
1894年写成《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对
民粹派的经济政治理论、特别是唯心主义世界观进行全面批判。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2月,他再次被捕入狱。
1897年2月,14个月的狱中生活后,被流放到东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3年中,他开始使用“列宁”这个笔名。
1899年,在流放地完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从而彻底清算了民粹派的错误理论。
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转赴西欧,赴瑞士日内瓦大学留学,然后又到斯图加特、慕尼黑、莱比锡、布拉格、维也纳、曼彻斯特和伦敦,从事反政府的职业政治活动。在德国慕尼黑他与马尔托夫合作创办了第一份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报纸《火星报》,然后先后在莱比锡、伦敦出版。期间他使用过很多别名,最终以“列宁”作为正式名。
1901—1902年,撰写了日后在俄国革命中极具影响力的《怎么办?》一书。该书明确表示反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批评党内的“经济派”路线,认为落后群体应接受先进群体的领导,要求把党建设成一个以“职业革命家”为先锋核心、有着严密组织纪律的机构(即民主集中制)。
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武装起义
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列宁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一系列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1906年被选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主席团。
1907年12月,革命失败后,列宁离开俄国,流亡在西欧的巴黎等地,在相对贫困的条件下坚持从事政治写作。为回应对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争论,他在1909年完成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日后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哲学原理。他忙于参加欧洲各地的社会主义集会活动,如1912年的布拉格代表会议。列宁曾在巴黎与社会主义革命者依涅莎·阿尔曼德相识,两人建立了秘密的情人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阐明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批评那些支持本国战争的社会民主党,声称第二国际已经死亡,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战争期间,他居住在奥地利波罗宁镇时,曾被当局短暂扣押。随后他于1914年搬到中立国瑞士的伯尔尼,后来又搬到了苏黎世。并且在1915年8月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也可能取得胜利。
1915年9月,他在瑞士参加了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齐美尔瓦尔德会议。列宁作为齐美尔瓦尔德左派的领导人,主张应把帝国主义战争转化为阶级战争,呼吁工人阶级借机发动内战夺取政权。而会议中的多数派否决了他的主张,认为应把会议纲领限制和平主义的范围之内。在第二次于瑞士的召开的反战会议中,他率领齐美尔瓦尔德左派重申主张,但最后只得到了一个妥协的宣言。
1916年春,在苏黎世完成了另一部理论著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在批判论敌考茨基的同时,也普及了后者在19世纪的正确观点。
二月革命
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俄罗斯帝国沙皇尼古拉二世逊位,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被彻底推翻,成立了以社会革命党和立宪民主党为主的各党派联盟俄国临时政府。同时彼得格勒也成立一个苏维埃。此时尚在中立国瑞士的列宁深知自己需要马上返回俄国,但由于邻国陷入了一战无法直接通行。尽管如此,瑞士社会民主党人弗里茨·普拉廷积极与德国当局协商,德国也希望能利用列宁缓解同俄国在东线的战事,于是同意协助列宁乘坐由德国安排的“密封列车”回国。列宁穿越德境后乘船到达瑞典,在瑞典社会民主党人奥托·格日姆伦、图雷·尼曼等人的帮助下,他顺利经过斯堪的纳维亚,于1917年4月16日乘坐火车到达彼得格勒的芬兰站。
列宁归国后迅速成为革命运动的领袖。他提出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指出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反对所谓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抗议其故意拖延立宪会议选举,并提出“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起初由于他政治上的左倾使党陷入了孤立,然而后来他的不妥协立场却使所有不信任临时政府的人把布尔什维克视为自己的盟友。而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社会革命党领导人克伦斯基等则污蔑列宁是德国派来的间谍。
十月革命
1917年7月,彼得格勒发生了“七月事件”,临时政府镇压了布尔什维克所支持的示威游行的工人和士兵,并宣布通缉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列宁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暂时放弃了武力夺权的想法。他潜伏至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里,继续指导革命斗争,8月9日离开俄国本土到达芬兰(当时处于半独立的处境),在此完成了《国家与革命》的写作。9月7日,俄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旨在推翻临时政府的政变,后者不得不向布尔什维克的赤卫队求援。政变最终被粉碎,而布尔什维克也借机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列宁分析了新的形势后,9月12-14日给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彼得格勒委员会和莫斯科委员会写的两封指示信里,明确提出了通过起义夺权的方案,并于同年10月7日从芬兰秘密返回彼得格勒。他起草了由党中央全会通过的武装起义的决议,于1917年10月24日夜间到达斯莫尔尼宫亲自指挥起义。
革命胜利
发动了十月革命,拥护布尔什维克的工人、士兵和水兵于次日凌晨2点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宣告推翻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人民委员会,并表示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并要求排除立宪民主党,建立清一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府,即“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1917年11月8日,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颁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听到沙皇垮台的消息以后,列宁立即返回俄国,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史称“十月革命”)的胜利。
统一权力
列宁发动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后,表示立即召开立宪会议,实现社会主义民主选举。同时打击资产阶级反对派报刊,打压立宪民主党。但由于占当时俄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普遍支持民粹主义的社会革命党(而大城市的工人则普遍投票给布尔什维克),结果社会革命党在立宪会议选举中以明显的优势击败布尔什维克胜出。列宁不愿看到革命果实丧失,表示“依靠民意,但也不能忘记步枪”,于1918年1月5日解散了在彼得格勒塔夫利达宫召开的立宪会议,并派军队驱散了反对解散立宪会议的示威者,随后称“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是反革命的口号,引起了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立宪民主党等党派的激烈反对。
为维护苏维埃政权打击反对阵营势力,1917年12月20日,列宁提议组建了一个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契卡)。任命捷尔任斯基为契卡主席。
1918年2月,中央委员会发表了《人民委员会告俄国劳动人民书》,列宁在《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法令中,亲手加入“资产阶级中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应编入挖壕营,受赤卫队负监视,反抗者枪毙。……所有敌方奸细、投机商人,暴徒,流氓,反革命煽动者,德国间谍,一律就地枪决。”等内容,赋予契卡机关拥有不经审判便可执行枪决的权力。
1918年9月,列宁公开声称要制造一场针对资产阶级反革命的“红色恐怖”,给社会带来了恐慌。不同学者的研究表明,从1917年到1922年间,被契卡绞死和枪决的人数可能达到数十万至数百万人。受打击者不仅仅是反对派的成员,还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民。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全家也于此时被枪毙。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及社会民主党人纷纷谴责列宁,孟什维克领袖马尔托夫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中派”领袖考茨基称布尔什维克党的执政为“恐怖统治”,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后成为孟什维克)普列汉诺夫也称列宁“成为新的罗伯斯庇尔”。
1918年1月14日,列宁在彼得格勒完成一次演讲后,和瑞士社会民主党人弗里茨·普拉廷共同乘坐一辆汽车,在经过一座桥上时,突然遭遇12名不明身份的枪手猛烈射击。普拉廷急忙将列宁的头部按在座位下,而他自己掩护列宁的手却被打得鲜血直流。事后契卡人员未能抓获枪击者,也未能确定杀手的身份。据后来移居国外的行刺者透露,组织这一行动的是沙科夫斯基公爵,他为这次行动赞助了50万卢布。
1918年8月30日,列宁在首都莫斯科郊外米赫尔松工厂对工人演讲后刚要踏上汽车,一位女性上前与其交谈,正在列宁回答她时,一支握勃朗宁手枪的手在三步远的近距离伸了出来,接着响起了三声枪响。第一发子弹击中列宁左肩,第二发击中他的左胸并穿颈而过,第三发却打中了正在与他谈话的女性。列宁当即倒地不省人事。恢复意识后他拒绝前往医院治疗,因为他认为可能会有下一次暗杀等待着他,遂被迅速带往克里姆林宫。第二发子弹的位置很危险,医生无法将其取出。子弹没有刺穿左肺,但由于血液流入肺脏,情况仍很紧急。而列宁依然继续工作,身体状况逐渐恢复。但此次暗杀事件给列宁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很多人相信他晚年的中风与此有关。她是社会革命党成员。事件发生不久后她就被契卡逮捕,卡普兰承认自己刺杀了列宁,并表示幕后无人指使,完全是个人所为,因为列宁是“革命的叛徒”。尸体被焚毁。
1938年2月,苏联当局曾一度宣称布哈林是幕后主谋,后来又在1988年2月为布哈林平反。由于暗杀过程的资料记载存在诸多疑点,部分学者认为真凶并非卡普兰而是另有其人,其中列宁的副手,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有重大嫌疑。在此案和契卡首脑Moisei Uritsky遇刺身亡后,斯大林提出了要进行“公开和系统的全民恐怖……对付那些要负责的人”。
建立苏联
1918年1月15日,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建立红军的法令,任命托洛茨基为军事人民委员和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1918年3月,列宁领导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第七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党正式更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同年颁布宪法,将国家的正式名称定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维埃俄国。
在1920年,列宁称苏维埃政权无法离开巴库的石油而生存,苏维埃俄国遂支持阿塞拜疆的布尔什维克势力,1922年3月,这三个国家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外高加索联邦。
布尔什维克上台后,俄国和德国仍然处于交战状态。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退出一战,布哈林则认为应继续进攻解放德国,托洛茨基则支持不战不和。起初列宁方案的支持者占少数故停战决议没有被通过,而随着德国军队的推进,部分领导人改变了立场,最终于1918年3月3日,同德国签署《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条约使波兰、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乌克兰、芬兰、格鲁吉亚等国纷纷独立,使俄国丧失了大片领土,激起国内民族主义者的强烈不满。左派社会革命党也因此借机与布尔什维克发生分裂,于同年3月退出了联合政府。
布尔什维克驱散立宪会议并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后,国内形势剧烈动荡,1918年春,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叛乱,控制了乌拉尔山附近的西伯利亚铁路。同年6月8日,社会革命党、立宪民主党和孟什维克在萨马拉成立了立宪会议委员会(后改称全俄临时政府),并控制了萨拉托夫、辛比尔斯克、喀山、乌法一带。11月,高尔察克在鄂木斯克成立西伯利亚政府,又于不久后发动政变推翻全俄临时政府,自封为“俄国最高执政”。同时联合南部的邓尼金,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尤登尼奇,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诸多国家的支持下,发起白卫军运动,对抗布尔什维克,俄国内战开始。列宁领导的人民委员会中央任命托洛茨基为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组建并领导红军,其中大量任用前沙俄时代的军官,对抗白卫军运动。
1919年,西线红军的波罗的海舰队击败尤登尼奇及英国舰队,东线红军在伏龙芝等人的指挥下击溃高尔察克的东路白军。
1920年,布琼尼、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率领红军击败邓尼金、弗兰格尔的南路白军。直到1920年10月,苏俄基本稳定了国内局势。
1918—1919年期间,欧洲连续发生了德国十一月革命、匈牙利革命、芬兰革命等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世界局势的顺利发展的引起列宁发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乐观情绪。他预测俄国革命的下一环将是德国革命,为援助西欧其他国家的工人运动,他希望能渗透进波兰并建立一个苏维埃政府,然后延伸到德国去支援那里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布尔什维克建立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而新生的波兰第二共和国领导人毕苏斯基则希望借机建立由中东欧国家组成的国家联盟,瓦解苏俄以阻挡其向西扩张,遂于1920年与乌克兰民族主义领导人西蒙·彼得留拉结为同盟并派兵进入乌克兰,占领基辅。双方发生摩擦引发波苏战争。由图哈切夫斯基率领的红军在与波军进行了几轮拉锯战之后,苏军在华沙战役中被对方击退,双方于1921年3月18日签订《里加条约》结束战争。
晚年岁月
由于紧张的革命与战争,在暗杀之前列宁的健康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子弹留在他的颈部,靠脊柱很近,约1cm,当时的医疗条件无法安全取走子弹。
直到1922年4月24日,由一位德国医生为列宁实施手术取出了子弹。 1922年5月,列宁第一次中风,右侧部分瘫痪,开始减少政务。同年12月第二次发生中风后,他停止政治活动。
1923年3月,他第三次中风后,直到去世一直卧床不起,也不能说话。
列宁在第一次中风以后,完成了一份遗嘱并交给了妻子克鲁普斯卡娅,评论了六位苏共的高级领导人,包括: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达可夫。其中对斯大林的看法是“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由于同期列宁和斯大林在关于外贸垄断和格鲁吉亚事件问题上发生严重争执。
1923年1月4日,列宁又为他的口授记录作了一个补充,是专门针对斯大林的: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位置上调开,另外指定一个人担任总书记。
1923年3月5日,列宁得知妻子克鲁普斯卡娅被斯大林辱骂和恐吓后十分愤怒,向斯大林提出绝交。斯大林向列宁道歉,最终事情平息。
1924年1月21日莫斯科时间18时50分,列宁在戈尔基村去世,终年53岁。有90余万人出席追悼大会时瞻仰了列宁的遗体并默哀。视列宁为良师益友的孙中山闻讯后致悼词:
茫茫五洲,芸芸众生;孰为先觉,以福齐民?伊古迄今,学者千百,空言无施,谁行其实?惟君特立,万夫之雄;建此新国,跻我大同。并世而生,同洲而国;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艰,我丁百厄;所冀与君,同轨并辙。敌其不乐,民乃大欢;邈焉万里,精神往还。天不假年,与君何说;亘古如生,永怀贤哲。
而坚持反共主义立场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评论说:俄国人民掉进泥潭苦苦挣扎,对于他们来说最坏的事情莫过于列宁的诞生,而第二坏的事情则是他的死亡。列宁逝世后,苏联政府为纪念他,在莫斯科的红场建造列宁墓并将列宁的遗体用现代防腐技术制成木乃伊保存在水晶棺内供瞻仰。 1920年代初,俄国宇宙主义运动相当流行,列昂尼德·鲍里索维奇·克拉辛和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博格丹诺夫提议将列宁的尸体冷冻,以便将来让他苏醒。冷冻设备需到国外购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未能实现。于是计划改为尸体进行防腐处理,在1924年1月27日放置在永久展览在莫斯科列宁墓。俄罗斯科学院等机构提出将列宁的遗体迁出红场列宁墓下葬,并得到了部分议会议员的支持。但这一提议同时也遭到包括普京在内的不少政治人物的反对。
列宁逝世三天后,彼得格勒更名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改名圣彼得堡,圣彼得堡所在的列宁格勒州保持原名。
有关列宁的确切死因,长期以来一直是各方猜测的话题。医学专家在解剖并仔细分析列宁大脑时发现了什么?哲学副博士、畅销书《天才死后的诊断》的作者莫尼卡·斯皮瓦克,有幸接触过秘密档案文件,她帮助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
斯皮瓦克说,列宁54岁英年早逝以后,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列宁的大脑。下面是健康人民委员尼古拉·谢马什科院士报告中的一段话:“列宁的死因被认为是血管壁硬化(动脉硬化)。解剖证明,这是列宁生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病因就在颈动脉。”斯皮瓦克说,解剖时,发现列宁的大脑状况很糟糕。列宁的脑颅组织总共只有1340克,连标准的脑重量都达不到。谢马什科院士的报告说,“动脉硬化首先影响大脑,也就是直接支配人体活动的器官”。用这位专家的话说,病症直接侵害“最脆弱的部位”,列宁的脑颅组织就是这种“脆弱”部位。
后来,专家就把列宁的大脑、心脏和从他身体里取出来的子弹放入研究所的玻璃瓶,进行仔细研究。据斯皮瓦克说,1925年,苏联成立了专门研究列宁大脑的实验室。年轻的苏维埃国家没有自己的专家,只好求助于外国。著名的德国神经学家奥斯卡尔·福格特(1870-1959年)主持了研究工作。按照福格特的计划,在德国制作了宏观切割仪(切割成几大块)和微观切割仪(做成3.4万个切片)。
1927年,福格特提交了研究报告。报告说,列宁的大脑结构与常人不同,这成就了他的领袖事业。列宁的锥体细胞非常发达,细胞之间的连接纤维十分有力,细胞内核也极为坚实和清晰。科学家把列宁的大脑和其他天才的大脑相比较,认为列宁的大脑质地更高。列宁前额部位的沟回比卢那察尔斯基、米丘林、马雅可夫斯基的沟回都要多。
为政举措
政治决策战时共产主义
在1918年至1921年的俄国内战时期,列宁为最大限度的保障苏俄政权得到充分的物资供应,同时也尝试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于是在1918年6月,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通过了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该政策主要包括: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粮食(即余粮收集制),国有化所有大中企业,国家垄断所有外贸活动,禁止商品交易并实行计划配给制,对工人采用严格的管理制度,罢工者即行枪决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很快就导致了经济崩溃,到1921年,俄国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而莫斯科的人口也减少了50%。而余粮收集制也严重打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成为日后饥荒的主要原因。
经济政策
全俄电气化计划
列宁在1918年就有制定国家电气化计划的打算。1920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口号:“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同年,苏俄成立了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吸收了200多位科学家和工程师,用了10个月的时间拟定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电气化计划,简称全俄电气化计划。预计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新建发电站30座(20座火力发电站和10座水力发电站)。该计划于同年12月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列宁十分重视这个计划,把它称之为“第二个党纲”。
战时共产主义
在1918年至1921年的俄国内战时期,列宁为最大限度的保障苏俄政权得到充分的物资供应,同时也尝试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于是在1918年6月,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通过了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该政策主要包括: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粮食(即余粮收集制),国有化所有大中企业,国家垄断所有外贸活动,禁止商品交易并实行计划配给制,对工人采用严格的管理制度,罢工者即行枪决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很快就导致了经济崩溃,到1921年,俄国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而莫斯科的人口也减少了50%。而余粮收集制也严重打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成为日后饥荒的主要原因。
新经济政策
由于长期的内战和余粮收集制的实施,粮食供给明显下降,而在内战基本结束之后,苏俄当局却没有终止及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1921年春季出现了波及30多个省的严重饥荒,据估计期间全俄约有500多万人饿死,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同期的农民也对苏俄政权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发生了反抗征粮的坦波夫叛乱。1921年2月21日,彼得格勒发生了喀琅施塔得事件,曾经在十月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他们要求实现言论自由、解除贸易限制、重新选举一个“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列宁派加里宁前往劝说无效后决定使用武力,令托洛茨基和图哈切夫斯基攻陷喀琅施塔得平息了水兵暴动。(参考条目:1921年俄国饥荒)
1920年至1921年间连续发生的国内叛乱使列宁承认:“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于是自1921年3月21日开始,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余粮收集制,实施实物税;停止配给制,允许商品买卖;放松外贸管制,鼓励外资企业投资;允许一定程度的私企经济等。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逐渐走向恢复,至1928年,俄国的工农业产品产量成功地恢复到1913年的水平。该政策于1928年被斯大林废除。
社会政策
列宁反对民族主义,尤其反对基督教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反犹主义。他亲自撰文,阐述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原则。希望建立免费的全民医疗体系,并十分重视提高民众的识字率。支持妇女权利,废除沙俄时代对无责任离婚的禁令,同时也允许堕胎,但反对代表性解放的杯水主义,要求沙俄时代的性工作者转职。其宗教政策给予东正教很大打击,神职人员被契卡镇压,教会财产被没收,传教活动也受到严格限制。
外交政策
1919年7月25日,苏俄政府首次表示要归还中国被占领土,“苏维埃政府把沙皇政府从中国人民那里掠夺的或与日本人、协约国共同掠夺的一切交还给中国人民以后,立即建议中国政府就废除1896年条约、1901年北京协议及1907年至1916年与日本签订的一切协定进行谈判”;1920年,再次声明类似主张。但是,中国的北洋政府对此反应消极甚至不予理睬。
缔造苏联
1922年12月30日,在列宁领导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南高加索联邦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国际领袖
列宁为了团结各国的革命左派,于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发起召开共产国际成立大会。30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左派组织代表出席会议,通过《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它的成立极大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传播。
思想理论
列宁主义
善良的人们,是否应该警惕呢?
(本文节本发表于《经济导刊》2014年10、11、12期本文链)
列宁主义被称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它最早是由斯大林命名的,是列宁在20世纪初形成的思想体系。列宁主义是在俄国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修订与补充。
列宁主义跟马克思主义等其它流派相比,最大的特征就是其“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如何取得政权”和“无产阶级政权如何治理国家”两个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分歧。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应当致力于合法斗争(即在资产阶级议会中进行议会斗争),在取得政权之后可以保留所谓的民主制度。而列宁为代表的另一派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寻求所谓的合法斗争的努力必然有使其修正主义化的可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在帝国主义阶段只能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而在取得政权之后,不应当保留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应实施无产阶级专政,在无产阶级获得政权之后,即使一国的资产阶级已经不存在,仍然有必要采取专政的方式保卫无产阶级政权。
党报理论
1、党的报刊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喉舌、 集体的宣传者、鼓动者和组织者。
2、在党报与党的机关的关系上,党报是全党的舆论机关、宣传机关,并且应在党的纲领范围内进行宣传。党报应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党报必须与党的机关保持一致,并接受党的绝对领导。
3、无产阶级党报应该反映工人的利益,反映广大群众的利益。
工作原则
1、党报工作者的创作自由必须服从于党的基本利益。
2、宣传报道必须绝对真实。
3、无产阶级党报应该是坚持原则,充满战斗性的机关报。
人物逝世
去世
1924年1月21日莫斯科时间18时50分,列宁在戈尔基村去世,终年54岁。有90余万人出席追悼大会时瞻仰了列宁的遗体并默哀。视列宁为良师益友的中华民国广州革命政府领导人孙中山闻讯后致悼词:
茫茫五洲,芸芸众生;孰为先觉,以福齐民?伊古迄今,学者千百,空言无施,谁行其实?惟君特立,万夫之雄;建此新国,跻我大同。并世而生,同洲而国;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艰,我丁百厄;所冀与君,同轨并辙。敌其不乐,民乃大欢;邈焉万里,精神往还。天不假年,与君何说;亘古如生,永怀贤哲。
而坚持反共主义立场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评论说:
俄国人民掉进泥潭苦苦挣扎,对于他们来说最坏的事情莫过于列宁的诞生,而第二坏的事情则是他的死亡。
列宁逝世后,苏联政府为纪念他,在莫斯科的红场建造列宁墓并将列宁的遗体用现代防腐技术制成木乃伊保存在水晶棺内供瞻仰。1920年代初,俄国宇宙主义运动相当流行,列昂尼德·鲍里索维奇·克拉辛和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博格丹诺夫提议将列宁的尸体冷冻,以便将来让他苏醒。冷冻设备需到国外购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未能实现。于是计划改为尸体进行防腐处理,在1924年1月27日放置在永久展览在莫斯科列宁墓。俄罗斯科学院等机构提出将列宁的遗体迁出红场列宁墓下葬,并得到了部分议会议员的支持。但这一提议同时也遭到包括普京在内的不少政治人物的反对。
列宁逝世三天后,彼得格勒更名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改名圣彼得堡,圣彼得堡所在的列宁格勒州保持原名。
死因解剖
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2008年1月17日报道,1924年1月21日,世界无产阶级的领袖列宁与世长辞。有关列宁的确切死因,长期以来一直是各方猜测的话题。医学专家在解剖并仔细分析列宁大脑时发现了什么?哲学副博士、畅销书《天才死后的诊断》的作者莫尼卡·斯皮瓦克,有幸接触过秘密档案文件,她帮助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
斯皮瓦克说,列宁54岁英年早逝以后,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列宁的大脑。下面是健康人民委员尼古拉·谢马什科院士报告中的一段话:“列宁的死因被认为是血管壁硬化(动脉硬化)。解剖证明,这是列宁生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病因就在颈动脉。”
斯皮瓦克说,解剖时,发现列宁的大脑状况很糟糕。列宁的脑颅组织总共只有1340克,连标准的脑重量都达不到。谢马什科院士的报告说,“动脉硬化首先影响大脑,也就是直接支配人体活动的器官”。用这位专家的话说,病症直接侵害“最脆弱的部位”,列宁的脑颅组织就是这种“脆弱”部位。
后来,专家就把列宁的大脑、心脏和从他身体里取出来的子弹放入研究所的玻璃瓶,进行仔细研究。
据斯皮瓦克说,1925年,苏联成立了专门研究列宁大脑的实验室。年轻的苏维埃国家没有自己的专家,只好求助于外国。著名的德国神经学家奥斯卡尔·福格特(1870-1959)主持了研究工作。按照福格特的计划,在德国制作了宏观切割仪(切割成几大块)和微观切割仪(做成3.4万个切片)。
1927年,福格特提交了研究报告。报告说,列宁的大脑结构与常人不同,这成就了他的领袖事业。列宁的锥体细胞非常发达,细胞之间的连接纤维十分有力,细胞内核也极为坚实和清晰。
科学家把列宁的大脑和其他天才的大脑相比较,认为列宁的大脑质地更高。列宁前额部位的沟回比卢那察尔斯基、米丘林、马雅可夫斯基的沟回都要多。
婚姻家庭
1893年的秋天,列宁来到彼得堡从事秘密革命活动。这个消息很快就在彼得堡的马克思主义者中间传开了。克鲁普斯卡娅(全名叫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夫娜·克鲁普斯卡娅,1869出生于俄国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青年时代她在学校里,她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当时是马克思主义小组成员,她听说从伏尔加河来了一位很有学识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且阅读了他的一本关于市场问题的著作。著作中那精辟的见解,使她大为钦佩,她渴望着能同这位新来的马克思主义者见面。1894年在彼得堡的一次会议上,列宁结识了这位渴望能看见他的克鲁普斯卡娅,会上列宁和大家一起探讨俄国革命应走什么样的道路,给克鲁普斯卡娅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在她心目中,列宁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了不起的马克思主义者。 此后,每逢星期天,列宁都去给工人小组讲课,列宁常常顺路到克鲁普斯卡娅家里做客,当时,克鲁普斯卡娅在一所工人星期夜校里任教,很了解工人们的生活疾苦、意见和要求,她经常向列宁汇报学校里的情形和工人们的生活。而这一切情况,也正是他很想了解的事情,就这样他们经常见面,互相交换意见和讨论问题。有一次,列宁得了肺炎,克鲁普斯卡娅多次去看望他。这样,他们接触了解的机会就更多了。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兴趣,使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逐渐发展成为纯洁真挚的爱情。
1895年12月,列宁因为进行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了。克鲁普斯卡娅焦急万分,她通过地下党的帮助,先同列宁取得了联系,并且经常秘密通信。她还邀请她的一位女友,想办法去秘密会见列宁,她那位女友笑着说道:“不,你一个人去吧,他想看见的是你,不是我。” 这当然是一句玩笑,但对于克鲁普斯卡娅来说,心里确是感到甜滋滋的。 可惜的是,克鲁普斯卡娅一连去了三次,没有一次见到列宁。列宁后来知道这事以后,心里也很难过。 列宁流放以后,她也被捕了,警察当局判处她到乌法流放三年。于是,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姬分别向警察当局提出申请:克鲁普斯卡姬让自己也到列宁的所在地流放(列宁让她也到自己的流放地去服刑)。警察当局开始不同意。后来经过反复的斗争,警察当局才勉强允许克鲁普斯卡娅去舒申斯克,但必须与列宁结婚,在列宁刑满离开后,克鲁普斯卡娅还要到乌法去服满剩下的刑期。 1898年5月7日黄昏时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克鲁普斯卡娅就由她的母亲陪同来到了列宁的流放地——西伯利亚东部米努辛斯克县的舒申斯克村。她们到了舒申斯克村列宁去打猎去了还没回来。 掌灯时分,列宁带着猎物回来了,老远就看到自己的房间里亮着灯光。不免有些奇怪,便去找房东打听。风趣诙谐的房东和列宁开了个小玩笑,她说:可不得了啦,村里的一个醉汉耍酒疯,闯进了你的房间,将书扔了一地,你快去看看吧!列宁听后赶紧向屋里奔去,正好这时克鲁普斯卡娅从房里走出来,他们险些撞个满怀。房东在一旁见了,笑得前仰后合,他为这一对青年恋人在苦难中相会而高兴。克鲁普斯卡娅一到舒申斯克,警察当局就威胁说,如不马上结婚,就要将她押送到乌法。他们只得立即准备结婚,可是警察当局却又故意刁难,拖了两个月才发给他们结婚证书。 1898年7月10日,由几位同村的农民当证婚人,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举行了婚礼。婚后,他们互敬互爱,他们认为夫妻之间如果没有最大的信任,共同生活是不能设想的。他们之间曾订了一个夫妻“条约”:互不盘问。以后又补充了一条:如果互相有了意见,绝不隐瞒。不论是列宁还是克鲁普斯卡娅,在婚后几十年的生活中谁都没有违反过这些“条约”。
列宁在家里对她,总是象在革命队伍中对待同志一样体贴入微,倘若克鲁普斯卡娅身体稍有不适,列宁就非要动员她去就医不可,生怕因诊治不及时而使病情加重。
成功秘诀
过去人们以为共产主义革命跟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德国思想家有关系,与大封建大资产阶级势不两立,但鲜为人知的是另一位重要的人物——德皇威廉二世曾给予列宁很大帮助。
没有永远的敌人
2007年12月出版的德国《明镜》周刊刊登了文章《德皇陛下的革命家》,副题则是《被收买的革命》。文章披露,俄共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列宁与德皇串联,获得皇家政府暗中大量资助,成功地制造了十月革命。没有威廉二世出钱出枪,扩大革命喉舌《真理报》,列宁的武装政变绝无成功的可能。文章说,列宁想要颠覆沙皇,而威廉二世皇帝则要取得在东线的胜利。德意志帝国接连数年以千万计的马克和后勤援助支持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
历史上流传着一句古老的政治要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文章用大量证据证明,德意志帝国跟布尔什维克首脑共同密谋反对沙皇尼古拉二世,柏林用马克、武器弹药支持了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及其他革命力量,以此为结束沙皇专制贡献了力量。德国外交部直到1917年年底至少为列宁支出了两千六百万帝国马克,相当于今天七千五百万欧元。
这些共谋者书写了世界的历史:没有威廉二世对列宁的帮助,就没有九十多年前的十月革命。没有德国的支持,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就无法维持执政最关键的第一年(1917-1918年),很可能也就没有苏联的出现、没有共产主义的崛起。
只有永远的利益
一切都开端于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尽管威廉二世和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堂兄弟,但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前者属于中欧奥匈及德意志帝国;后者则参加了因为担心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而形成的协约国,其成员包括法兰西共和国、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和独裁的俄国。
战争使得战略家们不仅在战壕内寻找战胜敌人的办法,而且要在敌人内部瓦解他们。当时的德国财政部门提供数亿马克,用来煽动摩洛哥人、印度人以及其他殖民地的人民起来反抗巴黎和伦敦。落后的沙俄帝国也成为德国“从内部瓦解”的对象。
在超过一百个民族和种族的沙皇帝国里,波兰人,乌克兰人,爱沙尼亚人,芬兰人和其他少数民族都梦想有他们自己的国家。威廉二世有所谓的桔皮战略: 将热带水果的皮从果肉上分离下来,受德国资助的新兴国家自然要寻求德国的监护——这就是迈向世界权力道路上的一步。
当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二月革命中最终垮台之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管了政权,俄国出现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革命的走向还是一个大问题,身在瑞士的列宁渴望着尽快返回祖国来引导革命。当时,列宁返回俄国的路线只有两条,一是通过德国,经瑞典、芬兰回国。但德国当时是俄国的交战国,祖国的仇敌会给他回国的机会吗?二是取道法国,然后渡海到英国,再返回俄国,但英法是俄国的协约国,俄国根本没有打算让这位革命者再回来闹革命,英国则无论如何不会借道给他这样一个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人。
通过1917年二月革命上台的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顾俄国人民要求退出战争的呼声,继续严令缺弹少粮的俄军向武装到牙齿的德军进攻,结果导致一连串灾难性的失败,数十万计的俄军士兵战死。面对这样一个“不死不降不走”的俄国临时政府,德国转而希望与坚持共产主义和欧洲革命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取得联系,以便促使俄国退出战争。德国陆军参谋长鲁登道夫建议德皇允许列宁取道德国返回俄国。与此同时,正在中立国瑞士流亡的列宁也发现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列宁与德国的秘密接触据监视列宁的瑞士特工记载:“1916年12月28日,列宁提着一个不大的行李箱走出苏黎世的住所,我们跟随他乘火车于上午10时来到首都伯尔尼。下车后他直接住进离火车站不远的一个旅馆,半个小时后,他走出旅馆坐上一辆开往边境小城福索祖尔斯方向的有轨电车。下车后,他边走边环顾四周,随后走进德国驻当地的领事馆大楼,此时是上午12时30分。直到第二天下午16时,列宁才走出领事馆。大约4个小时后,他坐上了返回苏黎世的火车。”
事后获悉,列宁此次福索祖尔斯之行,是与德国驻瑞士伯尔尼特使冯·罗姆贝格伯爵会谈,协商了两套护送俄国革命党人回国的方案。第一套方案是从瑞士乘坐专列前往德国,再经过德军占领下的波兰或经中立国瑞典进入俄国。鉴于俄国临时政府向瑞士提出过引渡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人的要求,一旦瑞士不同意列宁等人出境的话,就采取第二套方案,由德军总参谋部提供秘密车厢,借国际货运专列将布尔什维克党人运出瑞士,或者在德瑞界湖博登湖上准备好渡轮,将列宁等人接走。鲁登道夫在其回忆录中写道:“从军事角度来看,把列宁放回俄国是一个明智之举。……不管俄国如何不是德国的对手,只要它不退出战争,我们就不能摆脱失败的阴影。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帮助宣扬赤色革命的俄国激进分子,其实就是帮助德国。”
在德皇帮助下顺利回国
1917年3月下旬,德皇威廉二世正式批准了由德国外交部与总参谋部共同制订的“托尔计划”,并在计划上批示:“以列宁为首的40余名布尔什维克党人对德国有利用价值,接受他们的申请。”俄国革命党人被分为两组,分批取道德国返回祖国。1917年4月9日,以列宁及其家人为首的第一批革命党人从苏黎世登上了德国专列。专列开出后不允许任何人上车,也不允许任何人下车,窗户被用黑色亚麻布制作的窗帘遮得严严实实,车上乘务员也尽量保持沉默。幸运的是,瑞士政府并未进行任何阻拦,行程十分顺利。
1917年4月12日清晨,列宁一行抵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列宁在那里参加了俄国移民和瑞典社会民主党举行的联席会议,成立了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国外政治局,间接领导俄国国内工兵苏维埃与临时政府做斗争。不久,列宁等人回到彼得格勒,受到工人和士兵们空前热烈的欢迎,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们还开来带探照灯的装甲车,负责列宁的警卫工作。苏联历史学家在描述当时的场景时写道:“在欢呼的人群当中,水兵指挥官马克西莫夫邀请列宁讲几句话,列宁登上了装甲车,发表了著名的u2018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u2019演说……”
1917年4月17日,德国在斯德哥尔摩的情报机构头目向柏林总部发出电报说:“列宁幸运的进入了俄国。他已完全按照所愿行使。”
成功为自己辩护
列宁回国后,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境内的活动立刻活跃起来。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对其恨之入骨,除了采取镇压外,还利用一切手段诋毁列宁以及布尔什维克的名誉,而列宁经德占区回国一事正好被用来炒作。
1917年7月4日,曾与列宁一起在国外工作的社会革命党人班克拉托夫在媒体上指责列宁与德国“达成某种秘密协议”,并宣称列宁、加米涅夫、科兹洛夫斯基都是“德国派往俄国的间谍”。这些人“要在德国的资金资助下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另外,彼得格勒法院还引用俄军准尉伊尔莫列科“自首”后交代的材料。伊尔莫列科宣称,他是受德军总参谋部直接指派负责与布尔什维克联系的。伊尔莫列科还公开指责列宁是一名德国间谍,他曾奉命与列宁进行过接触。1917年7月,俄国法院下达了逮捕列宁的命令,幸好警察出动时列宁并没有在家。列宁十分气愤,打算亲自出庭为自己辩护。但由于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在党内同志的劝说下,列宁放弃了这一打算,转而前往芬兰,躲避临时政府的追捕。
临时政府在煽动舆论时牢牢抓住“列宁是经德国返回俄国”这一事实,一时间,列宁成为众矢之的。他每天都能收到海外侨民和俄国文化界发来的谴责信,一些人在信中将列宁称为“叛徒”和“被德皇收买的人”。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和意大利钢琴家布佐尼也加入了声讨列宁的行列。罗兰认为,列宁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与德国合作,列宁的行为将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由于临时政府的煽动,当时俄国内局势变得对布尔什维克相当不利。列宁在芬兰公布了一系列材料证明自己的清白。列宁指出,那个伊尔莫列科准尉的证词没有任何可信的成分,一向以严谨高效著称的德国总参谋部是不会找一个随时可能叛变的准尉来与他这样的人物联系的。列宁的自我辩护很有效果,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他是清白的,后来连列宁的政敌也拒绝相信伊尔莫列科的证词。不久,列宁成功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与魔鬼结盟
很快,新成立的苏维埃国家就跟德意志帝国缔结了和平,和平带给德国在东线的安宁,让德国对东欧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威廉二世曾经梦想过,建立一个对抗西方的同盟关系或者友好结盟关系,就像二十多年之后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勾结一样。尽管这个同盟的两方信誓旦旦,但是从来没有忘记想要把对方送上绞刑架。受德国皇帝支持的列宁帮助德国的同志们去进行反对帝制的革命,而威廉二世则不仅支持布尔什维克,同时又去支持他们的反对派。1918年11月4日基尔德的水兵起义导致德皇政府中断了与俄国新政权的外交关系,双方相互利用的阴谋关系告一段落。
在中国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今天我们才知道十月革命到底是怎样的一场革命。根据俄国学者的证实,进攻冬宫的浩大场面,都是后来的艺术化编造,实际是一支不到两千人的赤卫队占领了彼得格勒全市的战略据点,部分武装人员采取了逼宫行动,阿芙乐尔巡洋舰当时并没有实弹炮击,而是发射了一发礼花炮弹。政府武装十分微弱,主张民主自由的临时政府没有任何抗拒就被赤卫队逮捕了。十月革命不是人民的自发革命,而是布尔什维克武装队伍向二月革命建立的临时政府“夺权”。
俄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普列汉诺夫(1856-1918年)曾是列宁的导师。可是十月政变使他看出了列宁残忍的一面。临终前他口授了一份《政治遗嘱》预言了俄国社会的基本走向,结果很多内容都得到了历史的证实。苏联解体后,这份遗嘱重见天日,1999年在俄国《独立报》发表,2000年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研究》第二期翻译出版了这份历史文献。
按照普列汉诺夫《政治遗嘱》的说法,列宁“为了达到既定目标什么都干得出来,如果有必要,他
甚至可以同魔鬼结盟”。为了实现夺取政权的目标,列宁不惜同德国皇家政权的情报机构合作,领取他们的大量资助,使得布尔什维克党有钱有枪,而且扩大《真理报》这样的舆论工具,影响了大量的工人、士兵和市民。其他党派没有这样的资助,没有财力和武装,没有发行量巨大的报纸,根本不可能发生重大的影响。在列宁鼓动军队反战,农民要求土地的时候,德国情报机构从各国发回的密电都报告说,列宁正在按计划进行。布尔什维克夺权以后,立刻与德方和谈,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将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片土地拱手割让给德方。按照和约的内容,这些土地是永久割让的。只是后来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德军在一战后期全线崩溃,俄国意外地重新赢回了这些土地。
比沙皇残忍的列宁
列宁说过,沙俄帝国是各族人民的大监狱。其实沙皇政府对于革命者还是相对仁慈的。列宁被逮捕以后,没有酷刑伺候,而是判处流放。所谓流放,仅仅是送往西伯利亚地区,并没有苦役和监禁,仍有相对自由。
根据旅美学者程映红教授的介绍,列宁的母亲写信给沙皇当局要求照顾列宁的健康,列宁获准到西伯利亚的北国江南地区苏申斯克,那里气候温和,饮食无虞。列宁每天游泳、打猎、钓鱼,主要是散步,并且每月享受八卢布的政府津贴。他参加了一位流放同志的婚礼后,觉得应该借此机会跟他的女友克鲁普斯卡娅完婚。于是接来母亲和未婚妻,到教堂举行了婚礼。还雇用了一名当地女孩为他们一家煮牛奶做饭,新夫人则教女孩认字。这样悠闲的流放生活简直是后来被克格勃逮捕关押的囚犯们不可想象的天堂之梦。
列宁也曾被关押在监狱里。有一年,列宁被沙皇政府逮捕了,关在一间狭小的单人牢房里。这房间黑乎乎的,只有一个窗户透进一点微弱的光。在这样的环境里,列宁仍然坚持学习和工作。他让家人送来了许多书。他一边读书,一边秘密地写了不少传单和小册子,指导监狱外的革命斗争。列宁在监狱里写这些秘密文件,要是被看守发现了,就得延长期限。列宁想了个巧妙的办法,他把面包捏成“墨水瓶”,装上牛奶,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字。牛奶干了,只要在火上一烤,字就会显出来。列宁写的时候非常小心,一听见门响,他就把“墨水瓶”放进嘴里大嚼起来。看守一天要来检查好几次,但从来没有发现这个秘密。有一天,列宁在写给同志的信里很风趣地说:今天真不走运,一连吃了“六个墨水瓶”。列宁坐牢没有从事过苦役劳动,还能读书,指导狱外的革命活动。他还有笔能写字,写革命传单和小册子。列宁的行为如果被发现,仅仅可能被延长关押,而不是吊打、反铐、小号站笼等酷刑。最令人们惊叹的是,列宁有足够的面包和牛奶,当作墨水瓶和墨水。
而在沙俄监狱里受优待的列宁却和斯大林创建了古拉格劳改营,后来成为各社会主义国家劳改营的典范。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劳改营中从事繁重的苦役,大量的人犯在饥饿、寒冷和病痛中死亡,其中包括许多诗人、作家、学者、科学家和艺术家。俄罗斯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据此写了令人看后心惊肉跳的《古拉格群岛》。普列汉诺夫写道:“列宁为了把一半俄国人赶进幸福的社会主义未来中去,竟能够杀光另一半俄国人”。
普列汉诺夫回忆,过去曾经跟列宁一起谈论过法国革命,列宁认为“雅各宾共和国之所以垮台,就是因为斩首机砍掉的脑袋太少了”,当时以为不过是他的玩笑话。后来夺权后,列宁真的大开杀戒,契卡(肃反委员会)杀人不眨眼。电影《列宁在1918》中,高尔基忍不住向列宁谏言,列宁发表了一番议论,为肃反扩大化滥杀无辜作辩解,他说,在生死搏斗的时刻,谁能说明哪一拳是必要的,哪一拳是不必要的?
历史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就给出了答案,正是那些砸向无辜而善良人们的不必要的拳头,捣毁了自己的根基,苏联在倒塌前没有人再相信谎言以及为掩盖谎言而制造的更多的谎言。即使拥有氢弹、导弹和最先进的飞机、坦克,依然没有保住苏共的政权,貌似超级强大的苏联,不幸被普列汉诺夫的预言说中,“像纸牌搭成的小房子那样坍塌。”更为可悲的是,几乎没有一个干部站出来为党抗争。当一个政权需要用欺骗来对待自己的人民,用谎言来掩盖自己的历史,那么你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认定,它,错了,不论它标榜自己多幺正确。
人物名言
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友谊建立在同志中,巩固在真挚上,发展在批评里,断送在奉承中。
欺骗的友谊是痛苦的创伤,虚伪的同情是锐利的毒箭。
患难识朋友。
不用相当的独立功夫,不论在哪个严重的问题上都不能找出真理;谁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贻误时机或张惶失措,就等于丧失一切。
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了一切。
在历史急剧转变的关头,往往连先进的政党也会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不能理解新的局势而复旧的口号,这些口号在昨天是正确的,但在今天已经失去任何意义。
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是慢性自杀。
贫农特别吃没有文化的亏,特别需要受教育。
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科学的宗旨就是提供宇宙的真正写真。
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我们需要用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学习,学习,再学习!学,然后知不足。
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
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完全由教学人员来决定。
应该在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
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
党的任务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而不是像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往往是对细节的干涉。
只有当全体居民都参加管理工作时,才能彻底进行反官僚主义的斗争,才能完全战胜官僚主义。
道德是为了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
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担负。
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
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宁要好梨一个,不要烂梨一筐。积极肯干和忠心耿耿的人即使只有两三个,也比十个死气沉沉的人强。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精神以及同全世界劳动者的团结一致,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
当前的任务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要挖掘矿石,提炼生铁,铸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及与这一世界观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纯钢。
马克思认为理论的符合于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
必须有勇气正视无情的真理。
一切非阶级的社会主义和非阶级的政治学说,都是胡说八道。
任何一件事都具有两面性。
谁不和我们一起就是反对我们,中立的人最危险。
(1)任何时候都不要玩弄起义,在开始起义时就要切实懂得,必须干到底。
(2)必须在决定的地点,在决定的关头,集中很大的优势力量,否则,更有准备、更有组织的敌人就会把起义者消灭。
(3)起义一旦开始,就必须以最大的决心行动起来并坚决采取进攻。防御是武装起义的死路。
(4)必须在敌军还分散的时候,出其不意地袭击他们。
(5)每天(如果以一个城市来说,可以说每小时)都必须取得胜利,即使是不大的胜利,无论如何要保持“精神上的优势”。
要学会游泳,就必须先下水。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
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心。
欺骗友谊是痛苦的创伤,虚伪的同情地锐利的毒箭。
人物语录
1、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2、宁要好梨一个,不要烂梨一筐。积极肯干和忠心耿耿的人即使只有两三个,也比十个朝气沉沉的人强。
3、当前的任务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要挖掘矿石,提炼生铁,铸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及与这一世界观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纯钢。
4、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5、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6、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精神以及同全世界劳动者的团结一致,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
7、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
8、分裂是一件沉痛的事情,但是有时是必要的。在必须分裂时,一切软弱,一切温情都是犯罪。
9、欺骗友谊是痛苦的创伤,虚伪的同情地锐利的毒箭。
10、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们是革新者的党,而青年总是更乐于跟革新者走的。我们是跟旧的腐朽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青年总是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
人物著作
作品 名称 时间 《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任务》 (1897年) 《谈谈罢工》 (1899年) 《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 (1899年8月) 《我们的纲领》 (不早于1899年10月) 《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 (1900年11月初) 《中国的战争》 (1900年12月) 《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 (1901年)
《怎么办?》 (1901年秋—1902年2月) 《我们纲领中的民族问题》 (1903年7月) 《五一节》 (1904年4月2日〔15日〕)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 (1905年10月25日〔11月7日) 《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1905年11月13日〔26日) 《社会主义和宗教》 (1905年12月) 《莫斯科起义的教训》 (1906年8月29日[9月11日]) 《约·菲·贝克尔、约·狄慈根、弗·恩格斯、卡·马克思等致弗·阿·左尔格等书信集》 (1907年4月6日〔19日〕) 《公社的教训》 (1908年3月23日) 《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 (1908年4月3日(16日)以前) 《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 (1909年5月13日〔26日〕) 《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 (1913年3月1日(14日))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913年3月) 《民族问题提纲》 (1913年6月) 《马克思主义和改良主义》 (1913年9月12日〔25日〕) 《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 (1913年10-12月) 《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民族纲领》 (1913年12月) 《论民族自决权》 (1914年2—5月) 《民族平等》 (1914年4月) 《关于民族政策问题》 (1914年4月6日[19日]以后) 《腐蚀工人的精致的民族主义》 (1914年5月) 《关于民族平等和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草案》 (1914年5月 6日[19日]以后) 《卡尔·马克思》 (1914年11月) 《第二国际的破产》 (1915年5-6月) 《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提纲)》 (1916年1-2月)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916年1-6月) 《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 (1916年7月) 《四月提纲》 (1917年4月) 《革命的教训》 (1917年7月底) 《国家与革命》 (1917年8-9月) 《革命的任务》 (1917年9月6日[19日]) 《大难临头,出路何在?》 (1917年9月10—14日〔23—27日〕) 《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彼得格勒委员会会议上的发言》 (1917年11月1日[14日]) 《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 (1918年5月5日) 《论我们报纸的性质》 (1918年9月18日或19日) 《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 (1918年10-11月) 《论“民主”与专政》 (1918年12月23日) 《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献》 (1919年3月上旬) 《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 (1919年5月19日) 《答美国世界新闻社驻柏林记者卡尔·维干德问》 (1920年2月18日)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1920年4月—5月) 《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草拟的) (1920年6月5日) 《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 (1920年7月26日)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 (1920年10月)
历史贡献
无产阶级导师之一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创建者。他成功地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伟大实践。
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先后分别用中国革命与中国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肯定了列宁主义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强调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发展和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之路,成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列宁主义思想体系中一系列重要思想,如:东方社会发展思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思想、党内民主建设思想等,对于当代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列宁研究尚需进一步拓展
有关列宁及列宁主义的价值,今天更需要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和挖掘。就目前已有的成绩而言,国内学者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在列宁的辩证法思想、东方社会发展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思想、法律思想、党内民主思想等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共识。但与现实需要相比,还显得不够。至于国外学术界,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也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只是囿于意识形态的偏见,西方学术界对列宁及列宁主义基本持否定的态度。有鉴于此,我们更需要加强和深化列宁及列宁主义研究。扬长补短,乃当务之急。目前学术界关于列宁研究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不足:
第一,对诋毁列宁的种种观点回应不够。这些观点包括:“列宁是专制独裁者”、“列宁是乌托邦主义者”、“苏联解体原罪在列宁”、“列宁背叛了马克思”等。要客观地评价列宁的历史功绩,就必须对这些错误观点作出积极有力的回应。
第二,对列宁与斯大林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如:列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斯大林?斯大林究竟在哪些方面继承了列宁的思想,又在哪些方面背离了列宁的思想?只有说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对列宁和斯大林双方都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
第三,对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问题研究不够。如:毛泽东对列宁的东方社会发展思想、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策略思想、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等有哪些新发展?邓小平对列宁的改革开放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等有哪些新突破?对这些问题能否作出准确回答,不仅关系到对列宁的评价,而且关系到对毛泽东、邓小平乃至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评价。
第四,对列宁思想本身的内在逻辑及历史演进研究不够。如:列宁关于党内民主思想,晚期与早期有何历史性联系,有何实质性发展?列宁为巩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究竟作了哪些探索和思考?这些探索和思考对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有何借鉴价值?我们只有把握了列宁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历史演进过程,才能科学揭示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
总而言之,列宁研究亟须进一步拓展问题域。对于以上所提的种种问题,都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原则,力求辩证地历史地加以解读。换言之,就是要做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以现实问题作引领,通过文本的深度耕犁来发掘列宁的本真思想,并对此作出科学的阐释。
时代价值
充分发掘列宁思想的时代价值
深化列宁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是连接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邓小平的桥梁与纽带。列宁的思想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国家里取得胜利并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判断,也没有过时。列宁的这些重要理论判断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持。
人物故事
谁打碎了花瓶
列宁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始人。他从小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经常弄坏家里的东西。列宁八岁那年,有一次母亲带着他到阿尼亚姑妈家中做客。活泼好动的小列宁一不留神,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但是,谁也没有看见。
后来,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其他孩子都说:“不是我。”
而小列宁因为在生人家里害怕,怕说出实话会遭到不大熟悉的姑妈的责备,所以他也跟着大家大声回答:“不——是——我!”
然而,母亲看他的表情,已经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列宁打碎的。因为这孩子特别淘气,在家里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但是,小列宁向来是主动承认错误,从未撒过谎。
于是,小列宁的妈妈就想:应该怎能样对待孩子撒谎这件事呢?当然,最省事的办法就是直接揭穿这件事,并且处罚他。但是列宁的妈妈没有这么做。她认为,重要的是教育儿子犯错误后要勇于承认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而不是责备他。
于是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在三个月内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而是给儿子讲各种各样的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儿子的良心深处萌发出对自己行为的羞愧感。
从那以后,列宁的妈妈明显地感觉到,儿子不如以前活泼了,似乎是良心正在折磨着他。
有一天,在小列宁临睡前,妈妈又像往常一样,一边抚摩着他的头,一边给他讲故事。不料小列宁突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欺骗了阿尼亚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干的。”听说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妈妈耐心地安慰他,说:“给阿尼亚姑妈写封信,向她承认错误,姑妈一定会原谅你的。”
于是,小列宁马上起床,在妈妈的帮助下,给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
几天后,小列宁收到了阿尼亚姑妈寄来的回信,在信中,她不但表示原谅小列宁,还称赞小列宁是个诚实的好孩子。
小列宁得到原谅后,十分高兴,又像以前一样过着快乐的日子。他还悄悄地对妈妈说:“做诚实的人真好,不用受良心的谴责。”妈妈看着儿子会心的笑了。
提高阅读速度
列宁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异常惊人。有一次,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见列宁捧着—本很厚的外文书在快速翻阅,便问他要把一首诗背下来需要读多少遍,列宁回答说:只要读两遍就可以了。
列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记忆力,是与他读书过程中的专心致志分不开的。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这个故事说明,要想把书读透、记牢,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朱熹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列宁酷爱读书,在紧张的革命斗争生活中,甚至在被捕、流放中仍然手不释卷。他读书时很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的封面上标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一旦读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他还在书的扉页上或封面上写下书目索引,特别注明书中的好见解、好素材及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论断的所在页码。列宁把做批注视为一种创造性劳动,非常认真地加以对待,从不马虎草率。他一般使用铅笔批注,很少用钢笔。他写批注的过程,可以说是与书的作者探讨甚至激烈争论的过程。每当读到精辟处,他就批上“非常重要”、“机智灵活”、“妙不可言”等,读到谬误处,就批上“废话!”、“莫名其妙!”等等,有的地方则干脆写上“哦,哦!”、“嗯,是吗?!”、“哈哈!”、“原来如此!”等等。更有价值的是,列宁的重要著作《哲学笔记》就是在读哲学书籍时写的批注和笔记汇编而成的。它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认真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认真钻研,把握书的主要内容,也可以督促自己动手笔录,记下某些感受、某个思想火花。
列宁与卫兵
十月革命刚刚胜利,一天早晨,朝阳透过薄雾,把金色的光辉洒在高大的斯莫尔尼宫上。
人民委员会就设在斯莫尔尼宫,在门前站岗的是新战士洛班诺夫。班长叮嘱他说:“洛班诺夫同志,你今天第一次站岗。到这里来的人很多,你的任务是检查他们的通行证。列宁同志要来这里开会,你千万不能让坏人混进来!”
“是,班长同志。”洛班诺夫行了个军礼,“我以革命的名义保证,一定为列宁同志站好岗!”
太阳越升越高,到斯莫尔尼宫开会和办事的人真多,有工人,有士兵,有农民,还有学生。洛班诺夫认真地检查了他们的通行证。
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来了。他一边走,一边在考虑什么问题。
“同志,您的通行证?”洛班诺夫拦住了他。
“噢,通行证,我就拿。”列宁急忙把手伸进衣兜里拿通行证。
一位来开会的同志看到洛班诺夫拦住了列宁查通行证,就生气地嚷起来:“放行吧,放行吧!他是列宁!” “对不起。”洛班诺夫严肃地说,“我没有见过列宁。没有通行证,谁也不能进!”
列宁把通行证交给洛班诺夫。洛班诺夫接过来一看,果然是列宁同志,他非常不安,举手行礼说:“列宁同志,请原谅,我耽误了你的时间。”
列宁握住这位年轻战士的手,高兴地说:“你做的很对,小伙子!你对工作很负责任。谢谢!”
他又回过头来对旁边那位同志说:“你不该责备他。我们就需要这样认真负责的好战士。革命纪律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我也不能例外。”
列宁理发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一天,列宁到理发馆去理发。当时,屋子里已经来了很多人。列宁一进门,便问谁是最末位的一位,意思是按照先后的次序等候。等着理发的人都认识列宁,知道列宁日夜为国家大事操劳,每一分钟都是极其宝贵的。于是急着对他说:“谁是末了一位这不要紧,现在空出位置来,请你先理吧。”列宁回答说:“谢谢诸位同志们。不过这是要不得的,应该按班次和守秩序。我们自己订的法律,应该在一切琐碎的生活里去遵守它。”列宁一面说着,就一面找个椅子坐下来,并从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看起来。等着理发的人们看到列宁态度很坚决,再没有说什么,都以敬佩的眼光看着自己的革命领袖。
在规定、制度、公约面前,人们是一律平等的。比如理发要按先后次序,这对谁都应该一样——不管是普通群众还是革命领袖。人们所以向列宁投来敬佩的眼光,就在于他以普通顾客的身份出现,并且在人们衷心地要求他可以不讲秩序的时候,他仍然坚持“在一切琐碎的生活里”讲秩序。
钮扣故事
有一次,列宁发现人民委员会一个工作人员的上衣口袋上掉了一颗纽扣。列宁看到了,没有出声,走了过去。
碰巧第二天列宁又遇见了这位同志。一看,他上衣口袋上还是没有纽扣。到第三天也还是没有。只是到了第四天列宁才看到纽扣缝上了。
“总算缝上了。”列宁很高兴。甚至连情绪都不知道为什么提高了。
那时是国内粮食特别困难的时候,城市和工人区都缺少粮食。农村有粮食,但是农村里的有钱人——富农把粮食藏起来了。 为了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往国内各地派出了粮食征集队。那位人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就是列宁想说他掉了纽扣的那一位,也被推举担任一个粮食征集队的队长。 列宁犹豫不决。 人们对列宁说: “他是个能干的人。” “是个有功之人。” “是个勤勉可靠的人。” 列宁想要提纽扣的事,但没有出声。 那位工作人员带了粮食征集队出发了。 过了一段时间,列宁接到报告。报告如此这般地说,那位工作人员不胜任工作,他不能保证弄到粮食。不但如此,富农还把粮食征集队收集的粮食给烧了。 “可是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人们向列宁报告说,“他没有预先提防,漫不经心,没有及时把粮食可靠地保护起来。” 也有一些人庇护这个粮食征集队的队长: “列宁同志,这是偶然事故。” 列宁听着,他自己则在一张纸上画着什么东西。别人颇感兴趣:列宁在那里画什么?往纸上一看,只见纸上画着一颗纽扣。
灰雀故事
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列宁与疗养食堂
十月革命后几年,俄国闹起了严重的大饥荒,在当时一次会议上,时任粮食人民委员的瞿鲁巴突然晕倒,经医生的诊断,说瞿鲁巴是太饿了,饿昏了。列宁知道这件事之后,不但赞赏了瞿鲁巴,还表示要建立“疗养食堂”,当时其目的,就是让这些日夜为人民操劳的官员吃饱饭,让他们好好为人民办事,让他们为了世界革命做贡献!
列宁的这个举动,在当时,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列宁逝世后几十年,这种“疗养食堂”竟然发展成了特权制度!最终导致了列宁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苏维埃政权的土崩瓦解!
蜜蜂引路
一九二二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当地有一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请他来谈天。有一回,列宁想找那个人谈谈怎样养蜂。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知道离得不太远,就亲自去找。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不少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