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刘中藻 刘中藻(1605年~1649年) ,字荐叔,号迥山,1605年出生于福安市苏阳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自幼勤奋好学,字荐叔,号泂山。

刘中藻
出生 1605年
福安市苏阳村
国籍 明朝

目录

生平簡介

協助唐王撫清

劉中藻3歲喪母,10歲喪父。明崇禎六年(1626年)考中舉人,曾任閩清教諭。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授行人官職。他奉旨到遼東去犒勞將士,又領旨冊封代藩。回京復命恰適李自成破燕都、中藻被執,李自成想招降劉中藻,可他堅決不從。不久,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他趁起義軍慌亂之際,隻身逃回福安,隱居在福安彭洋村“石蓮山房”內。 隆武元年(1645年),明皇族朱氏子孫唐王朱聿在福建登基稱帝,經朝中戶部尚書何楷和閣臣黃道周等大臣舉薦,唐王召見了劉中藻。中藻出山協助唐王撫清,封鄶給事中。

改事魯王

劉中藻因得罪鄭芝龍,導致後來被罷職。彼時,魯王朱鍔在紹興自稱監國,不聽唐王號令。唐王這時又想到劉中藻是合適人選,復又啟用他赴浙宣詔。不久,他又被升為右僉都御使,及金、衢巡撫。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唐王汀州戰敗,被俘身死,劉中藻組織義軍萬餘人(多為畬族子弟兵),以族孤軍轉戰閩浙倆省之間,攻下泰順、福安、古田等七縣、魯王至閩、中藻迎奉。 劉中藻率領著驍勇善戰的畬族軍,跋涉於浙南山區,先後聚部卒萬餘人,攻克浙江慶元、泰順和福建壽寧、福安、寧德、古田、羅源等七縣的大部分地區,由於戰功顯赫,劉中藻被封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

清兵為之膽寒

甲申國變後,清兵大舉南下,當時退守福建的鄭成功、劉中藻(明末曾任兵部尚書)打起“抗清復明”的旗號,糾集明軍數万人下。當時,浦源屬劉中藻明軍轄區。錫繁公之父方三公毀家紓難,資助錢糧給明軍。永曆二年四月初六攻克州城,殺死清首任福寧州知州宋若蘇。當年冬,他攻打福安縣城,清首任福安知縣郭芝秀在巡城中被劉中藻所部流彈擊中身亡。永曆三年(1649年)正月,劉中藻攻克福安縣城,清兵為之膽寒。

“父為國盡忠,子為父盡孝。”

劉中藻的節節勝利,使清朝廷大為恐慌。已醜年正月,清總督陳錦率兵十萬、圍困福安城達四個月。清兵前後來攻,所殺傷數千人;清兵傅城十里掘壕樹柵圍之。劉中藻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孤軍奮戰了四個月。當福安城破那天,劉中藻掛起明祖皇帝像,身穿明朝官服,施朝禮說道:“臣力竭矣!此一塊殘疆,終非我有。唯有一死報列後在天之靈耳! ”又寫下二首《絕命詩》,其中有“黃泉無客舍,今夜落誰家”等名句。 劉中藻為了保存福安的十餘萬百姓不遭塗炭,決意赴死。在開列府庫錢糧數額清單,致信陳錦,表示決死,並請清軍不要屠殺無辜百姓。他還告誡家里人說:“我死後勿易衣冠,正坐中堂,使人見我大明威儀!”據清版《福安縣志》記載,劉中藻是吞金自殺的。在他死後,按照其遺願,家人把他的屍體扶於朝堂之上。 相傳劉中藻的部下,有9700餘人與他一同自殺。當時,劉中藻的兒子劉思沛身在浦城,清兵也一直想招他為官。但他一直不願意,當他聽說父親為守節而自殺的消息後說:“父為國盡忠,子為父盡孝。”此後,也自殺身亡。後人褒其“忠比文山”.

劉中藻墓,位於福安市賽岐鎮蘇陽村北,建造於清代. 清順治封劉中藻故居為“劉中藻堂”。

民間軼事

關於劉中藻,在口口相傳中,衍生出許多具有奇幻色彩的傳說,最讓人們津津樂道的是關於劉中藻幼年審“五帝”的傳說。

相傳劉中藻小時候在老家蘇陽放牛。有一年的六月天,午飯後,蘇陽江邊漂浮著一塊木板,板上蹲著一隻大青蛙,被劉中藻等幾個放牛娃捉住了。他們把青蛙抓來當犯人,輪流當“包公”對其輪番“審訊”,晚上,再將青蛙關進小石洞裡,用石頭將洞口塞緊,次日接著再審。

奇怪的是,當別的放牛娃當“包公”審青蛙時,一個個都喊肚子痛,“哎喲喲”地從“案”上退下來。輪到劉中藻扮包公的時候,他卻安然無恙。連續兩個晚上,村里發生了奇怪的事情:許多老人夢見一位金甲神將站在床沿,自稱“五帝”,說是被劉大人捉去審問,打得半死,被關起來,求他們救助。

天亮後,鄉親們都覺得奇怪,四處查問,才曉得是劉中藻這幫放牛娃在打青蛙玩。據說這只青蛙是“五帝”神變的,想來福安作惡,他見劉中藻一個小孩子就這麼厲害,發誓今後再也不敢了。從此,民間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五帝害怕福安人。”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