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劉慶和

劉慶和
出生 1961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畫家
知名作品 個人音樂專輯《金剛經》
《水泉院》
《入夢》

男,1961年生於天津,198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1]

198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碩士學位[2]

現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國畫作品《走過的路》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第2屆全國青年美展」,並獲「第2屆天津青年美展」二等獎[3]

目錄

藝術簡歷

個展

2012 漂——劉慶和雕塑裝置作品展(北京 三里屯瑜舍酒店)

2011 回頭是岸——劉慶和水墨近作展(南通中心美術館)

併線——劉慶和版畫作品展(北京紅門畫廊)

2010 浮現——劉慶和蘇州計劃(蘇州本色美術館)

悸動——劉慶和新作展 (北京 紅門畫廊)

2009 混沌的邊緣——劉慶和新作展(深圳何香凝美術館)

2007 隔岸——劉慶和作品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劉慶和作品展(北京 今日美術館)

2006 劉慶和作品展(韓國·東山房畫廊)

2001 劉慶和作品展(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波士頓·QINGPING畫廊)

1995 劉慶和作品展(深圳美術館)

1994 劉慶和作品展(中央美術學院畫廊)

1992 劉慶和作品展(西班牙·馬德里皇家美術學院)

1995—2004 劉慶和作品展(北京·紅門畫廊)

聯展

2012 都市田園——中國美術館中國畫提名展(北京 中國美術館)

2010 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 (深圳畫院)

手頭筆頭——藝術家手稿展(北京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韓國釜山國際雙年展(釜山)

2009 四門陣——今派傳承水墨主題展(北京 今日美術館)

墨非墨——中國當代水墨展 (美國費城 當代藝術中心)

成都雙年展(四川 成都)

2008 北京國際雙年展(北京 中國美術館)

水墨新境——中國當代水墨展(德國 柏林博物館)

2007 文脈——中國版本(北京 今日美術館)

「 中國——面對現實」中國當代藝術展(奧地利維也納 MUMOK現代美術館)

「延承、演繹、滲透——墨」中日當代水墨展(日本 東京藝術大學)

2006 水墨文獻展(南京·南視覺美術館)

虛虛實實——中國當代藝術展(韓國首爾·HEYLI當代藝術中心)

東方之韻——中國當代水墨作品展(美國·洛杉磯)

當代視像——首屆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北京·中華世紀壇)

「60視線」展(北京·今日美術館)

2005 中國當代藝術展(墨西哥·塔馬約當代藝術博物館) 2004 東方既白——20世紀中國繪畫展(巴黎·金門宮)

新寫意——中國當代水墨作品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第19屆亞洲國際藝術展(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

第4屆深圳國際水墨畫邀請展(深圳·關山月美術館)

融合·經典——中國當代名家作品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當代新現實中的水墨人物畫(上海美術館)

2003 國際藝術博覽會中國主題展(韓國·首爾)

開放的時代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點·輻射與深入——來自紙墨的視覺表達(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

2002 兩岸水墨畫邀請展(台北·國父紀念館)

都市營造——上海雙年展(上海美術館)

第3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深圳)

2001 百年中國畫大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實驗水墨20年展(廣東美術館)

生活在此時——中國當代藝術展(柏林·漢堡火車站現代美術館)

紙上之韻——中、日、韓畫家邀請展(韓國·首爾)

水墨本色——當代中國畫邀請展(北京 中國美術館)

2000 世紀之門——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成都)

第2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深圳)

作品收藏

波士頓博物館,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澳大利亞大使館,上海美術館. 廣東美術館, 深圳美術館,廣州美術館,中國畫研究院等。

國畫作品《走過的路》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第2屆全國青年美展」。並獲「第2屆天津青年美展」二等獎。

批評家易英在北京青年報撰文《走出水墨—關於劉慶和的水墨畫》;發表作品《鞦韆》、《午餐》、《王先生》、《風》等;10月在中央美術學院畫廊舉辦個人畫展。展出了《遊戲》等90年以來創作的二十餘幅作品,李少文教授為展覽撰寫了題為《慶和其人其畫》的序言;1994年第5期《國畫家》雜誌發表《王先生》、《金婚》、《風》;作品《煙雲》參加「第8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並獲北京展一等獎;作品《飄進的雲》參加廣州博覽會。1995年在深圳美術館舉辦個展。展出了90年以來作品共40幅,其中《都市上空》系列作品首次展出;在廣州「門」字沙龍舉辦個展;《畫廊》雜誌1995年5、6期「工作室報告」欄目介紹都市題材創作狀況,皮力撰寫《劉慶和的水墨畫語,及其文化指向》一文;《美術文獻》1995年第1期刊登《王先生》等;作品《伴侶》入選《中國當代美術家圖鑑》;在「紅門畫廊」舉辦個展,展出城市系列小品。1996年《母親節》參加「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精品展」;創作《都市上空》等10幅作品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96中國水墨現狀展」,並有10幅作品收入畫集;創作《初遇高度》等系列作品參加北京國際藝苑美術館舉辦的「中國人物畫邀請展」;應中國畫研究院邀請參加在無錫召開的「中國人物畫研討會」;《都市上空·夜》《都市上空·日落》發表於《中國畫研究》第11輯。《線描組畫》入選《中國現代線描》一書。1997年應新華社和中日友好文化交流協會之邀,赴日本為大和市西鶴寺創作壁畫和屏風畫;創作《白夜》十餘幅作品以《雲中漫步》為題,在「紅門畫廊」舉辦個展。《遠足》;《消夏》參加廣州美術館舉辦的「全國中青年畫家邀請展」,並為廣州美術館收藏;《風》參加』97珠海「中國當代名家中國畫邀請展「;《秋天的日子》參加上海「迎97· 中國藝術大展」;接受美國CNN國際電視製作公司採訪;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表專題採訪。1998年《學院藝術》雜誌發表系列作品並專題介紹。創作《白垠》等作品20幅,以岸為題在紅門畫廊舉辦個展;香港南華早報發表合眾社記者專訪。題為《表現都市生活取得巨大反響的青年藝術家》;接受「WTN美國環球電視新聞」記者專題採訪。作品《流星雨》參加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作品展(中國美術館)。

1999年《都市上空·日落》等8幅作品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四人畫展. 2003年參加了文化部與中國畫研究院舉辦的《東方之韻》。

藝術世界

劉慶和的繪畫能夠將當代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表達得非常複雜,他沒有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他也不試 圖教育你什麼。我覺得劉慶和在這一點上,做到了許多人做不到的甚至也想不到的事情。就這點來說,我覺得劉慶和在當代中國水墨畫的發展中有着無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中國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以毛筆和墨汁勾畫線條,通過塗抹墨跡表現山水、花鳥、人物等。水墨畫有1000多年歷史,它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是中國人文精神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之一。在傳統水墨畫中,畫家們注重繪畫技巧和表達精神志向,包括松、竹、梅等植物都有約定俗成的寓意,而當下的生活卻很難入畫。一些水墨畫家嘗試變革,將中國水墨畫向西方油畫靠近,但常常失去了自身之美。劉慶和作為水墨畫家,也在不斷地探索。他說:「水墨畫在介入當代的時候,因為相對於傳統水墨畫的一種創作方式和解讀方式,包括欣賞方式,我會更多的考慮到水墨畫怎麼進入當代,在介入當代的時候,怎麼樣能夠保持藝術家的個人的一種創作狀態。」

劉慶和1961年出生於天津,20歲從天津工藝美術學校畢業,這一年,他創作的第一幅中國畫作品參加了「全國青年美展」,之後,他進入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連環畫專業學習。1987年劉慶和本科畢業時以連環畫方式創作的石版組畫《牆》,至今仍被美術評論界提到,認為當時他就表現出對「當下生活環境和當下的人文背景」的熱衷與關心。但是,接下來,他竟然轉而學習被認為遠離現實的中國傳統水墨畫,原因是他自信地認為「關注當下生活,以這一準則來看傳統,就不會被傳統凌駕,進而突出'人和生命'。」

劉慶和對於中國畫遠離生活真實的傳統套路和格式不以為然,一直試圖拓寬中國畫的題材領域。他從30歲時開始都市題材水墨畫的創作。在他的作品中,人物被塑造得非常具有當代感覺,比如鬆弛的肉體、僵直的胳膊、飄忽的眼神,這些圖像不僅直面生活,而且充滿想像力,將都市人複雜多變的情感表現得入木三分。 劉慶和的水墨畫作品在國內外參展不斷。這些作品或者因為以傳統繪畫的形式出現在當代藝術展中而顯得「卓然不群」,或者因為在中國畫中注入時代感後的獨特氣質,而在中國畫的專業展覽中顯得「迥異不同」。

觀眾從劉慶和的都市水墨畫中,總能咂摸出一絲獨特的深長的意味。有人評論說畫中透着一種「劉氏」幽默,不是喋喋不休的表現,而是一種平淡從容、不露聲色的「冷幽默」。

對此,劉慶和認為,從傳統水墨畫中,很難找到都市題材可依循的表現技法,只有依靠自身的生活積澱,對生活真情實意的體驗,在創作中進入一種激情的狀態,才能發揮自我。

視頻

大型紀錄片《影響》——中國當代藝術家系列 · 劉慶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