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廉
刘怀廉 |
刘怀廉(1951年7月一2013年11月25日),男,汉族,河南省虞城县人,197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2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法学专业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
中共河南省委原常委、省委统战部原部长,河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2013年11月25日17时19分,刘怀廉同志因病在中国河南郑州逝世,享年62岁。
目录
基本内容
履历
1967.02——1969.12,河南省商丘市印刷机械厂工人;
1969.12——1975.04,入伍,在商丘军分区服役;
1975.04——1976.09,河南省安阳市粮食局工作;
1976.09——1979.01,河南大学(时称河南师范大学)政教系学习;
1979.01——1982.03,河南省建筑七公司团委书记;
1982.03——1984.12,共青团河南省安阳市委书记;
1984.12——1991.12,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其间1990.02—1991.12挂职任周口市委副书记);
1991.12——1998.03,中共河南省驻马店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行署常务副专员(其间1994.09—1995.07中央党校青干班学习:1995.09—1998.07在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法学专业学习);
1998.03——1998.09,中共河南省信阳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
1998.09——2003.02,中共河南省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3.02——2006.10,中共河南省信阳市委书记;
2006.10——2006.11,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信阳市委书记;
2006.11,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
2012年1月13日,河南省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第四次大会补选为河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2013年1月20日,在河南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当选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逝世
2013年11月25日17时19分,中共河南省委原常委、省委统战部原部长,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刘怀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郑州逝世,享年62岁。
荣誉
收拾完行李,准备离京的全国人大代表刘怀廉,忍不住把目光停在窗外一幢正在建设的高楼上。在那里,众多农民工正在忙碌地劳动。
“他们是继志愿军之后最可爱的人!”刘怀廉动情地说,“他们过着城市里最苦最
穷的生活,却干着城市里最脏最累的活儿,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窗外的工地上,农民工依然忙碌。他们并不知道,有一个身为市委书记的人大代表正在注视着他们,多年来为他们的权益奔走呼号,并因此获得“农民工书记”称号。
从农村走出来的刘怀廉,与农民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20多年来,他先后在农业大省河南省的四个农业大市担任领导职务,对农民工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目前,他已先后出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和《中国农民工问题》3部专著。
2002年,信阳市商城县的农民工,因为长期在江苏宜兴一家私营工厂的粉尘环境中工作,有159人不同程度地患上了矽肺病,其中6人先后不治而亡。
当时,任信阳市市长的刘怀廉闻讯,立即拨出10万元,派专业人员前去帮助这些农民。[1]后来,经过10多次谈判,厂方为100多名农民工支付了440多万元的赔偿费。
多年来,刘怀廉还在当地不断进行着尝试和创新:他率先提议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集中地建立党组织,为农民工提供服务;他率先组建扶贫培训学校,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贫困农民技能培训;他尝试开办“留守子女”寄宿学校和托管中心,解决了10多万名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吃住问题;他甚至鼓励信阳的有识之士到农民工聚集的地方兴办学校,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上学问题。
连续4年,刘怀廉向全国人大提交的议案都是关于农民工问题的。他在两会上大声疾呼:进城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人阶级的新鲜血液,是高尚而值得尊重的群体,并提出一系列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建议。他又提出:建议政府建立中国农民工维权基金会,由政府投资带动,社会募集壮大,专门用来解决农民工在医疗、子女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问题。
2005年1月,2005年度“中国农村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将首次增设的“特别贡献奖”颁发给了刘怀廉,刘怀廉的“农民工书记”称号由此传开。
参考文献
- ↑ 刘怀廉会见洽谈会客人,大河网, 201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