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劉文典,出生於安徽合肥,現代傑出的文史大師,校勘學大師與研究莊子的專家。原名文聰,字叔雅,筆名劉天民。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國立安徽大學校長、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1938年至昆明,先後在西南聯大、雲南大學任教。終生從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學研究和教學。

劉文典
劉文典
原文名 Liu Wendian
出生 1889年
安徽省合肥市
逝世 1958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文聰,字叔雅,筆名劉天民
職業 革命家,北京大學教授
知名作品 《莊子補正》
《三餘札記》

目錄

人物生平

劉文典,安徽懷寧人。原名文聰,字叔雅。1889年12月生。1906年入蕪湖安徽公學學習,因聰明好學,積極上進,為該校教師陳獨秀、劉師培的賞識,並受到他們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和薰陶。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下,劉文典1909年赴日本留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青年時代的他懷着滿腔激情,於1912年回國,在上海于右任、邵力子等主辦的《民立報》擔任編輯,宣傳民主革命思想。 1916年,劉文典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研究諸子著作。1923年出版專著《淮南鴻烈集解》[1],受到學術界極大重視。劉文典1927年任省立安徽大學校長。1929年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主任,同時在北大兼課。除從事教學工作外,還陸續校勘古籍。1939年,完成了《莊子補正》、《說苑斛補》等書的校勘編撰。 1949年末,昆明解放前夕,胡適曾動員他去美國,已替他找妥具體去所,並為他一家辦好了入境簽證。在這關鍵時刻,劉文典謝絕了,他說"我是中國人,為什麼要離開我的祖國"。 全國解放後,劉文典的生活和工作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決心為新中國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他在雲南大學先後講授"杜詩研究"、"溫李詩"、"文選學"、"文賦研究"、"歷代韻文選"以及顧炎武、夏完淳評價等課程,並着手撰寫《杜甫年譜》。1956年劉文典被評為一級教授,被推選為全國政協第一、二屆委員。

主要著作

劉文典一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在校勘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成就尤為突出。

在高校開設過的課程有:《淮南子研究》、《莊子研究》、《先秦諸子研究》、《大唐西域記研究》、《論衡研究》、《杜甫研究》、《史通研究》、《校勘學》、《文選學》等,為培養從事傳統文化研究的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

主要譯作有:《近世思想中之科學精神》、《叔本華自我意識說》、《佛蘭克林自傳》、《美國人之自由精神》

主要著作有:《淮南鴻烈集解》、《莊子補正》、《說苑斠補》、《三餘札記》、《群書校補》、《杜甫年譜》等。

《淮南子》也稱《淮南鴻烈》,為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李尚、伍被等著,是一部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了儒、法和陰陽五行等思想的重要的雜家著作。《莊子補正》全書共10卷,於1939年出版。陳寅恪作序亦給予較高評價,使劉的身價倍增,獲得了"莊子專家"的美譽。《三餘札記》為筆記體,取三國董遇"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意,記錄了自己平素積累的一些治學心得和體會,從中也可窺見他的勤奮不殆的鑽研精神。

個人思想

劉文典性滑稽,善談笑,嘗自稱"狸豆烏";因"狸"、"劉"古讀通;"叔"者豆子也;"烏"則為"鴉",乃"雅"之異體(劉文典字"叔雅")。因劉喜自謔,與道貌岸然者有別,故"學生們就敢於跟他開點善意的玩笑"。

劉文典對莊子研究頗深,每次登堂講授《莊子》,開頭第一句必是:"《莊子》嘛,我是不懂的嘍,也沒有人懂!"有人問劉古今治莊子者的得失,劉大發感慨道:"古今以來,真懂《莊子》者,兩個半人而已。第一個是我劉文典,第二個是莊周,另外半個嘛……,還不曉得!"劉治《莊子》,作《莊子補正》,嘗謂:"古今懂莊子者,唯二人半而已。"

"別人不識的字,我識,別人不懂的篇章,我懂。你們不論來問什麼問題,我都會予以解答。"(郭鑫銓,《初識劉文典先生》) "前人校釋是書,多憑空臆斷,好逞新奇,或者所得,亦茫昧無據。"(張德光,《莊子補正》跋)劉文典曾講元好問、吳梅村詩,講完稱:"這兩位詩人(元遺山、吳梅村)的詩,尤其是吳梅村詩,老實說,比我高不了幾分。"(王彥銘,《劉文典先生的一堂課》)

劉文典自稱"十二萬分"佩服陳寅恪,二人曾在西南聯大共事。在昆明時,某日空襲警報響起,師生們爭先恐後到處跑,劉跑警報時,忽然想起他"十二萬分"佩服的陳身體羸弱,視力不佳,行動更為不便。便匆匆率領幾個學生趕赴陳的寓所,一同攙扶陳往城外躲避。同學要攙劉,劉不讓,大聲叫嚷:"保存國粹要緊!保存國粹要緊!"讓學生攙扶陳先走。

西南聯大時,劉文典的學生李埏在向他借的一本《唐三藏法師傳》的書頁中,發現了一張老師用毛筆畫的老鼠,遂要求老師解釋。劉文典聽後大笑不已,說自己在鄉下看書時點香油燈,燈芯上的油會滴在燈盤上。一天深夜他在燈下看書時,見有老鼠爬到燈盤上明目張胆地吃起了盤子上的油。他本想打死它,但轉念一想,老鼠是在討生活,我讀書也是為討生活,何必相殘呢?於是隨手用毛筆畫了一幅老鼠像夾在書中。李埏感慨:"先生真有好生之德!"

治學格言

"一字之微,征及萬卷"是劉文典[2]的治學格言。

校勘古籍不僅字字講究來歷,就連校對他也從不假他人之手。在致胡適的信中,劉文典大嘆校對的苦經:"弟目睹劉績,莊逵吉輩被王念孫父子罵得太苦,心裡十分恐懼,生怕脫去一字,後人說我是妄刪;多出一字,後人說我是妄增;錯了一字,後人說我是妄改,不說手民弄錯而說我之不學,所以非自校不能放心,將來身後虛名,全繫於今日之校對也。"(書信輯存,《劉文典全集》卷四,第795頁)他所徵引的材料,特別強調"查證原文",以免以訛傳訛災梨禍棗。他的一位老學生李埏,在上世紀40年代曾向他借閱過一本有關唐三藏取經的書,發現書的天頭地腳及兩側空白處都布滿了他的批註。注文除中文外,還有日文、梵文、波斯文和英文。"其知識之淵博,治學之嚴謹,令人嘆為觀止。

人物傳記

《狂人劉文典》 章玉政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本書為國內第一本關於劉文典的傳記。劉文典是一位長期被歷史忽略的國學大師,他"二十歲就名滿大江南北",極具傳統士大夫的傲骨,呈現在世人面前的總是一副"狂生"模樣。 他師承劉師培、章太炎,結交胡適、陳寅恪,瞧不起聞一多、沈從文,追隨過孫中山,營救過陳獨秀,驅趕過章士釗,痛斥過蔣介石。劉文典為學人氣節而堅守,也曾因時代弄人而無奈妥協,在他堅守與妥協的背後,正潛藏着對於整個社會命運的痛苦思考與深切悲鳴。作為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之一,劉文典內心追逐的永遠是獨立與尊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