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弼行書曾鞏諡議稿卷
藏品簡介
藏品鑑賞
劉漢弼行書曾鞏諡議稿卷,宋,劉漢弼書,紙本,手卷,縱35厘米,橫97.5厘米,行書,33行,623字。 卷後有元韓性、黃溍、危素、周伯琦、盛景年,明魏驥、張居傑,清王懿修、胡如瀛、許正綬、胡佚民題詩及題跋。前引首明張文淵行書「先公手澤」四字。 北宋著名文學家曾鞏,因官位較低,卒而無諡號,至南宋年間才追諡為「文定」。此卷是劉漢弼作考功員外郎時為曾鞏議諡所寫的草稿,對曾鞏在宋代文學領域的重要作用給予肯定,指出「因官卑不及諡,殆有司之失」。而與先人之比,名與文俱顯,故追補諡號。此稿本久藏其家,到元代,劉氏後人,述明此卷乃「先公手澤」,至此才明確為劉漢弼手跡。 《曾鞏諡議稿》書法端雅凝重,欹側明顯,姿態橫生,有蘇軾臥筆之態,為劉漢弼存世極少的珍貴墨跡。
藏館介紹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或北京故宮,是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1]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2]
參考文獻
- ↑ 故宮博物院將在北部新建北院區 已公布5份設計方案,觀察者網,2016-10-25
- ↑ 故宮安保設施已14年沒有升級. 鳳凰網. 2012-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