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溫叟
- (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五朝)
劉溫叟(909年―971年),字永齡,河南洛陽(今屬河南)人 [1],唐朝刑部尚書劉政會之後,門下侍郎劉崇望侄孫。五代至北宋初年官員、廉吏。
劉溫叟為人厚重方正,舉動遵循禮法。七歲時就能寫文章,擅長楷書、隸書書法。
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五朝,官至御史中丞,在朝中身居要職,素以清廉著稱。
開寶四年(971年),劉溫叟去世,終年六十三歲。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劉溫叟 | 出生日期 | 909年 |
出生地 | 河南洛陽 | 逝世日期 | 971年 |
國 籍 | 五代→北宋 | 民 族 | 漢族 |
職 業 | 官員 | 官 至 | 御史中丞 |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劉溫叟是唐朝開國功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劉政會的後代。其叔祖劉崇望,在唐昭宗時期擔任宰相。其父劉岳,任後唐太常卿。 [2]
劉溫叟為人厚重方正,舉動遵循禮法。七歲時就能寫文章,擅長楷書、隸書書法。因祖輩的功勞補任國子四門助教、河南府文學。後唐清泰年間(934年—936年),任左拾遺、內供奉。因母親年老請求歸家養老,改任監察御史,分府視事。當時台署廢弛,劉溫叟加以革新。不久,召他入朝任右補闕。 [3]
官仕晉漢
後晉初年,王松權任知青州,上表推薦劉溫叟任判官,加任朝散官。入朝任主客員外郎。後晉少帝石重貴任開封府尹時,上奏推薦他為巡官,命令他掌管文翰,又改任廣晉府巡官。
天福七年(942年),石重貴即皇帝位,授任劉溫叟為刑部郎中,賜金紫朝衣。改任都官郎中,充任翰林學士。一年後,加任知制誥。
遼軍攻入汴京,劉溫叟畏懼,跟隨遼軍遷到北邊,與承旨張允共同上表請求解除職務。遼國皇帝遼太宗耶律德光大怒,打算把張允等人調出京城任縣令。趙延壽說:「如果學士才能不稱職請求解職者,可以仍任本官,不能貶出。」於是得以罷免職務出翰林院。後漢高祖劉知遠南下時,劉溫叟從洛陽跟隨到鄭州後,稱病不行。進入汴京後,劉溫叟很遲才到來,劉知遠授任他為駕部郎中。 [4]
誣陷遭貶
後周初期,劉溫叟任左諫議大夫。一年後,改任中書舍人,加任史館修撰,判館事。顯德初年(954年),升任禮部侍郎、知貢舉,錄取進士十六名。有人向後周太祖郭威誣陷他們,郭威發怒,斥除其中十二人,把劉溫叟貶任為太子詹事。劉溫叟實際上並無私心,後來幾年,被斥除的人相繼考中。劉溫叟與張昭共同修撰後漢隱帝劉承祐和郭威實錄。顯德六年(959年),後周恭帝柴宗訓即位,升任劉溫叟為工部侍郎兼判國子祭酒事。[5]
入宋去世
建隆元年(960年,《宋史》誤作建隆九年),殿前都檢點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北宋王朝,是為宋太祖。改任劉溫叟為刑部侍郎,又改任御史中丞。遭母喪,退居西洛,不久恢複本官。
建隆三年(962年),劉溫叟兼任判吏部銓。於是向宋太祖進言說,從今以後各部門的任務,授官留任及回吏部待職的,按例減免外官欠任三選以下的,仍然須吏部執行公事,到三十個月後就允許赴吏部集中。按理減免外官欠任三選以上的,以及在任沒有通過考核的,就按照元敕處理。如果是在任停官以及在有關部門停職的,經恩准後由刑部出給雪牒,勒令到吏部報到,如果沒有空缺,就讓他候缺,其餘的依照敕令處理。 [6]
御史府舊例,每月賞給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錢一萬,公用不足就以罰款補充。劉溫叟厭惡罰款之名而不取用。任台丞十二年,多次求人自代。宋太祖難找合適人選,沒有同意。
開寶四年(971年),劉溫叟染病,宋太祖知道他家貧窮,到他家裡賞賜器幣。幾個月後,劉溫叟去世,終年六十三歲。[7]
人物軼事
- 名字由來
劉溫叟的父親劉岳退居洛中時,對家人說:「我的兒子風骨秀異,不能預知的只是壽命長短罷了,當今世道混亂,我兒能夠與我都成為溫、洛之間的老叟則足矣。」於是給他取名為劉溫叟。[8]
- 宮前走過
劉溫叟有一天晚上回家從宮前走過,宋太祖正與中黃門數人登上明德門西樓,劉溫叟的前導人員偷偷地知道,告訴了他。劉溫叟下令像平常過皇宮那樣傳呼。第二天朝見時,劉溫叟說:「人主登樓非時,則近臣都希望得到寬恕,護衛諸軍也希望得到賞賜。我之所以呵道而過,是想向那些人暗示你不是時候是不會登樓的。」宋太祖認為他做的很對。 [9]
- 清節之士
劉溫叟侍候繼母孝順聞名,即使是大熱天不戴帽穿衣不敢相見。五代以來,說到遵從禮法的只有劉溫叟,在朝任官時有德望,精於鑑賞,門生中尤其器重楊徽之、趙鄰幾,後來二人都成為名士。范杲年輕時,曾經拿文章拜見劉溫叟,劉溫叟大為稱讚他,並把女兒嫁給他。 [10]
宋太宗趙光義在任晉王時,聽說劉溫叟清介,派人送給他錢五百千,劉溫叟接受下來,存放在廳西舍房中,命令府吏封署後離去。第二年端午節,又派人送去角黍、執扇,所派的人正好是去年送錢的人,看見西舍封記還在,回來後告訴趙光義。趙光義說:「我的錢他尚且不用,何況是他人的錢?從前接受下來,是不想拒絕我;現在過了一年還不啟封,他的清節越是明顯。」命令官吏把所送物品載回。這年秋天,趙光義在後苑侍奉宋太祖用宴,在談論當世有名的清節之士時,詳細講述了劉溫叟以前的事情,宋太祖再三嘆賞。 [11]
人物評價
人物話題
史籍記載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 [12]
參考資料
-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劉溫叟,字永齡,河南洛陽人。
-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唐武德功臣政會之後。叔祖崇望,相昭宗。父岳,後唐太常卿。
-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以蔭補國子四門助教,河南府文學。清泰中,為左拾遺、內供奉。以母老乞歸就養,改監察御史,分司。時台署廢弛,溫叟作新之。未幾,召為右補闕。
-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契丹入汴,溫叟懼,隨契丹北遷,與承旨張允共上表求解職。契丹主怒,欲出允等為縣令。趙延壽曰:「若學士才不稱職求解者,守本官可也,不可加貶出。」遂得罷職出院。漢祖南下,溫叟自洛從至鄭州,稱疾不行。及入汴,溫叟久之方至,授駕部郎中。
-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周初,拜左諫議大夫,逾年,改中書舍人,加史館修撰,判館事。顯德初,遷禮部侍郎、知貢舉,得進士十六人。有譖於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遷太子詹事。溫叟實無私,後數年,其被黜者相繼登第。溫叟與張昭同修漢隱帝及周祖實錄,恭帝即位,遷工部侍郎兼判國子祭酒事。
-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三年,兼判吏部銓。因上言曰:「伏見兩京百司,漸乏舊人,多隳故事。雖檢閱具存於往冊,而舉行須在於攸司。蓋因年限得官,歸司者例與減選;冬集赴調,授任者尋又出京。兼有裁滿初官,不還舊局,但稱前資,用圖免役。又有嘗因停任,切欲歸司,而元敕不該,無由復職。遂使在司者失於教習,歷事者難於追還。伏望自今諸司職掌,除官勒留及歸司者,如理減外欠三選以下,仍須在司執行公事,及三十月即許赴集;如理選外欠三選以上,及在官不成資考者,即准元敕處分。若在任停官及在司停職者,經恩後於刑部出給雪牒,卻勒歸司,如無闕員,即令守闕,余依敕格處分。」
-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開寶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貧,就賜器幣,數月卒,年六十三。
-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岳時退居洛中,語家人曰:「吾兒風骨秀異,所未知者壽耳。今世難未息,得與老夫皆為溫、洛之叟足矣。」故名之溫叟。
-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一日晚歸由闕前,太祖方與中黃門數人偶登明德門西闕,前騶者潛知之,以白溫叟。溫叟令傳呼如常過闕。翌日請對,具言:「人主非時登樓,則近制咸望恩宥,輦下諸軍亦希賞給。臣所以呵導而過者,欲示眾以陛下非時不登樓也。」太祖善之。
-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溫叟事繼母以孝聞,雖盛暑非冠帶不敢見。五代以來,言執禮者惟溫叟焉。立朝有德望,精賞鑒,門生中尤器楊徽之、趙鄰幾,後皆為名士。范杲幼時,嘗以文贄溫叟,大加稱獎,以女妻之。
-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太宗在晉邸,聞其清介,遣吏遺錢五百千,溫叟受之,貯廳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執扇,所遣吏即送錢者,視西舍封識宛然,還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錢尚不用,況他人乎?昔日納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歲不啟封,其苦節愈見。"命吏輦歸邸。是秋,太宗侍宴後苑,因論當世名節士,具道溫叟前事,太祖再三賞嘆。
- ↑ 12.0 12.1 12.2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 .國學導航.201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