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刘秉璋(LiuBingZhang)(1826~1905),晚清重臣,淮军名将。字仲良,安徽庐江人。胸怀大志,青年中举成名,由于国家动乱,由翰林院编修而入军幕,投笔从戎,平吴剿捻后逐步成长为一名封建官吏。中法战争期间,力抗外侮,指挥了著名的"镇海之役",维护了国家尊严。督蜀十年,勤政廉洁,用竹笼古法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百姓。在"成都教案"中维护民族利益,清廷罢其职。一生淡泊名利,却十分重视教育,为家乡捐建了三乐堂书院、南京庐江试馆,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材。

刘秉璋
出生 1826年5月20日
国籍 中国
别名 仲良
职业 四川总督
知名作品



目录

主要经历

刘秉璋(1826~1905),字仲良,安徽省庐江县矾山镇刘墩村人(明永乐间刘秉璋祖先迁此定居,改此地为刘家墩,后1983年地名普查时改名刘墩),农民家庭,自幼读书。咸丰十年(1860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

镇压太平军

同治元年(1862 年),太平军占据江宁,刘秉璋随钦差大臣张芾军至皖南,常为其筹划进剿之策,深得李鸿章赞赏。李鸿章任江苏巡抚,移军上海,镇压太平军时,即奏调刘秉璋于帐下。刘秉璋遂入淮军。

时上海驻有英人戈登训练的常胜军,见淮军装备低劣,服饰又差,皆笑而侮之。刘秉璋对诸将士说:"此不足病也,顾吾曹能战否耳!"后经数战,淮军作战勇敢,常获大捷,深得常胜军饮佩,并积极配合淮军镇压太平军。同治二年,太平军攻占福山,进围常熟,形势危急。刘秉璋会同潘鼎新、刘铭传诸军进攻福山,以救常熟,并约常胜军以大炮轰击太平军营。太平军遂解常熟之围,回军福山。不久太平军攻占浙西各郡,危及江苏,李鸿章急令刘秉璋自募一军,进围嘉善。太平军在水陆要冲的枫泾、西塘筑石为垒,遣数万人防守,与嘉善成犄角之势,构成严密防御阵势。刘秉璋率6000 余人,以吴长庆况文榜王占魁为将,逼垒而营。先集中兵力攻破西塘,而后乘势前进,攻占枫泾,并击败太平军从嘉兴、平湖、乍浦等地前来的数万援军。因镇压太平军有功,清廷降旨嘉奖,以侍讲遇缺题奏。太平军虽累败,但仍以张泾汇为护卫,据守嘉善。刘秉璋约太湖师船,水陆夹击张泾汇。嘉善太平军来援,刘秉璋凭河督战,腿受枪伤,不后退。士卒凫濠直进,将张泾汇攻破。嘉善及平湖、乍浦等地亦被克复。同治三年七月,刘秉璋会同总兵程启学进攻嘉兴,尽毁城外太平军营垒。他肉搏登城,昼夜仰攻,掷火焚城中火药库,将城攻破,杀害荣王廖发寿、挺王刘德功,清廷降旨赏戴花翎。继而进攻湖州,攻占吴溇、南泽,连战皆捷,将浙西太平军肃清。因刘秉璋治军严整,亲冒矢石,清廷降旨赏振勇巴图鲁名号,遇有应升之缺,开列在前。十月,补右春坊右庶子,旋转正庶子。复升侍讲学士。

镇压东捻军

同治四年二月,捻军复炽。清廷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前往督剿。曾国藩即奏调刘秉璋襄办军务。四月,授刘秉璋为江苏按察使,统军驻徐州。时捻军转战无定,忽东忽西难以剿捕。曾国藩、李鸿章皆主张将捻军驱之一隅,聚而歼之。众认为此法不切实际,唯刘秉璋"独深赞之"。五月,捻军进攻宿迁埠了镇、洋河集,径趋运河。刘秉璋遣吴长庆王占魁夜袭其营,循旧堤追击,大败捻军。捻军首领任柱、赖文光与张宗禹失散,复折而南,渡浍、涡两河,入怀远、凤台境。刘秉璋率军追至蒙城,会盛军共剿。七月,任柱、赖文光与张宗禹会合于河南石固镇,将攻山东。刘秉璋率军追至禹城寨,以马队进击,又大破捻军。捻军为摆脱困境,免遭全歼,分为东西两部。张宗禹率一部西往,是为西捻。任柱、赖文光率一部东往,是为东捻。曾国藩将进剿西捻之任,委于总兵刘松山,命刘秉璋与提督杨鼎勋等军于豫西,以围东捻。十二月,东捻军转战入湖北,刘秉璋率军追击,败东捻军于德安。同治六年二月,功授山西布政使,因剿捻在急,未能到任。东捻军德安之败后,折入安徽霍山、太湖间。刘秉璋日夜疾驰宿松,迎头将其击败。东捻军复走湖北,自孝感小河溪径趋河口镇。刘秉璋会勋军进击,勋军先至遇伏,总兵张遵道遭击毙。东捻军乘胜而下,势不可遏。刘秉璋率军予以横击,吴长庆、况文榜等各殊死战,东捻军始溃走豫。六月,李鸿章奉旨代曾国藩督师,自归德移驻济宁,拟采取"围制"之策,扼守运河,蹙东捻军于海隅,进行聚歼。檄刘秉璋速赴济宁,布置运防。刘秉璋得令,即率部屯驻运西,会鲁、豫、皖3 省兵,并为合剿。七月,东捻军败鲁军于潍河,自安邱、临朐南走,以规江淮。李鸿章急令刘秉璋由台庄过河,会浙军防守清江。八至十一月,提督刘铭传郭松林等军累获大捷,任柱战殁,赖文光率余骑千余,南走清江。十二月,刘秉璋与道员李昭庆,大败东捻军于淮城。赖文光率部退走高宝水乡,遭吴毓兰华字营袭击,全军覆没。 同治八年,刘秉璋家父病逝,乞归守孝3年。十一年,服阕入都,诏授江西布政使。光绪元年(1875 年),升江西巡抚。光绪六年,因刘秉璋任江西巡抚期间,在平息新疆事件中,筹解甘饷,予以大力支持,赏头品顶带。八年,授浙江巡抚。此间,台湾黄金满啸聚海滨,结伙为匪,官兵清剿,他远逃重洋,官兵撤走,则又复出。刘秉璋到任后,经过详细侦察,发现内地多有间谍,故兵机泄露。他采取严办保甲的办法,割断其与内地的联系。黄金满因内地坐探被除,兵机莫测,穷蹙就抚。

镇海之战

光绪十年,法军侵略越南事起,刘秉璋为防御法军入侵中国,遂亲巡海口沿岸,筑长墙绵亘数十里,置地雷,封海口,令所有兵轮加强戒备。光绪十一年一月,法军果突入蛟门,刘秉璋令炮台守将守备吴杰,发巨炮将法舰击退。越数日,法舰复入虎蹲山北,刘秉璋令守军迎击,发炮击中法舰烟筒和后艄,法将迷禄中炮身亡,大败而逃。法军大舰进攻受挫,则放小轮潜窥南岸,窜犯宝山口,刘秉璋令总兵钱玉兴挑选骁勇之士,组成敢死队潜伏清泉岭下,突而击之,将法军打得大败,击毙和落水死者不计其数。镇海之役,计击沉法舰一艘,重创三艘,火轮、小船多只,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自此,法军不敢再犯。事毕,刘秉璋具疏,力谏扩充海防,以备不虞。光绪十二年,刘秉璋升四川总督。川省幅员辽阔,外接少数民族地区,内多匪盗,社会极不稳定。刘秉璋到任后,先后将万县崔英河、茂州何三木匠,川北陈坤山,秀山姚复干等势力平定。继而采取屯田之策,安抚少数民族,大小凉山拉布浪蟾对等少数民族皆请服。光绪二十年元月,奉懿旨赏加太子少保衔并御书长寿字、福寿字和如意蟒袍等件。刘秉璋刚任四川总督时,即奏调试用道叶毓荣、总兵钱玉兴等至蜀,对其非常信任。御史钟德祥对刘秉璋此举,进行强烈弹劾。清廷以滥举非人,照溺职例,降旨革职留任。十月,奉旨开缺至京,令其俟新督到任,再行交卸。

重庆教案

光绪十二年(1886),刘秉璋任四川总督,在川先后派兵镇压万县、川北、酉阳等地农民起义,剿灭西昌地区彝民起义和藏民起事,又一再增兵屯驻西南边陲,以资镇慑。查办遗留的"重庆教案"。因美、英教会强行占地建教堂,民众反对,教会组织武装杀伤30余人,激起公愤反教会,焚毁教学,散发传单,揭露美、英帮助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使美、英教会更为不满,关杀儿童和民众。洋人践踏中国主权,激起川西11县民众起来反教会。刘秉璋在查处中,他只是逮捕乱民石汇等,绳之以法,并杀教绅罗元义,以泄民愤。至是省城民教构衅,各属继起。旬日间,教堂被烧10 余处,且蔓延到省外。对外国在中国设立的教堂,清廷早有旨谕,令"各省督抚,严饬地方官加意保护"。御史吴光奎奏参:"省城滋事之始,刘秉璋坚置不理,并未派兵弹压,无业游民愈聚愈多,以致省外教案层见累出",加之在处理"重庆教案"中,仅处死杀人凶手和闹事首领,未镇压群众,美、英教士不满,纷纷致电总署,要求惩办秉璋,清廷据此,并迫于英、美、法公使要挟,将刘秉璋罢官归里,以刘秉璋"任意废弛,有负委任","著行革职,永不叙用,以示惩儆"。光绪二十五年,清廷复用刘秉璋,"诏再征之"。刘秉璋以疾不能赴。光绪三十一年(1905)病逝。逝后,由于两江总督周馥的疏奏,清廷准其"复官,予优恤,建祠"。

刘秉璋诗词

阅兵松潘道中作 铃辕小队拥旌旗,嘉命恭承远视师。马齿六旬吾老矣,羊肠九折命驱之。层峦细入龙眠画,秀岭雄于太白诗。匹练悬流三百里,匡庐瀑布未云奇。

习静园用顾幼耕韵

旧院习已荒,榛芜翳众绿。命匠稍经营,累石间疏竹。习静亦偶然,为迓高贤躅。诙诡语惊人,啸歌声满屋。宾朋亦既醉,主人请继烛。官样与儒风,一齐高阁束。欢笑忽欷歔,惊心羲驭速。皓首百无成,终须同草木。蓬荜多穷黎,众乐惭于独。宠命忝缨组,幽怀寄泉谷。《道德》五千言,止足义已熟。欲乞衰朽身,乡关驰梦毂。一壑犹能专,生平愿已足。此如传舍然,徒尔劳板筑。新诗惠衮褒,盥手百回读。

归田自述

元龙意气昔何如,荏苒光阴付子虚。政绩不登循吏传,文章岂有茂陵书。死犹腐草萤光点,生比寒花蝶梦苏。壮不如人今老矣,片帆东去啖鲥鱼。

望见蓬庐喜欲颠,弟兄慰问笑喧阗。豪赀富拥书千卷,醉态狂歌诗一篇。清白差堪贻子姓,烧丹何必学神仙。兴来沽酒招朋好,斫脍烹雌足俸钱。

本段后人

刘家第二代五兄弟,子承父志,后来也都曾风云过一时。老大刘体干,在袁世凯当政时官至四川省省长(宣慰使),所谓两代人先后督蜀,一时传为美谈;老二刘体仁是举人,原在京城为官,因不愿与袁世凯合作,遂弃官回家;老三刘体信(声木)成为著名的学者、藏书家,他的关于楚辞类的藏书,被郭沫若称为海内第一。五兄弟中最负盛名者,是后来出任中国实业银行总经理的刘体智(即老四晦之)。

刘晦之(1879~1962年)名体智,晚号善斋老人,安徽庐江县矾山镇刘墩村人,晚清重臣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子。刘秉璋在浙江巡抚任上时,正值中法战争爆发。他率军坐镇杭州。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他对家人说:"万一战场失利,吾得对国尽忠,夫人要尽节,三个儿子(指老大刘体仁、老二刘体干、老三刘体信)要尽孝,小四、小五尚小,送给李鸿章了。"此言一 出,军中将士无不铁心报国。中法之战镇海一役历时103天,空前酷烈,全凭浙江一省的财力和兵力支持,最终战胜法军。法军舰队司令孤拔受重伤,不久死在澎湖列岛。刘秉璋因此战获胜而擢升为四川总督。

刘晦之正是刘秉璋的"小四",自幼聪慧好读。因刘秉璋是李鸿章的至交,两家又是姻亲,故刘晦之从小就得以进入天津李鸿章的家塾,与李氏诸子弟一起读书,中西文俱佳,又得以与李氏门生故吏及其子弟朝夕相处,过从无间,还饱览了故家旧族多年秘示人的典籍和收藏,这都为他后来从事银行业和收藏事业打下了基础。

刘晦之的文物收藏堪称海内一流,尤其是龟甲骨片和青铜器的收藏,世间罕有其比。

其甲骨文的收藏在战前就达28000余片,1953年全部出让给国家。据文物部门统计,现存我国大陆的龟甲骨片,总共9万余片,分布在95个机关单位和44位私人收藏家手里,而刘晦之的28000片,差不多就占了三分之一,是私人收藏甲骨最大的一宗。

1936年郭沫若亡命日本时,日子过得很困窘,有时连毛笔也买不起。刘晦之知其博学多才,就将自己历年所收集的龟甲骨片,请人拓出文字,集为《书契丛编》,分装成20册,托中国书店的金祖同带到日本,亲手交给郭沫若,供其研究、著书。郭沫若见后叹为观止,从中挑选了1595片,先期研读考释,并据此著成了甲骨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巨著《殷契粹编》,在日本出版。郭沫若在书序中一再感叹道:"刘氏体智所藏甲骨之多而未见,殆为海内外之冠。已尽拓出其文字,集为《书契丛编》,册凡二十,去岁夏间,蒙托金祖同君远道见示,更允其选辑若干,先行景布,如此高谊,世所罕遘。余即深受感发,不揣谫陋,取其1595片而成兹编,视诸原著虽仅略当十之一,然其精华大率已萃于是矣。""……然此均赖刘氏搜集椎拓之力,得以幸存。余仅坐享其成者,自无待论。"(郭沫若《殷契粹编·序》)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抗日战争结束后,复旦大学胡厚宣教授从大后方返回沪,即常往市区新闸路上的小校经阁拜访刘晦之先生,与之订交,参观过他的藏品,并专门安排学生们前去参观他收藏的甲骨。那是用楠木盒子规规整整分装起来的100盒甲骨。打开盒盖,满目粲然。

另有甲骨拓本《书契丛编》20册,每册后附简单释文。这套拓本,与盒内的甲骨实物先后次序正相对照。胡厚宣曾查其甲骨实数,实为28192片。著名学者陈梦家还考证过,其中有300余片为徐乃昌随庵的旧藏。

1953年,刘氏甲骨出让国家,由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接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将其又重新墨拓了一遍,拓本题名《善斋所藏甲骨拓本》。

对于刘氏所藏甲骨,前些年中国台湾学者董作宾不知何故,认为"刘晦之所藏甲骨号称二万片,但大者多是伪刻"(《甲骨五十年》)。解放后,中科院考古所主持甲骨学史上最权威的著录《甲骨文合集》时,认真考证过一遍,认为刘氏所捐献的甲骨中,伪刻只有112片,还不到1/250,这就不能算是"多"。董作宾还说:"他(刘氏)的精品,已选入《殷契粹编》,共1595片,真是其余不足观也已。"而事实是,郭沫若、胡厚宣在编《甲骨文合集》时,经详加考证,证明郭氏当年编的《殷契粹编》所收,固然都是精品,但精品并没有收完,如四方风名刻辞和一些特大的牛胛骨卜辞,就没有收进。

而《甲骨文合集》在编辑过程中,就从善斋拓本中又选录了不少精品,而且有的还很重要,并非"其余不足观也已"。董氏所说,不知何据?

除去甲骨和青铜器的收藏之外,小校经阁内还以藏书著名。刘氏藏书达10万册之巨。

1934年他的住宅里实在容纳不下日益增多的藏书了,只好专门造一藏书楼,取名小校经阁。他的藏书以明清精刻为主,亦不乏宋元古本。至解放时,尚有宋版9部、各地方志1000余部,善本达1928册(此为解放初上海市文管会接收时考订的结果)。这些书籍分装在500只特制的书箱里,打开书箱箱盖,上面罩了一层细细的铁丝网,这是为了在曝晒时防止老鼠钻进去而特设的。

刘氏藏书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四库全书》中被当时四库馆臣们删改过的书,他必须收得原来的旧本。他立志要把《四库》中"存目"之书,依目录统统收齐,收不齐就借来抄录副本。他要以一己之力,收齐《四库全书》所收书的原刻本,统统恢复旧貌,因此这小校经阁,长年雇着十几名抄书、校书的工匠,书山书海,忙得不停。

解放后,刘氏所有的藏书连同那500只箱子,全部捐给上海市文管会,后又转入上海图书馆。第一批捐书326箱,67873册;第二批捐历代碑刻拓本282种,共436册,其中有汉魏名碑50种;晋至隋79种、唐185种、宋金元明122种、杂帖36种;第三批捐书34箱。

1951年9月,还捐献了上古三代及秦汉时期的兵器130件,分装二十个箱子里,后由上海市文管会转交上海博物馆保存。为此,陈毅市长曾颁发嘉奖令,表彰他的爱国精神。

刘晦之逝于1962年,在生前已把所有藏品捐献殆尽(还有一大批古墨、古砚捐献给安徽省博物馆,该馆为之特辟"中国历代古墨陈列室"),身后不留一石一木,这在私家收藏史上,亦是为数不多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