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刘荫枢字相斗,号乔南,晚号秉烛子, 清陕西韩城人。

刘荫枢
出生 (1637-1723
国籍 中国
职业 清朝大臣

目录

生平简介

疏请朝廷严肃纲纪,考核各级官吏实绩,广开言路

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河南兰阳(治今河南兰考县)知县,他在任勤慎治理,甚有政绩,被提升为吏科给事中。以忧归,服阕,除刑科给事中。疏言:“廉吏必节俭。迩来居官竞尚侈靡,不特车马、衣服、饮食、器用,僣制逾等;抑且交结、奔走、馈送、夤缘,弃如泥沙,用如流水。俸不给则贷于人,玷官箴,伤国体。请敕申斥,以厉廉戒贪。”又疏言:“京师放债,六七当十;半年不偿,即行转票,以子为母。数年之间,累万盈千。是朝廷职官,竟为债主厮养。乞敕严立科条,照实贷银数三分起息。”并下部议行。寻调户科。 三十六年,诏求直言,荫枢疏请肃纪纲,核名实,开言路,报可。三十六年,康熙皇帝曾下诏求直言,他又上疏请朝廷严肃纲纪,考核各级官吏实绩,广开言路。

被总督参劾而罢官

三十七年,他被调任江西赣南道。赣南地处偏僻,民俗好起诉讼,积案甚多。他到任日夜审理,使积案迅速清结。对查无实据的诬告案,他严加惩戒,民间诉讼逐渐减少,使地方秩序趋于安定。以前,这里的官吏多私自征收门税,他到任命令一律取消。米市收税的人贪得无厌,百姓负担日益加重,他命将收得的税钱购置成田地,将地出租,用收回的地租来顶替米市的税钱,不再向买卖者收税,解除了百姓的负担。在任政声颇著,被朝廷提升为江西按察使。后因与江西总督不睦,被总督参劾而罢官,回归原籍。

清廉勤慎,士民爱戴

四十二年,圣祖西巡,荫枢迎驾潼关,上识之,召对称旨,复授云南按察使。四十五年,迁广东布政使。总督贝和诺称其清廉勤慎,士民爱戴,云南布政使缺员,请以荫枢调补,上从之。他在云南,看到滇池在秋汛时期,多涨水为害,便上奏朝廷准允,督促百姓疏浚湖汉河湾,在六处河岸修筑闸门,使蓄水泄洪均有节制,消除了水患。此地遇旱灾,他将库存的粟米以平价卖给百姓,排解民困。

命令杜绝官吏收受礼物和贿赂,实行改土归流,开驿道二千里

四十七年,擢贵州巡抚。贵州苗、仲杂处,号难治。荫枢至,裁减百姓劳役,安定社会秩序,命令杜绝官吏收受礼物和贿赂。此地文化较落后,他便奏请朝廷增加乡试名额,开设南笼厅学校,发展当地文化事业。实行改土归流,开驿道二千里,调解少数民族之间冲突。 先后请改石阡、丹川、西堡、宁谷、平州、大华诸土司,设流官。开驿道,自云南坡至蕉溪二千馀里。又疏言贵州钱粮课税仅十馀万,邻省岁协饷二十馀万,稍愆期,军士悬额待饷。请豫拨二十万储布政使库。部议持不可,疏三上,诏特允之。其后红苗叛,饷赖以无绌。乌蒙、威宁两土司相仇杀,四川巡抚年羹尧遣吏勘问,土酋匿不出,疏闻,命四川、云、贵督抚按治。荫枢先至,遣使招谕,威宁土酋听命,乌蒙土酋亦自缚出就质,咸原伏罪释仇,苗以无事。

皇帝怒其反复,命解往京城治罪

五十四年,准噶尔策妄阿喇布坦侵哈密,诏备兵进讨。荫枢累疏请缓师,略云:“小丑不足烦大兵。原皇上息怒,重内治,轻远略。”上责其妄奏,命驰驿赴军前周阅详议。荫枢抵巴里坤,上疏数千言,请屯兵哈密,以逸待劳。不久,他称病返回甘肃,请求辞职。康熙帝仍命他回贵州巡抚任,他又称病愈。皇帝怒其反复,命解往京城治罪。刑部定为绞刑,康熙令改为发往喀尔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耕田。他时年已82岁,经3年劳役,开释复官。 六十一年参加千叟宴。雍正皇帝召见后,准他回归故乡。不久,卒于家,时年87岁。 [1]

著有

《周易蓄疑》、《春秋蓄疑》、《梧垣奏议》、《宜夏轩杂著》等。惜已失传。康熙年间的《韩城县续志》有其手书序文,并载其《应诏陈言疏》、《请豁滨河地粮永禁现役马头疏》两篇。桥南牌楼上“示我周行”和云南昆明西山大华寺山门“气象万千”两匾为其手书,尚存。[2]

做官敛财,致儿孙骄奢淫逸-谆谆教诲,当自强自立

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 年),刘荫枢回故乡韩城探亲,看到乡亲进城赶集,都被据水河所挡,来往很不方便。于是,他决定用自已攒的钱在河上建一座桥,以方便家乡父老。当他把决定告诉家人的时候,除了夫人支持之外,儿乎所有人都反对,觉得他应该把这些钱财留给子孙,再说他本人也需钱财养老送终啊! 刘荫枢说: “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若自己不努力读书,无知无能,我留给他们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 只有他们自己奋发自强,将来才能有出息啊!”最终,一桥横跨据水两岸,给南来北往的乡亲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刘荫枢也因此德行而誉满韩城。

   过了几年,刘荫枢又一次回乡探亲,儿子对他说: “我们派人往桥头一坐,只要向每个过桥人收一枚铜钱,我们就有享用不尽的财富啊!”听了这话,刘荫枢想:“我建桥本是造福乡里的一件好事,没想到儿子竟然想以桥敛财,敲诈百姓。我活着时他还不敢这样做,等我死了之后,他要是这样做怎么办? 我得想法子断了他这个念头。”第二天,刘荫枢便差人给韩城知县送去一张请帖,请他到家里来商量卖桥之事。最终刘荫枢象征性地以二两八钱银子,将桥卖与韩城二十八里村社,并立字据为证。此时,儿子着急了:“我们建此桥,已经倾尽了家产。人家当官,家中都有钱有地,您看看我们家有什么啊!”刘荫枢语重心长地说:“这些年我一身清白、两袖清风,对得起朝廷和百姓。俗话说: 好男不端祖宗碗,儿孙兴旺福泽远。我造桥是为了家乡的父老们,现在卖桥却是为了你们! 许多人做官敛财,致使儿孙骄奢淫逸,多堕落成纨绔子弟,这正是我不愿看到的啊! 你们自强自立,这才是我最大的愿望!”   刘荫枢的谆谆教诲,终于使儿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也令当地官吏和百姓极为感动,大家纷纷建祠立庙,以纪念其功绩。   300 年来,几度岁月更叠,几多世事沧桑,毓秀桥依然默默地卧居在滹水之上。它不仅是刘荫枢功在桑梓的见证,更是为他清正廉洁的品德树起的一座丰碑![3]

韩城毓秀桥:仅值“三两银子”?

在韩城古城的南门之外,有一条澽水河潺潺流过,这里有一座漂亮的石拱桥,被称为“毓秀桥”,寓意“钟灵毓秀”,象征韩城是一个山川秀美和人才辈出的地方。2013年3月5日,这座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在毓秀桥的南端,竖立著一座牌坊,为三间四柱三楼,内侧两柱有夹杆石,石头两侧雕刻著精彩的图案,包括人物、瑞兽和几何纹饰等。木牌坊的正上方,悬挂著一块匾额,赫然写著“示我周行”四字,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鹿鸣》篇。 根据《重修县南石桥碑》中的记载,这座牌坊是康熙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1702—1707)修石桥时所建,原本悬挂著创建石桥的贵州巡抚刘荫枢题写“示我周行”横匾。 相传,毓秀桥为刘荫枢出资所建,为了避免子孙后代借此桥敲诈百姓,刘荫枢以三两银子的价钱将这座桥卖给了韩城县。如今,这个“三两银子卖桥”的故事,早已在韩城家喻户晓,留下一段美好的佳话。 此桥为花岗石条砌筑,桥面呈弓状,南北较宽,中间较窄,长约180米,宽约4.5米。在桥面下方,有10个桥洞,桥墩呈梭形,每个桥洞的正中均有一件石雕龙头,精美生动,镇水辟邪。

在桥面的南、北两端,分别安放著两件石人,他们依靠著桥栏杆,蹲坐在道路的旁边,手上好像拿著弓箭或鞭子?头戴风雪帽,身穿右衽长袍,好像蒙古大汉,正在守卫石桥,盘查路过的行人。除了东北角的石人以外,其他的石人均五官清晰,浓眉大眼,面带微笑,让人感到很亲切。 桥两侧有石栏杆,栏板之间有望柱,东边有101个望柱,西边有99个望柱,每个望柱的柱头均雕刻著不同的形象,包括花、鼓、南瓜、宝珠、葫芦等,既端庄大气,又简单明快。桥面中间的一对望柱,柱头的形象与众不同,方形的表面浮雕著人物和动物的样子,极具汉代画像石的风采。 毓秀桥雄踞城南,被俗称为“南桥”,紧邻著韩城的南关,乃古城曾经的交通要道,也是昔日澽水南北唯一的通道,更是过去连接秦晋的咽喉之路。如今,在毓秀桥西侧,修建起一座新的公路桥,这座古桥被保护了起来,一起讲述著韩城的昨天和今天…… [4]

珍贵的照片韩城古城南桥旁有座刘公祠?

多篇资料记载,刘公祠在韩城古城毓秀桥北之东,另有文章显示,在桥以南。有人说,原古城南关“渭运司”大院里那一组房屋,就是赫赫有名的刘公祠。

“刘公”,说的是今韩城新城办潭马村清朝康熙时曾任贵州巡抚的刘荫枢。刘荫枢字相斗,别字乔南,晚自号秉烛子,陕西韩城人,清朝大臣。他在任贵州巡抚期间,垦荒屯边,教民耕织,深受当地拥戴,人们称其为“刘爷爷”,以图像祭祀。

晚年的刘荫枢回韩城后,修了横跨澽水河上的老南桥(毓秀桥),铺设了城里的街道和柿谷坡,又在龙门古渡设置铁桩铁环,帮助运炭船只逆水而上。韩城人为纪念这一为地方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名人,就在县城南关石头桥建了刘公祠,将刘荫枢所在的乡也就命名为“乔南乡”,又将新城区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乔南路”。

刘公的故事在韩城广为流传,他的名字也被韩城人民熟知和铭记。

那么,曾在古城南关群众所指的一组房屋,是否是真正的“刘公祠”?韩城市文物局曾回复称,有人认为此建筑为萝石书院,由于资料不完整,历史记载不详,众说纷纭,具体是何遗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目前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一处具有一定价值的历史建筑。

这处“具有一定价值”的历史建筑,是否得到了有效保护,是否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和查证?

韩城市文物局曾表示,由于该建筑在古城城墙综合体规划的护城河上,无法实施原址保护,为了配合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又能对历史建筑进行有效保护,经反复沟通协商,初步达成异地保护的共识:与潭马村刘氏后裔协商筹建刘荫枢纪念馆,研究将其作为纪念馆予以保护利用的可行性。[5]

人物故事

清代有个清官叫刘荫枢,性情耿直,他初到赣南道做道台的时候,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当地镇将私设门税,即凡进城的人,都要交纳门税,否则不许进城。刘荫枢知道后,心中很不安。他想,老百姓本来就很贫苦,进城还得纳税,真是闻所未闻。但断然废除此税,又恐守城将领不服。忽然,他眼前一亮,计上心来。 一天中午,远处走来两个人直奔城门。他们一个挑着小麦,一个扛着几匹布,守门军士见他们象采买回来的商人,便照例要二人纳门税。这二人说除了东西身上没钱,愿意将他们采买来的东西作抵押,等他们进城取了钱来赎回,守门军士也只好同意了。

这时候,刘荫枢正在官衙请镇将喝酒,酒过三巡,大家谈兴正浓。突然有两个人闯了进来,“扑通”一声,齐齐跪在席前,口呼“请大人做主,请大人做主”。刘荫枢故意喝问:“差你们去城外采购,为何如此狼狈回来,快快禀来!”二人正是在城门口那两个担麦扛布之人,他们便将奉差买物、进城无钱纳门税,后来以物抵押回来取钱之事细细说了一遍。听完后,刘荫枢默不作声,只是看了看镇将,镇将有些坐立不安了。刘荫枢见镇将若有所思的样子,便道:“官差尚且如此,百姓的日子怎么过呢?”这句话,如同钢针般刺进了镇将的心里,他惭愧的低下了头。

刘荫枢觉得火候正合适,便命两位差役先下去休息,并说道:“区区小事,待明日处量。”说罢,又象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举杯和镇将继续饮酒,这样其实是给了镇将一个台阶下,免得把事情弄僵了。第二天一早,镇将亲自来到刘荫枢的官衙,将所扣的东西归还,并当着刘荫枢的面命令士卒:“即日取消门税,不得违令。”刘荫枢一听,非常高兴,又置酒请镇将同饮。镇将入席坐定后,刘荫枢向他深深作揖,说:“将军实乃德惠万民,请受在下一拜。”镇将那里还坐得住,慌忙还礼到:“道台大人如此,令我羞愧难当,我设此门税,实是有害百姓,非是大人指点,我哪有今日明白之举,我应该深谢大人才是。”

刘荫枢不仅革除了门税,维护了百姓的利益,也以友情结交了同事,为以后处理政务打开了局面。

贵州试院衡鉴堂联

  对联    此中有循吏名臣,况当侧席求贤,梦萦岩野; 何字非笔耕心织,记否携朋观榜,泪满秋衫。 [6]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