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劉鏡芙

來自搜狗網的圖片

中文名字:

劉鏡芙(1883~1958),字蓉閣,沂水縣沂水鎮馮家莊人[1]。山東省文史館員、省政協委員[2]

目錄 1基本內容

目錄

1基本內容

自幼聰慧,7歲入沂水縣塾就讀。1901年畢業於沂州府琅琊書院[3]。1905年畢業於山東高等學堂,赴京會考名列優等,授職七品京官,獎勵舉人銜,在民政部任職[4]。1911年 辛亥革命爆發後,他棄官從教,先後在吉林

依蘭中學、 濟南育英中學任教。1928年日軍炮擊 濟南,製造了「五三」慘案,學校停課,劉離職回鄉,先後在莒縣中學、沂水初級學校任教。1938年2

月日軍侵占沂水城,莒沂地主豪紳意圖拉攏劉去迎接日偽軍,遭他嚴辭拒絕,後經劉惠民介紹,到沂水縣西胡家莊抗日小學任教。他支持兒子 劉去病參

加沂水縣抗敵將士後援會,出錢印發了《大公報》上宣傳抗日救國的社論《勖中國男兒》數百份。1938~1942年,先後送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參加八路

軍,全家參加抗戰,一時轟動全縣。1940年3月劉鏡芙當選為沂水縣參議會參議員,並在山東黨政機關創建的 山東公學任教3年,為革命培養了一批人

才。新中國建立後,劉鏡芙在山東省行政學院圖書館工作。1954年被省政府聘任為 山東省文史館館員。1956年任山東省 政協委員。1958年7月5日,因腦

溢血病逝在 濟南,安葬於濟南 千佛山西麓幹部公墓。劉一生博覽群書,知識淵博,涉獵各門學科,對數學造詣尤深。他將一生數學教學之經驗,匯集成冊,取名《藝末一得錄》,惜因戰亂,未能公之於世。

劉鏡芙,女。20世紀50年代就讀於四川大學中文系,後於 北京大學中文系,師從魏建功教授,攻讀現代漢語專業研究生學位(四年制)。畢業後分配至

鄭州大學中文系任教。1980年,調至暨南大學中文系,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從事現代漢語、近代漢語的詞彙語法教學與研究,曾講授現代漢語基礎

課和近代漢語、水滸語言研究等專門化課程,兼從事 對外漢語教學。多年來,以《水滸傳》《金瓶梅詞話》為語言素材基礎,對近代漢語的詞彙語法現

象進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和探討,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為近代漢語的研究做了有益的拓荒工作。編篆有《水滸語詞詞典》(與李法白合作,周祖謨先生作

序,上海辭書出版社),該詞典被多位專家評為近代漢語研究的重要成果,為今後編篆近代漢語大詞典的重大支柱。與此同時,在《中國語文》等報刊上

發表了一系列近代漢語的詞彙語法論文,如《〈水滸傳〉「卻」的詞義初探》《〈金瓶梅詞話〉的選擇問句》《〈金瓶梅詞話〉的古白話口語詞》《釋

〈水滸傳〉的「須」》等。另外,讀研究生時撰寫的論文《對現代漢語詞的多義現象的初步觀察》,被收入北京大學所編的《語言學論叢》和商務印書館

所編的《詞彙學論文匯集》。近年來,應台灣學術界之邀,撰寫了有關魏建功先生生平、學術成就以及在台灣推廣國語等多篇論文,如《我國語言學家魏

建功教授》《魏建功先生傳略》等,分別刊載於國內的《人物》雜誌和台灣《國語日報》「書和人」專刊。

詞條標籤: 人物名人名人人物

視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