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劉順仙

來自搜狗網 的圖片

劉順仙(1909年-1983年),女,山東省膠州市人。茂腔演員[1]。11歲到青島廣興里學唱茂腔。22歲到大連等地演唱10餘年[2]。1942年回青島,兼唱柳腔。1949年加入青島市光明茂腔劇團,改唱老旦。1956年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老藝人獎[3]

中文名; 劉順仙


民族 ;漢族

政治面貌;群眾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山東省膠州市

目錄

1人物簡介

2人物生平

3人物作品

4人物事件

順和班

光明茂腔劇團

5人物榮譽

6人物評價

7人物相關

青島市茂腔劇團

茂腔

柳腔

1人物簡介編輯

姓名:劉順仙


出生:1909年

性別:女

籍貫:山東膠州人

去世:1983年

目錄

2人物生平

茂腔《羅衫記》劇照(原青島茂腔劇團)

劉順仙幼年隨鞏玉忠、於瑞亭等學戲,工花旦。11歲進青島市,13歲隨「順和班」到煙臺、大連、瀋陽、哈爾濱等地演出,達11年之久,逐漸成為主要演員,深受歡迎。

1920年前後,劉順仙與鞏玉忠、董長河、張順來、鞏順紅等組建的「順和班」。是比較著名的茂腔戲班,他們到各地參加演出,「順和班」除到青島、煙臺演出外,還去

大連、撫順、營口、長春、瀋陽、牡丹江等地輾轉演出達15年之久,形成了以諸城為中心,四面開花的局面。

1942年,劉順仙回青島,兼演柳腔,改唱老旦。1956年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老藝人獎。

1983年劉順仙逝世。

3人物作品

茂腔:《花燈記》、《羅衫記》(曹述之、李玉香、吳傑等改編)、《白蛇傳》、《荀灌娘》。

柳腔:《月牆》、《絲蘭記》。

4人物事件

順和班

膠州茂腔《羅衫記》劇照

  1920年前後,劉順仙與鞏玉忠、董長河、 張順來、鞏順紅等組建的「順和班」。1920年,茂肘鼓戲班「順和班」在青島演出和活動。在青島,茂肘鼓藝人主要在街頭廣場「 撂地」賣藝,青島解放前夕,茂肘鼓瀕臨消亡。

光明茂腔劇團

青島解放後,人民政府對茂肘鼓進行搶救,將流散的 藝人組織起來學習,並將茂肘鼓正式定名為「 茂腔」。1950年2月、8月分別成立青島市 金光茂腔劇團和青島市光明

茂腔劇團。青島市光明茂腔劇團以茂肘鼓藝人 李玉香、 李蘭香、劉順仙、 劉翠蘭等組織的茂肘鼓戲班為主。

5人物榮譽

1956年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老藝人獎。

柳腔《西京》 柳腔《西京》

1956年赴省參加戲曲匯演,在《羅衫記》一劇中劉順仙獲得二等獎。

6人物評價

柳腔老藝人劉順仙,擅演 旦角戲,主演的 《月牆》、《絲蘭記》等,在觀眾中享有盛譽。

7人物相關

青島市茂腔劇團

膠州茂腔

青島市光明 茂腔劇團以茂肘鼓 藝人 李玉香、 李蘭香、劉順仙、 劉翠蘭等組織的茂肘鼓戲班為主。建團後,在排演 傳統劇目的同時,積極創作排演現代劇目。從1951

年-1956年先後排演了 《小女婿》、 《洪湖赤衛隊》、《徐呈龍》、 《八女投江》等30多個新戲,受到觀眾歡迎。1959年7月,光明茂腔劇團改名為 青島市茂腔劇團。

文藝界領導及知名人士 周揚、 林默涵、 梅蘭芳等觀看演出後,進行了座談,對演員的表演藝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人民日報》1959年8月10日發表了題為《膠東之

花》的評論文章。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國播放了《花燈記》的全部錄音,並向全國播放了 《錦香亭》。


茂腔是流行於濰坊、 青島、日照等地的 地方戲曲,最初為民間哼唱的小調,稱為「周姑調」,傳說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稱「 肘子鼓」,據說是因 民間藝人

肘 懸小鼓拍擊節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約在清代道光年間已廣泛流傳於 山東半島一帶,流傳過程中吸收本地花鼓 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來的 肘鼓

子調,也可理解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調。劉順仙11歲到青島 廣興里學唱茂腔,22歲到大連等地演唱10餘年。

柳腔

現代柳腔劇

柳腔是青島地區的地方劇種,?產生於清代中期的 即墨西部,由 民間說唱「本肘鼓」演變而成。?乾隆年間,「肘鼓子」傳入即墨後,與當地 民間小調、?秧歌相互融

合,逐漸由說唱變為演唱,雖然形式簡單、?表演樸實,但因鄉音濃郁、生動有趣而頗受歡迎。約在百餘年前,又因受 萊陽縣四弦小調的影響,開始用 四弦胡琴伴奏,?

並配以哨吶幫腔。初用 四胡伴奏時,因無定式 曲譜,?琴師與演員不能完全協調,只能配合着往上溜,故稱「 溜腔」,?後因溜字不雅,改為「柳腔」,即墨也因之稱為

「柳腔之鄉」。後來,柳腔戲逐漸流行於膠東一帶,並於30年代傳入青島市區,深受婦女和老人喜愛。1942年,劉順仙回青島,兼唱柳腔。

詞條標籤: 人物戲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