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珍藏版)》内容简介: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企业家社会是,德鲁克留给人类社会的一剂良药。激烈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技术让人们深信不疑创新的重要性,但关键问题是,该如何进行创新。如果你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你就能系统化地管理创新;如果你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你就能使创新发展为可行的事业。这就是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为我们揭示的重点。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为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赢得市场?德鲁克在经典之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首次将实践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所有企业和机构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的工作,并与我们共同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

目录

基本内容

出版时间:2007-1

装帧:平装

ISBN:9787111199359

译者:蔡文燕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语种:简体中文

书名: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定价:38.00元

页数:233

作者:彼得·德鲁克

开本:16

外文名: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基本介绍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译者:蔡文燕 作者:(美)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

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之作。

这是一本基于创新但又强调行动的书,这一点是本书最精华的地方,创新如果停留在观念、思想和制度上,如果没有转化为行动和结果,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陈春花

人人都知道创新的重要性,激烈的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技术已经让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但关键问题是,该如何进行创新呢?

创新是每位高层管理者的职责,它始于有意识地寻找机遇。

如果你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你就能系统化地管理创新;如果你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你就能使创新发展为可行的事来。这就是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为我们揭示的重点。

如何寻找创新机遇?

将创意发展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

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

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赢得市场?

德鲁克在经典之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首次将实践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所有企业和机构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的工作,并与我们共同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

目录

引言:企业家经济

系统化的企业家精神

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

创新机遇的来源一:意外之事(1) 意外的成功

创新机遇的来源一:意外之事(2) 意外的失败

创新机遇的来源一:意外之事(3) 意外的外在事件

来源二:不协调(1) 不协调的经济现状

来源二:不协调(2) 现状与假设之间的不协调

来源二:不协调(3) 设想的与实际的客户价值和期望之间的不协调

来源二:不协调(4) 程序的步骤或逻辑申发生不协调

来源三:程序需要

来源四:产业和市场结构

来源五:人口变化

来源六:认知的变化

来源七:新知识

聪明的点子

创新的原则

企业家管理

企业家企业

企业家的策略

企业家实践

评估创新表现

结 构

用 人

禁 忌

服务机构中的企业家精神

新企业 关注市场的必要性

新企业 财务前瞻性

新企业 建立最高管理小组

新企业 "我在哪里发挥作用"

"孤注一掷"

 "攻对方的弱点"

生态适当位置战略

改变价值和特征

结论 企业家社会

推荐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珍藏版)》:

探讨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实践的最佳经典著作

启蒙中国现代管理第一人

当今中国一代活跃着的组织最近的眉睫的问题,正是德鲁克向我们描述的如何管理的问题。

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只有中国人才能发展中国。

——彼得·德鲁克

超越时空的德鲁克,管理者永恒的导师

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文摘

第一部分创新实践

第1章系统化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在1800年前后曾经这样说过:“将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和产出较高的领域。”但是萨伊的定义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个“企业家”是谁。而且由于萨伊杜撰这个词的时间已经距今200多年了,因此“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这两个词的定义完全令人混淆不清。

例如,在美国,企业家往往被定义为创办自己的全新小型企业的人。最近盛行于美国商学院的“企业家精神”课程,实际上就是从30年前的“如何建立自己的小企业”的课程发展过来的。在许多方面,两者并无显著的差别。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新办小企业都是一种企业家行为,或者代表着企业家精神。

一对夫妇在美国某市郊开了一家熟食店或墨西哥餐馆,他们的确是冒了一点风险。不过,他们是企业家吗?他们所做的事情,只不过是以前被重复了多次的老套而已。他们把赌注压在该地区外出就餐的人口会日渐增多这一点上,但是他们既没有创造出一种新的满足,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消费诉求。从这一点看,即使他们创办的是新企业,他们也算不上企业家。

然而,麦当劳所表现出来的却是企业家精神。确切地说,麦当劳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任何一家不错的美国餐厅早就开始生产它所供应的最终产品了。但是,凭借着应用管理概念和技巧(即研究顾客所注重的“价值”),它们将“产品”标准化,设计制作流程和工具,并基于工作分析设定标准,根据标准培训人员。麦当劳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的产出,而且开创了新市场和新顾客群。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几年前,美国中西部的一对夫妇创建了一家欣欣向荣的铸造厂,同样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事例。该铸造厂是对铸铁进行热处理,以达到高性能规格,例如大型推土机所用的车轴(这种推土机用于阿拉斯加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上)。这种作业所需要的技术背景广为人知,的确,这家公司所做的工作,很少是别人没有做过的。但是,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它们将技术信息系统化,这样就可以将性能规格输入计算机,又能立刻从计算机中打印出所需的处理方案。第二,它将工序系统化。一般来说,尺寸相同、金属成分相同、质量相同、性能规格相同的铸件订单数不会超过6件以上。但是,该厂的铸件实际上是以流水线的方式制造,而非分批生产,所有设备都由计算机控制,加热炉可以自动调节。

这种精密铸件以往的次品率高达30%~40%,但在这家新铸造厂里,从生产线下来的产品无瑕疵率却高达90%以上。此外,虽然该厂要支付美国工会所规定的员工工资和福利,但是与行业中价格最低廉的竞争者——一家韩国造船厂相比,前者成本只是后者成本的2/3(可能还要低)左右。由此可见,这家工厂之所以是“企业家”企业,并不在于它是一个全新的小企业(虽然发展迅速),而是在于它了解到这种铸铁的与众不同,市场对其需求已经大到足以创造出一个“利基市场”;另外,还在于它将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传统的工艺之中,并将这种工艺转化成了一套科学流程。

媒体推荐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企业家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平常、稳定和持续的活动。正如管理已经成为当代所有机构的特定器官,成为我们这个组织社会的整合器官一样,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也应该成为我们社会、经济和组织维持生命活力的主要活动。这要求所有机构的管理者把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和自己工作中的一种正常、不间断的日常行为和实践。本书的目的,就是提供完成这项工作所需的概念和工具。

——彼得•德鲁克

经典经得起时间考验,值得一读再读,常读常新。它帮你理清思路,从任何新事变中发掘本质,找到历史渊源。

——邵明路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 德鲁克百年诞辰全球纪念活动共同主席

创新是德鲁克管理思想的重要方面。如果说熊彼特系统地论述了创新的经济意义的话,那么德鲁克则系统地论述了创新的管理意义。我以为,如果德鲁克理论的上篇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那么他的下篇就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诸大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一本优秀的著作就是一座挖不尽的宝藏,可以陪伴人的终生。这样的著作一旦诞生,就已经独立于作者、独立于时代,属于每个读者自己。这样的书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

——赵曙明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

——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 杰克•韦尔奇

在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影响最深。

——微软总裁 比尔•盖茨

德鲁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狂热追求时髦的思想的人群中独树一帜。

——英特尔主席 安迪•格鲁夫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彼得·德鲁克(Drucker.P.F.) 译者:蔡文燕

彼得·德鲁克小传(1909-2005),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彼得·德鲁克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以30余种文字出版,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7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

序言

我总是感觉自己没有资格为德鲁克先生的著作写序,但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邀稿盛情难却,此外,作为德鲁克先生生前少数耳提面命过的中国人之一,我也有责任和大家分享我从他那里得到的启迪。

改革开放初期,德鲁克夫妇来过中国。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从战争创伤的心理阴影中复原的艰难过程,他遇到的中国人充满活力和乐观精神,这一点令他惊讶不已。十年前我刚认识德鲁克先生时,他告诉我,世界在苏联解体后,只有美国一国独强的局面是不健康的,应该至少还有另一股力量可以和美国互相制约,在俄罗斯、印度、巴西和中国这几个正在上升的大国中,只有中国有这种可能。他还说,中国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有道德和有效的管理者至关重要。这也是他后来全力支持我创办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的原因。

德鲁克管理学院开办不久,有一位著名商学院的教授建议我们走精英教育的路线,收昂贵的学费,德鲁克先生反对这么做。他对我说:“中国固然需要大公司和领导它们的精英人才,但中国像任何国家一样,90%的组织将是中小型的和地方性的,它们必须发挥作用,单靠大公司,不能提供一个健康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功能。[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