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判断力
圖片來自知乎

判断力,是人对现实做出什么样的态度,和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的决定因素。判断力是通过选择和抉择的形式将其价值观付诸在事件上的性格体现能力。[1]

目录

拼音

pàn duàn lì

英文释义

[understanding;judgment] 人们分析决断的能力。

对外影响

三国时有个凤雏先生给曹操献连环计,实际是个馊主意,然而曹操未识破其“阴谋”,结果烧掉八十三万大军,自己险些丧命。庞统凤雏与卧龙孔明当时被赞誉为“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可见庞统与诸葛亮应不相上下。可是张飞却不识庞统为“何物”,见其长得丑陋,授予其为小县令。庞统心中不服,整天饮酒,三月不事公务,被张飞得知后欲砍其头,谁知庞统用一会儿功夫将三个月的公务全部审理完毕,张飞见此大喜,遂引荐给刘备。后庞统为刘备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就是燕人张翼德、野人张飞的判断力。他并不因庞统的消极怠工而责罚其罪,反为其惊世的绩效而推举重用,达到“销售判断力”的宏远胜利。

刘备是具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正向判断力。当然,作为普通销售,也是应该具有同样的底层逻辑:成熟的思维方式、遇事冷静的态度、客观准确的判断、综合的分析能力。

举个例子,提问在客户沟通中,就是一种判断较量。正确的判断,对客户的合作意向、合作进度、合作深度有积极的指引作用。

选择很重要,但正确的判断才是成功之道。

对内影响

心理学有个“邓宁-克鲁格效应”,指的是能力不足的人在自己能力欠缺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的结论,但局限于自己的能力,往往无法意识到这种错误,这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

个人过往经验极大地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所以自我能力判断是一种进步机制。封闭保守的心智阻碍新事物传输的机会,在你的普世认知中,没有足以支撑做出新判断的客观理论。个人的自省能力弱,归纳整理能力弱,致使你错失很多机会的。

不断学习新事物,接纳新事物,正向的自我驱动,有助于个人成长。客户更愿意与积极的人打交道。

同样在客户沟通的场景中,不会提问题,无法识别客户话语信息中的真实成分,错误的分析会引起致命的销售误判。

总的来说,以开放接纳的态度,自律自省的要求,你会是一名好销售![2]

康德的判断力

康德的哲学体系里,知性是人类认识过程中把个别的、零碎的感性直观印象和经验进行综合整理,构成科学知识的能力。知性的这种判断过程是运用其自身产生的先验范畴作用于直观经验而产生普遍性和必然性知识的过程。知性颁布“自然的必然性”原理。

如果说知性是以有限的和有条件的事物为对象,那么理性则以无限的和无条件的事物为对象。康德认为人的知性的认识作用是有限度的,它只能作用于从现象界所获得的直观经验,而无法企及彼岸世界,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本体——物自体。当人们企图以理性超越感性世界去认识本体世界时,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二律背反的境地。所以对于彼岸的物自体是无法从认识上加以证明的,只能作为一种信念,使他们进入道德领域。理性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自由,理性本身是一种不受外在因素约束的能力,但人却同时属于感性的世界和理性的世界,既属于现象界,本身又是一个本体,所以人在这里认识和道德、必然性和自由就分裂成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

康德认为判断力,特别是审美判断力能成为联结知识与道德、必然性和自由之间的桥梁。首先,康德将判断力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将普遍规律和范畴用于个别事物的决定判断力,第二种是反省判断力。决定判断力具有构成性,而反省判断力则具有调节性功能,即调节人类心灵的诸种能力。它不提供概念,也不追求道德的完善,而只与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连。它是情感判断,即康德所说的审美判断。当对象的形式引起了主体想象力与知性自由运动,并达到互相契合时,主体这时将体验到审美的愉快。由于判断力遵循的是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原理,判断力的这种机能,实质上是把人的理性中的某种东西赋予了自然,即自由的概念要将通过它的法则而设立的目的在感性世界里实现出来,这意味着将目的概念应用于自然。所以,审美判断中由于对象形式的合目的而引起审美主体的一种自由愉悦的心意状态,这本身就达到了沟通理性的目的。而审美判断又离不开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运动,所以审美就像一个杠杆,一头连着认识领域的知性,一头连着道德领域的合目的性概念,在审美中既可以见出自然中的必然,又见出精神的自由。于是判断力成功地联结了知性和理性之间的各种立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