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白手帕
诗歌原文
在某个城市某条街某个烫金字的门口
有位男人取出一方折叠整齐的手帕
给一位姑娘包扎她受伤的裸足却没有被接受
从此那个门口在哪条街哪个城市都说记不得
手帕洁白地文雅地斜插在男人的西装大衣
每逢雨天晴天不雨不晴天姑娘的伤口还痛着
说不清过了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
那男人那姑娘的心理有了许多季节的转变
他们相逢在门内当然不是在那条街那个城市
他不是男人是公文包她不是姑娘是文件
他们温和地问候温和地道别温和地揩揩鼻子
白手帕尴尴尬尬红血痕悄悄移位播在心间
他们通晓百鸟的语言却无法交谈
只把名字折叠成小小的风筝高高放飞渴望被收读
“画得再圆都不算艺术如果你不在这圆圈内”
男人在公文上每画一个“扁”都折断一支笔
“可是在什么地方我还能找到你呢?”
姑娘从通讯录上划掉一个电话号码据说没有哭
作者简介
舒婷,当代女诗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1969年开始写作,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对她的作品展开近一年讨论,讨论涉及到新诗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1981年福建省文联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1]。
人物经历
50年代中期,母亲带着她和兄妹三人从漳州回到厦门,被分寄在祖母和外婆家里。舒婷从小随母亲在外婆家长大。
四岁起,外祖父就拿唐诗当儿歌教她念,外婆则娓娓讲述“三国”、“水浒”、“聊斋”哄她上床睡觉。小学三年级,有了一点阅读能力,便开始取五花八门的书籍来看,一直到初中,也因此眼睛越来越坏。
1964年就读于厦门一中,1969年,舒婷在“上山下乡”洪流中插队到闽西山区。1972年,舒婷以自己姨妈的继女身份,被照顾回城。
1979年4月,《诗刊》从《今天》上选发了舒婷的《致橡树》,两个月后,又发表了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这也是一切》。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13年04月28日,再次高票当选厦门文联主席。
参考资料
- ↑ 朦胧诗派的殿堂——奇女子舒婷(一) ,搜狐网,:2018-01-10
- ↑ 舒婷评价中雁荡山有独特神韵,人民网,:201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