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

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

《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是一部關注家庭教育,關注青少年成長的書。作者是一位從教近30年的老師,同時也是一位家長。她從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出發,結合了自己工作實踐中的大量案例,剖析孩子們的煩惱,解答家長們的困惑,幫助化解孩子眼中的「更年期」家長,父母眼中的「青春期」孩子之間的矛盾,為孩子與家長的溝通、理解架起了一座「心」的橋樑。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

出版時間:2007年8月1日

開本:32

ISBN:7500676239、9787500676232

語言:簡體中文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作者:關承華

頁數:190頁

類別:家庭教育

品牌:北京中青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圖書名稱

《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

基本介紹

出版社: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頁碼:180 pages

ISBN:7562231508

條碼:9787562231509

版次:2005年4月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作者簡介

關承華 海淀區育英中學(分校)高級教師。從教30年,擔任班主任25年,海淀區優秀班主任,師德標兵,海淀區班主任學科帶頭人。2003年榮獲「北京市紫禁杯優秀班主任一等獎」。多年致力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的實踐與研究,形成了受學生歡迎,被家長認可的一系列有特色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

內容介紹

《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日前出版。這是一部關注家庭教育,關注青少年成長的書。作者是一位從教近30年的老師,同時也是一位家長。她從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出發,結合了自己工作實踐中的大量案例,剖析孩子們的煩惱,解答家長們的困惑,幫助化解孩子眼中的「更年期」家長,父母眼中的「青春期」孩子之間的矛盾,為孩子與家長的溝通、理解架起了一座「心」的橋樑。

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今天的社會環境對孩子們的影響已經超出了我們的預料和想象,而作為社會大環境的細胞家庭,更直接點說父母對孩子們成長中的缺憾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老師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生表現出來的一些個性品質,總能從家長身上找到根源,無論是勤奮、寬容、樂於助人的優良品質,還是懶散、自私、不負責任的不良品格,都不是孩子本身所固有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最近距離、最直接的榜樣就是孩子們的爸爸、媽媽,孩子身上的優點、美德是您給的;同樣,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良習慣您也難辭其咎。我還是堅持:孩子本無過,家長的影響和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助推力,至於向哪個方向推,就取決於家長的自身素質、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了。

「理解」已經進入了一個較深的境界,它包含了解、接納、寬容及換位思考等等諸多內容,而我認為排在第一位的應該是「了解」,了解對方的想法,了解對方的心理,了解對方的苦衷,了解對方的要求,了解對方的……,真正了解了,理解會油然而生。所以我建議家長們放下長輩的尊嚴,從了解孩子入手,真正了解了,才能達成相互的諒解,在溝通與交流中求大同存小異,也許會收到家長舒心,孩子滿意的效果。

經過多年摸索,我得出一個結論:只要孩子把內心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事,就會避免出現更嚴重的後果。如果走進了老師拿家長出氣家長跟孩子生氣孩子跟老師賭氣的怪圈,只能是惡性循環,誰的氣也順不了。

家長與孩子的區別有性別上的、年齡上的、知識上的、閱歷上的、能力上的、經濟收入上的……惟獨沒有人格上的。對於孩子們來說,長輩們能夠向他們虛心求教,他們在榮幸之餘會增加信心;大人們肯向他們道歉認錯,他們在諒解之餘會增加自省。一個充滿自信,善於自省的孩子一定是一個家長省心的孩子。

媒體推薦

《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日前出版。這是一部關注家庭教育,關注青少年成長的書。作者是一位從教近30年的老師,同時也是一位家長。她從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出發,結合了自己工作實踐中的大量案例,剖析孩子們的煩惱,解答家長們的困惑,幫助化解孩子眼中的「更年期」家長,父母眼中的「青春期」孩子之間的矛盾,為孩子與家長的溝通、理解架起了一座「心」的橋樑。

推薦

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的就是這「非常時期」的「非常狀況」。

——家長該怎麼做?

——老師該做什麼?

作為一個成功的老師和成功的母親,我在《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中為你們支招。

後記

今天是2004年10月1日,祖國55歲生日,一個大喜的E1子。就在今天,我的首部書稿完成了,了卻了我多年的一個心愿。記得在2001年我做完膽囊摘除手術,從麻醉中醒來時,我tY-在教的高三學生們來看我,在病床前,孩子們動情地提出:"老師,我們想抱抱您。"於是,一個個1米8左右的大男孩們,每人都俯下身來,輕輕地摟着我,貼貼我的臉,不等孩子們離去,我已經是熱淚盈眶,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如果此時兩眼一閉,離開這個世界,我心足矣。"因為我的付出得到了人世間最真情的回報。

三年後的今天,當我做了大半輩子老師,把用心血積累起來的教育箴言編寫成書,讓家長們、孩子們以及年輕一代的老師們能夠從中受到些許啟發時,我腦海里又浮現出了這樣的想法:現在我更沒有遺憾了。從教近30年,我不僅桃李芬芳(不敢說"滿天下"),而且把我多年來的經驗、教訓、感想、理念以及大量實例個案——回顧、整理出來,不但是對自己教育生涯的一次很好的總結,更主要的是當我離開我所熱愛的這份工作時,我對教育事業的貢獻是毫無保留的。我曾力圖用我的教育經驗和教育思想幫助儘可能多的學生、家長和老師,學校領導和老師們都知道我的"來者不拒",有問必答(我自知有好為人師之嫌,但我做的是一種奉獻,所以樂此不疲),但能得到我幫助的人畢競範圍太窄,人數太少了。這回可好了,看到我這本書的人要比接受我面傳口授的人多多了。而且我相信,對於想教育好孩子的家長和培養好學生的老師來說,我或多或少都會對你們有所啟發和幫助。

書稿完成後,我對自己這本書的評價是兩個字:一是淺。我不是專家學者,不是專門從事教育研究的,因此沒有高深的理論,只限於我多年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真實案例和自己膚淺的認識。但我想,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可能更易於接受。二是俗。我不是學中文的,文學修養一般,不會運用華麗的詞藻和優美的語言打動讀者,我用的都是大實話、冬白話、大俗話。我一邊寫一邊念給我的學生、他們的家長還有年輕的老師們聽,有人說我寫的像報告文學——這是高抬我;有人說我寫的更像聊天、拉家常——這恰恰是我的風格。我在公眾場合講話、講座都不願照着發言稿念,我更願意用口語化的方式與受眾交流,這樣更親切。

在10月1日國慶節這天完成這本書,這裡面還有一層特殊的意義。我要用它感謝一個人——我的好朋友、望年交彭彭。10月1日是她的生日,我用這本書的完成作為送給她的生日禮物,因為是她促成了我的成功。出書的想法早就有,但只不過是想一想、念叨一下而已.總覺得我一個小人物,一個普通老師想出書簡直是異想天開。今年4月由於過度勞累大病一場,出院後在家休息時,兒子怕我寂寞首先提出:"您不是一直想寫書嗎?那就做您最想做的事吧。"我嘴裡答應着,心裡猶豫着,還是缺少勇氣。這時候彭彭十分堅定地支持我:"關老師,您寫吧!憑我對您的了解,您一定能寫得很好。"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她真是雷厲風行,轉天就給我找來了出版社的人,這一下把我逼上了"絕路"。反悔?退縮?這不是我的性格,於是我鼓起勇氣拿起了筆。從構思到完稿大約4個多月的時間裡,還在學校擔任着年級組長、班主任,每周12節課,只能利用業餘時間,忙裡偷閒。為了便於修改和保存,一邊寫還要用我不快的速度敲進電腦。好在要寫的東西都在腦子裡,不用現編,再加上彭彭隔三岔五就要打電話問上一句:"關老師,寫多少了?""關老師,快寫完了吧?"讓我不敢懈怠。今天當我寫完最後一個字,畫上最後一個句號時,我給彭彭發了個短信:"全部完稿,作為送給你的生日禮物。"彭彭用短信回答:"祝賀您!!!"再一次感謝彭彭。

也許寫書會上癮,完成這本書後,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因為這本書是圍繞家庭教育寫的,而我的長項應該是學校教育。所以我的"賊"心不死,又在開始構思我的下一本書——以"札記"的形式,把我多年積累下來的資料奉獻給熱心教育事業的人們。 --此文字指本書的不再付印或絕版版本。

目錄

前言 初衷

再版前言 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第一章 不都是孩子的錯

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長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長的影子或家長教育的痕跡

單親家庭照樣出好孩子

好孩子讓家長教壞了

管壞了的孩子比慣壞了的孩子好管

結束語

第二章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條件

理解必須有了解做前提

您還沒有老師了解我呢

要把孩子的感受考慮進去

爸爸不喜歡我,因為我是女孩兒

高明的家長會傾聽

結束語

第三章 非智力因素是孩子成功的重要條件

行為習慣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

看書的習慣成就了我的兒子

不良習慣埋沒了高智商

習慣、性格與命運,

瘋狂的「神童計劃」

讓我至今還在揪着心的學生

機會在一瞬間消失

把握人生,從習慣人手

說誠信

說讀書

說守時

結束語

第四章 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環節

走出家校合作的誤區

誤區一:家校合作目標不明確或不一致

誤區二:「家長陪讀」就是合作.

誤區三:老師與家長聯繫=告狀

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先說家訪

再說家長會

最後說說請家長

……

第五章 別和青青期的孩子較勁

序言

從教30年,擔任初一至高三班主任27年,接觸了大量學生、家長,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教訓、教育理念及教育個案,其中不乏成功案例。尤其近幾年已不滿足於做個好老師、好班主任,而是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尤其是對青春期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在給年輕教師進行指導的過程中,在給家長進行家教講座時,在與孩子們進行心靈的溝通後,經常能聽到一種呼聲,即:「關老師,您講的這些對我們太有用了,您把它寫出來吧!」於是逐漸萌動了把已有資料(包括獲獎論文、心得體會、教育個案、學生來信、我給學生寫的鑑定等等)整理出來,留給有心致力於教育事業的年輕教師們,也算在我臨近退休之際再為教育事業做一份貢獻。

在眾人的鼓動說服下,現在終於有了「成書」的企圖。坦白地說,我的 「企圖」很單純,不帶任何功利色彩,更不曾想過獲得什麼經濟利益。我僅僅是希望我的經驗、教訓、體會及由此而引發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能夠助廣大家長和經驗還不夠豐富的年輕老師們一臂之力。

由於我30年來始終從事的是初、高中教育工作,接觸的學生從年級來說是從初一到高三,從年齡來說是12~18歲;家長年齡一般在40歲左右。這時的孩子們基本處於青春期前後,思維活躍,渴望獨立,逆反心理極強。而家長人到中年,或事業有成,希望孩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或由於種種原因自己碌碌無為,更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於是兩代人之間的矛盾接踵而至:父母絞盡腦汁,按照自己的願望,採取各種自認為應該有效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陪讀、請家教、物質獎勵、嘮叨、責罵、收電腦、掐電話 ……均不奏效後則發出無奈的嘆息:「這會兒的孩子怎麼了?」而孩子們卻以不屑的口氣一言以蔽之:「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表面看似兩個不同生理時期的碰撞,其實包含了兩代人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困惑與無奈。

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的就是這「非常日寸期」的「非常狀況」。

——家長該怎麼做? ——老師該做什麼? 作為一個成功的老師和成功的母親,我來為你們支招。

文摘

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長

「現在的孩子,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只知道享受,不知道感恩;只知道讓別人為他着想,不知道該為他人着想;只知道愛他是天經地義的,不知道愛父母也是應該的。」

——現代教育報《我們的下一代最缺什麼》

讀完上面一段文字,讓人覺得今天的孩子簡直就是大逆不道,甚至不可救藥了,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在父母和老師們的眼裡就是一群危險分子,急需我們這些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師的成年人去拯救。於是家長們困惑:「這些孩子都怎麼了?」老師們嘆息:「孩子越來越難管,老師越來越難當了!」教育專家們呼籲:「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而作為從教近30年,和成千上萬學生、家長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老師,我卻要發自肺腑地大聲疾呼:這不都是孩子的錯!唯物史觀不是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嗎?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今天的社會環境對孩子們的影響已經超出了我們的預料和想象,而作為社會大環境的細胞——家庭,更直接一點說——父母,對孩子們成長中的缺憾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 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長

父母和家長還有區別嗎?有,這是我在多年教育實踐中逐漸意識到的。

我的一個學生,父母在國外,對孩子只在經濟上保障供給,其他一切都由姨媽和姨夫負責,顯然在承擔家長責任的是她姨媽,而非父母。

我的另一個學生,父母離異,母親在監獄服刑,他的一切由姥爺管理。顯然,姥爺是他的家長。

在北京火燒藍極速網吧,造成24人死亡的犯罪少年,父母離異後無人管教,任孩子在社會闖蕩,顯然他有父母而無家長。

從一個個真實的個案中我們不難看出:父母只是生育了子女的人,只體現了與子女的血緣關係,我們甚至可以說動物也是有父母的。而家長則要承擔養育、監護、教育的責任。做父母易,做家長難,做個好家長更難,能夠在孩子青春期時做個合格的家長那可就是孩子的福氣了。

誰不想做個好家長啊?好家長有可操作性的標準嗎?——這是許多父母給我提出的問題。要說標準,確實沒有一個權威性的統一標準,但在多年的實踐中我按自己的經驗把它大概劃分了一下,不一定很科學,請您閱讀下面的表格,看看能否對號入座:

我說了,我的這個評價標準不一定科學,也不一定準確,但是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十分真切地感受到孩子有一個理智的、善解人意的、多少懂點兒教育的家長該有多麼的幸運。中國一直流傳着一個「愛子殺子」的故事,說的是一位母親對兒子百般疼愛,嬌生慣養,在這位母親的庇護下,孩子最初的不良習慣發展為不良習氣,再從惡習發展到惡行乃至犯罪。在臨刑之時,即將失去生命的兒子對母親提出了最後一個要求:「再吃媽媽一口奶。」就在母親再一次獻出「愛心」之際,兒子卻殘忍地咬掉了母親的乳頭,表達了對母親「養不教」的憤恨。我無從考證這個故事的真假,只是想說明父母對孩子的愛代替不了正確的教育,而正確的教育才是對孩子最深沉的愛。

如果說做父母是一種幸福,那麼做家長就是一種責任。每一個孩子都會走進青春期,做青春期孩子的合格家長就是一門學問了。[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