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别集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的一个名词。

在汉字的历史上,人们通常把秦代之前留传下来的篆体文字和象形文字称为“古文字[1]”,而将隶书和之后出现的字体称为“今文字”。因此,“隶变[2]”就成为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体(今文字)的分界线。

目录

名词解释

汇集某一作家个人诗文作品的集子(与汇集多人诗文作品的“总集”相对)。西汉刘歆(?— 23)《七略》有“诗赋略”,录有屈原(前340 ?— 前278 ?)、唐勒、宋玉等66家的作品,皆以作家为单位,是图书“别集”之始。东汉以后别集渐繁,两汉魏晋南北朝别集见于《隋书·经籍志》的就有886部,历代文人学者几乎人人有集。只收诗作的称为诗集,单收文或诗文并收的称为文集。别集常以作家姓名、字号、谥号、籍贯、居住地等命名。别集保存了某一作家的全部传世作品,是作家心灵世界的真实展示,也是后人认识和研究作家思想与文学成就的主要材料。

引例1

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自灵均已降,属(zhǔ)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 (《隋书·经籍志》) (别集的名称,大概是东汉时创立。自屈原以下,写作文章的文士太多了,但他们各自的志向和崇尚不同,风格和遗韵也相差很大。后代的人想通过文章考察作家的风格气势并窥见其内心世界,于是把他们的作品单独汇总在一起,称之为“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