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鳳台看花鼓燈(趙陽)
作品欣賞
到鳳台看花鼓燈
朋友老孫發來短信:老趙,丁集廟會在演花鼓燈。
還等什麼?上車,到鳳台看花鼓燈去!
鳳台離壽縣古城很近,過去說「一袋煙的工夫」,歷史上出過「一城兩府」的佚事;現在有了車,顯得更近,剛出城門就上了淮河大橋,到鳳台也就「喝杯茶的工夫」。比路途更近的是鳳台與壽縣文友間的感情,雖分屬兩市,但文化同源,事業同心,一衣帶水,哪一家有了美事,都要喊上一嗓子的。
老孫在單位已等候多時。與我們會合後,沿着縣道向丁集趕去。
到鳳台看花鼓燈的夙願源於三十多年前。那時候,農村實行包產到戶,人們吃飽肚子有了力氣,逢年過節就想樂呵樂呵,各種過去差不多已快忘卻的民俗俚戲又被翻了出來。我的家鄉隱賢集地處淠河東岸,那一年正月十五在大河灘插燈,吸引來四面八方的群眾觀看。同時,保義的舞龍,澗溝的嗩吶,正陽關的肘閣,紛紛趕來一展身手,好一場民俗民藝的「群英會」!就在一圈「旱船」及「犟老婆騎犟驢」演完,一陣熱烈明快的鑼鼓聲響起,一個穿着紅肚兜的小伙手舞黃傘,引着六、七位姑娘踩着鼓點一蹦一跳地上了場。姑娘穿着綠衣,手裡分別拿了紅色的綢扇和手絹:「小小扇子八根柴,北鄉扇到南鄉來。扇得蝴蝶成雙對,扇得大雁一排排,扇得福來喜也來!」帶有故事情節的表演,一下子就鎮住了全場。聽身邊人議論,這是從鳳台來的民間花鼓燈藝術團。可惜當天節目太多,你未唱罷我已登場,花鼓燈只表演了片段,但從此在我腦海留下深刻印象。隨着歲月流逝,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古今中外各種藝術都能在廣播電視互聯網上一探其詳。我也真就上網搜尋過「花鼓燈」,但總找不到初看花鼓燈時那種撲面而來的泥土氣息。是不是花鼓燈表演只有現場觀看才有感覺?
丁集廟會,人山人海。街心根本開不動車,我們索性下車觀景,隨着人流來到一片廣場。廣場的一側搭了舞台,台的上方懸掛了橫幅,原來是鳳台縣推劇團和花鼓燈藝術團在開展送戲下鄉活動。台下早坐滿了人,以老年人、婦女和孩子居多,一些賣糖球的、賣礦泉水的、賣瓜子的散布其間。現在生活好了,老百姓上街都是開着電動三輪車,車在台下一停,也就成了大夥的板凳。我們剛剛坐下,表演就正式開始了。開場歌舞是《春到鼓鄉》,伴着一陣優美的舞曲,十來位桃紅柳綠的「蘭花」天仙一般飄上台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雖是外行,但因為熱愛,就想從表演中讀出點門道。果然,「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鳳台的演員確實不一般,「腳下梗着走,上身風擺柳,轉彎靠着旋,亮相三道彎。」一招一式,一板一眼,把少女徜徉春光里無限歡樂的美好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春到鼓鄉》,集花鼓燈蘭花舞蹈之大成,且吸收了外來民間舞蹈表演形式的精髓,傳統中加上新創意,節目堪稱經典!
我對鳳台花鼓燈刮目相看了。暗暗慶幸,這一趟算來着了。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節目編排者深諳此道。開場歌舞后是女聲獨唱,接着又是花鼓燈戲《夫妻觀燈》。「唷,唷,不好了!老婆的褲腳燒着了!」黃梅戲的調配上花鼓燈的舞,把台下的男女老少逗笑得前仰後合。有傳統戲,也有現代戲,花鼓燈群舞《長征路上》,把革命先烈在艱苦卓絕環境中矢志不渝堅持鬥爭、敢於勝利的堅強意志體現得淋漓盡致。
幾個節目看完,我想起一句廣告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沿淮民謠流傳一句話:「花鼓燈哪裡最好看,淮上古城鳳台縣。」看來此言不虛。台上每個節目都能hold動全場,都讓我眼前一亮。
最養眼、最夢幻的節目應數《俏佳人》。三位分別穿着紅、黃、綠色霓裳羽衣的「蘭花」, 一手持絹,一手揮扇,在悠揚抒情的燈歌中蹁躚起舞。三個人時分時合,聚散起伏,風擺楊柳,柔若無骨,彩雲追月,美侖美奐。「上山步」、「小起步」、「雙環步」,這些花鼓燈的標誌性動作,在舞蹈組合中巧然天成,「怎麼演怎麼有」,看不出一絲編排的痕跡。一笑一顰,一舉手一投足,無不是美的動作、美的線條、美的旋律、美的畫面,無不展現淮河女子的嬌柔、嫵媚。那回眸一笑,風情萬千,令人如飲甘醇、如臨夢幻,心旌蕩漾。
最具原生態美感的節目當數《雙回門》和《搶板凳》。《雙回門》說的是一對新人回娘家,路上被轎夫戲耍,雙方針鋒相對,鬥智鬥勇,舞蹈熱情奔放,剛勁灑脫,故事通俗易懂,詼諧風趣,氤氳着淮河的水汽,宛如一幅美妙的鄉風民俗畫。
《搶板凳》通過一男兩女相互爭搶板凳玩耍的場景,生動表現了孩童的質樸、天真、聰明和可愛。節目一開始,男孩扛着凳子上場,見兩個女孩揮扇舞絹樂趣無限,心生好奇,便招呼女孩坐凳休息,想趁機搶過女孩的扇、絹看個究竟。兩個女孩有意逗他,故事由此展開。難能可貴的是,編導者把群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原始動作原汁原味地搬進了舞蹈中,如男孩的掐腰、撓頭,女孩的擠眼、皺鼻、扮鬼臉,惟妙惟肖,恰到好處地交代了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心理變化,不僅讓觀眾看得懂,還覺得美,並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節目看完,不由相互會意地一笑。
「打開扇子,就是一處美妙的風景,風景里有飄動的舞魂;旋動手絹,就是一園的牡丹,手絹隨舞者一起精神(李白月《玩燈人的情懷》)。」兩個多小時的演出,在一曲火紅絢爛的《江淮鼓韻》群舞中推向高潮。節目看完,意猶未盡。站在觀眾走盡的舞台下,我仍不願離去。耳畔縈繞「咚咚鏘鏘」的鼓聲,腦際蹦出「鐘鼓鏘鏘,淮水湯湯」的詩句,心中在想:下一回看花鼓燈是什麼時候呢? [1]
作者簡介
趙陽,安徽壽縣人,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散文隨筆學會常務理事。